于海龍 王 飛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
在山區修建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過程中,常遇到一些不利于隧道施工的地質情況,如隧道洞口段的淺埋、偏壓、巖溶等現象。在隧道施工開挖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都可能發生土石坍塌、坑道受壓、支撐變形、襯砌結構斷裂等施工問題,嚴重影響施工進度、安全和質量,甚至對以后安全運營造成威脅。因此,如何處理隧道在不良地質條件下施工中出現的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佛嶺隧道為分離式單向雙車道,隧道左線長3 704 m,里程樁號ZK24+459~ZK28+163,隧道左線進口端洞口位于山谷斜坡坡腳位置,隧道入口處坡向朝北,山坡自然坡度較陡,上覆角礫土層厚約0.5 m~2.0 m,洞門巖石為砂巖與泥巖巖組,洞門以后夾薄層花崗閃長巖。砂巖與泥巖巖組呈薄~中厚層狀構造,花崗閃長巖呈塊狀構造,但巖體節理裂隙發育,巖石風化強烈,強度較低,遇水易軟化,整體穩定性差。另外,在隧道進口處有一斷裂破碎帶,與路線在洞口處斜交,該斷裂破碎帶較寬,在地貌上表現為沖溝,第四系覆蓋層較厚。隧道進口處受斷裂破碎帶影響,巖石破碎,因此成洞條件較差,圍巖易產生坍塌、冒頂。
佛嶺隧道施工中遇連續下雨,隧道左線洞口上、中導開挖及初期支護完成了200多米,下導半斷面開挖、支護完成了17 m。在后序仰拱緊跟的施工過程中,由于強降雨天氣影響,隧道洞口地表滲水嚴重,泥漿從洞內初期支護背后滲流出來,洞口段初期支護橫向發生急劇變形,并造成山體沉陷變形開裂,產生了大范圍地表沉降裂縫(見圖1)。根據現場調查和施工人員測量復核分析,隧道左線ZK24+475~ZK24+487段埋深只有2.0 m~4.5 m,該段初期支護橫向變形達1.2 m,地表沉降變形達0.8 m(見圖2),支護已經嚴重變形侵限,ZK24+487~ZK24+525段初期支護收斂變形較大,噴射混凝土開裂脫落,部分鋼拱架裸露,其中ZK24+487~ZK24+510初期支護輪廓線已經有不同程度侵限,二襯施工厚度已不能滿足要求。ZK24+475~ZK24+515段地表覆蓋層已經松動開裂,地表橫向裂縫長度達19.0 m,對后面山體覆蓋層穩定性有一定影響。
2.2.1 氣候降雨影響
由于隧道埋深淺,在施工期間遇到連續降雨,雨水滲透快,地表覆蓋層巖體受降水侵蝕后,產生濕陷及飽和流塑狀態,在短時間內減弱甚至喪失了原巖的承載和自穩能力,洞身支護結構由承載體轉換為受壓體,側向壓力、上部土壓力荷載急劇增大。初期支護背后泥巖巖體及覆蓋層內碎石土體受雨水侵蝕風化,已經崩塌裂解,發生流變現象,支護背后形成空洞現象。另外,隧道洞口段沉陷變形發生期間遇到強降雨天氣,洞口積水較嚴重短時間內無法排出。

圖1 洞口段地表沉降開裂

圖2 洞內初期支護嚴重變形侵限
2.2.2 地質狀況影響
據現場觀察,隧道洞口出露的地層為角礫土層,下伏基巖為強風化泥巖和砂巖巖組,隧道洞口斷裂面巖層不一致,左側地質條件差,巖體破碎,結構松散,屬軟弱地層,圍巖自穩、承載能力有限,而右側為整體性好的石質巖層。據此判斷,該處屬地層構造帶,巖層接觸面較明顯,左右側地質不對稱為后面滑塌變形創造了條件。另外,隧道支護基礎巖層為強風化千枚巖與泥巖巖組,吸水后基礎承載力降低,容易喪失穩定性。
2.2.3 施工工藝因素
在施工過程中,洞口下導坑已經開挖成形,仰拱錨噴支護施工作業已完成,襯砌鋼筋已經綁扎,仰拱混凝土沒有及時澆筑,形成支護拱架懸空的局面。地表覆蓋層沉降變形過大,加上洞口地形的不利影響,覆蓋層巖體沉降對拱架擠壓,造成拱架橫向變形過大。由于支護拱架之間通過縱向連接鋼筋形成整體受力狀態,洞口ZK24+475~ZK24+487段初期支護變形延伸至后面,導致ZK24+475~ZK24+515段初期支護結構在很短的時間內呈不同程度的變形破壞。
根據相關專家技術人員討論分析,在對洞口沉陷變形段加固處理時,首先應減小地表水的影響,洞口段地表沉降產生了大范圍的地表裂縫,加上降雨正持續進行,需對已下沉的地表覆蓋層進行覆蓋,避免雨水匯入沉陷變形巖體內,增大自重荷載。地表沉降裂縫應采用黏土回填夯實,避免雨水滲入,同時在裂縫區域周圍地表設置排水溝,引排地表水。其次,應對洞口段圍巖采取注漿加固措施,改善巖層物理力學性能,提高其整體穩定性;然后,對洞口段地表采取加固措施,避免松動覆蓋層及后面山體滑塌。在地表覆蓋層穩定后,根據隧道洞口ZK24+475~ZK24+525段初期支護具體變形情況以及現場施工條件,選擇挖除或換拱方案。
1)洞口ZK24+475~ZK24+487段埋深僅為2.0 m~4.5 m,該段地表沉降達0.8 m,洞內初期支護拱架變形達1.2 m,采取換拱+注漿加固處理方案造價過高,施工難度較大,故將該段調整為明洞,將該段地表覆蓋層與洞內已變形支護拆除,臨時邊坡采取噴錨+鋼筋網加固處理措施,噴射混凝土厚度為20 cm,錨桿采用φ22砂漿錨桿,長度4.0 m,間距1.0 m×1.0 m,采用φ8鋼筋網,網格間距為20 cm×20 cm。
