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林
編者按:監督檢查是財政監督工作中的“利器”,做好監督檢查工作至關重要。影響監督檢查的要素有許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財政監督檢查組組長,其工作直接影響監督檢查質量優劣、水平高低和效率狀態。怎樣當好一個檢查組長,是擺在每一個財政監督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為了更好地啟迪思維,本刊特將江蘇省財政監督檢查局王學林同志在監督檢查工作實踐中得出的有關當好財政監督檢查組組長的感悟刊發出來,以饗讀者。


檢查組長是根據組織安排,帶領檢查隊伍,按照既定的程序要求,完成既定的檢查任務的團隊負責人。在整個財政檢查業務體系中,檢查組長的工作處在決定性的基礎環節,承上啟下、舉足輕重,十分重要。其代表著財政監督部門的形象,肩負著實現財政監督目標的具體任務,統領著熟悉、精通財政監督具體業務的專業隊伍,依法直接面對各方面的監督對象開展最嚴格、最具體的財政監督工作。檢查組長的工作表現,將直接影響人們對財政部門監督干部政治素養、組織能力、業務水平等綜合素質的基本評價,檢查組長的工作質量將直接影響監督檢查的業務審理、處理處罰、成果應用及至監督目標的實現程度。
檢查組長就其功能定位而言,有三項基本職責。
組織協調的主要任務是準備現場檢查所需的必備條件,通常也稱之為查前準備,如:人員的組織與培訓、與被查對象的溝通與聯絡,與檢查相關的程序安排,與檢查內容相關的規范性、技術性資料的收集整理。除此之外,在現場檢查過程中,向主管檢查機關的請示匯報,和檢查組成員以及被查對象的溝通交流,也是檢查組長組織協調的重要功能。根據不同的分工安排模式,檢查組長的組織協調工作可能延伸到現場檢查結束以后的審理處理、案卷歸檔、成果運用和跟蹤反饋等相關工作。
這一點在檢查組長三項職責中含金量最高,也最重要。能展現和代表檢查組長自身能力的硬實力,直接關系到檢查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所謂專業指導,是指在檢查過程中對檢查人員的業務培訓和業務指導,重點是讓檢查人員非常明確、具體地知道查什么、怎么查。所謂專業把關是指對檢查人員拿出的檢查成果進行評估認定,重點把握四個環節,即:問題是否清晰?證據是否充分?依據是否準確?表述是否規范?
所謂后勤保障是指為檢查組正常開展工作,提供必要的食、宿、行等后勤服務保障工作。在當今的物質條件下,檢查組長履行后勤保障職責的難度不大,但是,根據相關制度規定,恪守廉政建設方面的有關原則對于檢查組長是必須重點關注和嚴格遵守的。
檢查組長履職重點無疑是定格在“專業指導、專業把關”這一重點之上。如何將重點職能履行到位,基本路徑設計可以概括為“兩個環節一個方法”。
1、學習環節。學習對于從事財政監督業務工作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既是由于財政監督業務對財政職能各項業務全覆蓋,又由于每一項監督內部包含非常豐富、專業的內容。如何能勝任法律法規賦予的監督職能?學習便是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必由之路。如何實現在崗高效學習,以下三方面可供借鑒:
一是志存高遠,法乎其上。從理論上說,最有效的監督是高位監督。高位監督的內涵有兩個要素,一是組織架構的權力高位,這在機構升格的地方已經實現,這是硬實力;二是知識架構上的能力高位,這是軟實力。從相當大的程度上,具備軟實力的難度比具備硬實力的難度更大。在硬實力不完備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提升軟實力加以彌補,而在軟實力疲弱的情況下,硬實力的彌補趨于零效應甚至為負效應。軟實力的理想定位是“指導專家的專家”,因為無論被監督對象還是參加檢查的人員,相當一部分都是某一行業、某一專業、某一領域的行家里手,檢查組長要帶領一班“行家里手”去檢查另一班“行家里手”,只有在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方面成為 “指導專家的專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學習就成了唯一路徑。
二是高屋建瓴,行成于思。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一語道出了思考在學習中的畫龍點睛之要。指導專家的素質軟實力來源于對于專業知識具有高度和深度的深刻思考,把章節讀透,把書本讀薄。試以《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學習為例,2010版新準則以國際趨同、監管等效為背景,以中國市場經濟為特色,把林林總總的專業知識匯集于50項具體準則之中,在反復學習、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用十二個字就可以貫穿、濃縮、提煉新準則的核心內容:合理保證、風險導向、質量控制。合理保證是目標,風險導向是路徑,質量控制是保障。這些在1101號、1211號、1231號和5101號準則中表述得非常明確、非常深刻。由此出發,就可以深刻理解、準確把握、有效應用精深的“執業準則”以及相配套的“執業指南”。在此基礎上,如何指導專家開展執業質量檢查?如何把握行政處罰與非行政處罰自由裁量的尺度與界限?如何推動行業不斷提高執業質量水平?這些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的基本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是信息對稱,重在積累。信息時代,知識爆炸,事業專業日新月異,勝任財政監督工作的客觀要求是在業務知識層面與被監督對象保持信息對稱,無論是行業新規還是業務新政,負責承擔相關監督業務的人員必須在第一時間獲得信息,更新知識。這就需要相關人員形成職業敏感和工作習慣,善于利用紙質和非紙質的所有媒介,收集資料,積累知識,保證監督者與被監督對象之間在任意時點上的資源共享,信息對稱。
四是急用先學,立竿見影。學習的全程性和監督業務的階段性,往往會造成知識信息的分散甚至短路。這就要求擔任檢查組長的人員在接到具體明確的檢查任務后,急用先學,將平時積累的業務知識匯集到相關業務中,按照針對性、適用性、專業性的要求,分類歸集、梳理打包,以滿足檢查業務的所有需要。
2、運用環節。一位偉人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實踐——學習——再實踐——再學習,循環往復,螺旋上升,不斷提高,這是人們認識提高的基本規律。對于檢查組長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也必須經過這樣的過程,特別要注重知識運用這一重要環節,通過在檢查實踐中運用已掌握的業務知識,可以有效地指導相關參檢人員開展具體的檢查業務。同時,通過實踐檢驗,也可以將已掌握的業務知識進行完善、提煉,從而對一些滯后于實踐發展需要的政策和制度,提出革新完善的建議。所以,源于實踐,高于實踐,不斷提升檢查組長運用業務知識駕馭檢查隊伍的水平和能力,是不斷提升整個財政監督業務水平的基礎和關鍵。
1、四點。“四點”是按照重要性原則,從檢查業務工作程序鏈中提純的四個要點,即:檢查方案擬訂,分析會議召集,工作底稿把關,檢查報告撰寫。
一是檢查方案擬訂。人員未動,方案先行。檢查方案是整個檢查工作的指南,沒有方案就不能貿然開展現場檢查工作。否則必將影響質量,影響效率。一個好的檢查方案必須清晰簡明地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查什么?二是怎么查?三是多少人多長時間完成檢查任務?檢查方案是檢查組長的硬任務,必須由檢查組長親自做。在一個檢查項目里,它是檢查組長軟實力的第一次閃亮登場。不僅反映了檢查組長的業務知識和水平,同時,還展現了檢查組長的文字表述能力。
二是分析會議召集。進入檢查現場以后,掌握了檢查對象的自查報告、賬冊憑證、規章制度等文字材料,聽取了檢查對象對自查情況的總體介紹,檢查方案明確的查什么、怎么查以及若干天內查完的設定是否需加以調整,如何結合檢查對象的實際情況,根據重要性原則調整檢查工作目標,把檢查方案進一步具體明確為任務到人、時間到天的現場檢查工作計劃,這是現場檢查分析會議的基本任務。成功召集檢查分析會議,是檢查組長軟實力的第二次具體展現。
三是工作底稿把關。財政檢查工作底稿是財政監督檢查業務中最基礎、最重要的規范化、格式化文本。按照一事一稿的要求,規范記載檢查的成果,既包括檢查出的問題,也應該記載檢查中發現的典型經驗。三欄式的工作底稿范本,每一欄都很重要,最重要的當屬第一欄——情況摘要欄。情況摘要欄既直接體現檢查組的業務能力和政策水平,也對后續的審理處理、公文運作、立卷歸檔、成果運用等環節起著基礎和決定的作用。因此,工作底稿的把關是檢查組長軟實力最重要的一次集中展現,甚至可以說,從一份財政檢查工作底稿的綜合水平,就可以基本判定這個檢查組長所具備的綜合水平,主要是業務水平、政策水平和文字水平。一般而言,工作底稿以二段式表述法為宜,第一段是問題,第二段是界定問題的政策法規依據。書面行文,要做到簡明流暢,統一規范。閱讀以后,內行佩服,外行清楚。
四是檢查報告撰寫。檢查報告是檢查組向派出機關報送的檢查成果。檢查報告最好由檢查組長親力親為,起碼在提綱和重要環節是檢查組長直接操刀的成果。唯有如此,檢查報告才能代表檢查組長的水平。有了好的工作底稿,檢查報告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何總體、客觀、準確評價被檢查對象?如何針對查出的問題進行恰如其分的處理處罰?也進一步體現了檢查組長的業務水平和政策水平,如果書面表述簡明流暢、統一規范、一氣呵成,就同時展現了檢查組長較高水平的文字表述能力。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檢查報告中載明的問題,要從形式到內容和工作底稿上載明的問題相一致,也就是說,是由工作底稿拷貝匯總而來,這種一致性應一直延伸至派出機關的公文環節。如果不一致,一方面說明檢查環節銜接上有技術性疏漏,更重要的是將埋下行政風險的隱患,切不可疏忽大意。
2、一線工作法。顧名思義,一線工作法就是檢查組長要自始至終戰斗在檢查現場工作的第一線:掌控進度、分派任務、交換看法、排除干擾、處理意外,對照方案調整計劃,一項項落實,一步步推進,確保按照既定的目標、質量與進度完成現場檢查任務。一線工作既體現了檢查組長的業務水平、政策水平和文字水平,也體現了檢查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現場管理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檢查組長愛崗敬業、忠誠事業的良好職業品質。
總之,要成為一個好的財政監督檢查組組長,個人不僅要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懈努力,更要在實踐中理清思路,鍛煉提高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夠有效履職,在崗位上屢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