2)洞口ZK24+487~ZK24+525段地表覆蓋層為碎石土與強風化砂巖與泥巖巖組,厚度為4.5 m~14.0 m,該段地表覆蓋層沉降變形較大,洞內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開裂脫落,部分鋼拱架裸露,洞內支護收斂變形較大。為確保該段洞內安全,對該段開裂部位及裸露拱架進行混凝土補噴,然后對覆蓋層巖體采取徑向小導管注漿加固處理措施,導管采用φ50 mm×5.0 mm注漿小導管,間距1.0 m×1.0 m,長度6.0 m。
3)洞口ZK24+487~ZK24+515段地表沉降變形過大,地表覆蓋層松動破裂,整體穩定性差,為避免該段與后面山體覆蓋層在施工過程中滑塌,對ZK24+487~ZK24+520段采取地表錨桿加固處理措施,錨桿采用φ25中空注漿錨桿,間距1.5 m×1.5 m,長度采用4.0 m~6.0 m,錨桿間距和長度可根據覆蓋層厚度進行局部調整。
4)洞內ZK24+487~ZK24+510段初期支護變形較大,其支護輪廓線已經侵入隧道限界,故對該段采取換拱方案。換拱時首先要做好套拱及超前管棚加固措施,然后再進行拱架更換施工。
在對洞口變形段加固處理時,施工人員應嚴格按照“洞內徑向小導管注漿加固—洞口段地表錨桿加固—洞口ZK24+475~ZK24+487段拆除—洞口套拱設置與超前管棚—洞內侵界段換拱”的施工工序進行施工。洞口ZK24+475~ZK24+487段拆除應等地表覆蓋層穩定后方可進行,在施工過程中,對洞口ZK24+475~ZK24+487段已嚴重變形支護可增設臨時支撐等輔助措施,洞內其他變形段也根據現場情況設置施工輔助措施,確保施工人員安全。
在換拱施工時,采用風鎬鑿除原表層噴射混凝土,破除寬度滿足型鋼安裝空間要求即可,然后根據欠挖深度進行深層鑿除,直至深度滿足設計凈空要求,截斷拱架須拆除的部位,將已加工好的型鋼與原型鋼進行焊接,并使用角鋼用于型鋼連接部位的加強,同時將原設計的縱向連接鋼筋焊接于新安裝型鋼之上,加密布置新換型鋼的縱向連接鋼筋及鋼筋網片。拱架更換工作完成后檢查新換型鋼的牢固性,滿足要求后,重新采用人工持風鎬破除下一榀需要換拱位置之間的混凝土,施工方法相同,兩榀新換型鋼安裝完成后,破除舊型鋼之間巖面凸出的噴射混凝土,滿足設計凈空要求后,將兩榀型鋼之間的縱向連接鋼筋、鋼筋網片連接,噴射混凝土,以此繼續進行下一循環。
1)在施工過程中,由于覆蓋層內巖層裂隙水已飽和,初期支護背后空洞較多,漿液向空洞內充填并不能對開挖起到穩定作用,注漿效果差,同時又造成浪費,如何防止漿液向空洞內滲流也是注漿中的關鍵環節。洞內施工時增設了臨時支護,施工操作空間較小,操作困難,危險系數大,為此調整為地表注漿。
2)管棚孔的施鉆過程中,經常碰到原始支護內錨桿,存在卡鉆、掉鉆頭、退鉆與頂管困難等問題,從而導致鉆孔成孔與下管極其困難。
隧道地表塌陷較嚴重,根據現場調查情況分析,地表變形為沉降,裂縫延伸至地表覆蓋層1.0 m左右厚度范圍內,故采取了清除地表1.0 m厚的覆蓋層,采用噴射混凝土將地表覆蓋,避免降雨對洞口段影響,同時對地表采取注漿措施。管棚施設較困難,換拱必須配合管棚才能完成,根據管棚施工情況,在洞內采取超前小導管配合換拱施工,確保施工安全。
隧道洞口段一般埋深較淺,地質條件差,施工開挖時拱頂不穩定的表現較明顯,一旦拱圈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會產生很大的松弛壓力。另外,由于隧道埋深淺,設計時按土體厚度計算的結構荷載并不大,在此種情況下隧道更容易受地形、地質、水文、降水、落石、地震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隧道洞口段施工時,由于支護結構本身受力影響,再加上外部不利條件因素,洞周圍巖容易喪失原有的承載能力,導致隧道結構短時間內承受荷載突然增加,引起結構的突然破壞。
隧道洞口處在不良地段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采取一些輔助工程措施,改善巖層物理力學性能,減小外部因素對洞口施工影響。在施工過程中,合理控制施工工法及工藝,盡量減少對圍巖的擾動。同時,應加強洞口段地表沉降觀測及洞內支護收斂變形監控措施,并根據監控數據對支護參數進行優化設計,確保洞口施工安全。
[1] JTG D70-2004,公路隧道設計規范[S].
[2] 關寶樹.隧道工程設計要點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 劉志剛,趙 勇.隧道隧洞地質施工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4] 關寶樹.隧道工程施工要點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 李曉紅.隧道新奧法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