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經濟學院 談多嬌 倪燕翎

改革開放以來,與經濟環境的演變相適應的是,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實踐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財務管理相關的研究也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引進和學習西方成熟的財務管理理論和模式是中國企業財務管理發展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中國財務學研究者和實踐者也在不斷嘗試建立中國特色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目前,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實踐水平整體上與先進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企業財務管理的研究也處于“百家爭鳴”階段。盡管如此,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成功的中國企業的財務管理經驗為中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研究發展提供了實踐基礎。
回顧三十余年的中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可知,財務管理研究范式的改變和視角的擴展是兩條主旋律,中國財務管理研究者們圍繞這兩條主旋律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點綴了財務管理的燦爛星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財務管理研究范式上最大的變化,是從蘇式財務到美式財務的轉換。
改革開放初期及之前的三十年時間內,中國的企業財務管理教科書幾乎都是借鑒蘇聯模式。其顯著特點是:第一,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為背景。即企業財務服務于計劃管理并依附于國家財政體系,自身缺乏獨立性。第二,在計劃經濟體系中,國家行使大公司職能,微觀企業僅僅是國家這個大公司下屬的一個個不獨立的部門或車間或工廠,缺乏自身獨立的產權和利益。企業目標定位于服務于計劃管理的產值最大化。第三,計劃經濟下的企業乃至個人都很難成為西方流行的“經濟人”,企業作為社會人,既要做大產值,又要處理財務利益關系。第四,學術界和實務界更關心的是財務管理實踐性的機制和方法問題。直到改革開放早期的一段時間內,學術界依然承襲蘇式財務的研究范式,直到1990年代初期,我國開創性地設立了資本市場。此時圍繞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研究范圍很寬、內容很泛、話題也很多,但其中不少內容仍是計劃經濟時代關于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研究的延續和深化,在研究范式上仍以應用性的財務管理機制的研究為主,研究主題包括經濟效益與經濟效果問題、財務管理與經濟效益關系問題、成本管理方法問題、經濟核算制度和經濟責任制度問題、內部銀行問題等。在國營企業改革階段,以國營企業的財務改革和國營企業財務改進為主要方向的財務研究全面展開,以改革企業分配制度、放權讓利為研究主線,以企業基金制度、利潤留成制度、利改稅、承包制度、租賃制度和稅利分流等改革措施為研究對象。這一時期的財務研究主要屬于理論研究,并以蘇式財務為主導,研究財務本質和財務職能等問題。但同時又對蘇式財務進行了適當的批判和創新。郭復初對財務本質問題提出了“本金收入收益論”的觀點[1]。伍中信則借助產權理論將現代企業的財務本質描述為“財權流”[2]。
1990年代初期,中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及企業會計制度改革,促使了中國財務管理研究從蘇式向美式財務加速轉型。促成這一轉型的歷史背景很多,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有:中國商品市場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型、1990年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建立和運營、1992年初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同年中共“十四大”報告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西方經濟學研究范式引入我國并廣泛傳播等。美式財務顯著的特點是:(1)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研究背景,并關注資本市場中的投融資行為及其派生的股利政策問題。(2)按照形式主義而不是實體主義的研究范式,承襲新古典的研究傳統。(3)受實用主義哲學和個體主義方法論的影響,美式財務理論結構將財務目標定為財務理論結構的最高層次,并將財務管理目標定位于股東財富最大化。(4)以經濟人假設、有效市場假設、代理關系假設等一系列基礎性假設為構建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基本前提。相比于蘇式財務,美式財務研究從思想、結構和方法上更加成熟和穩定。借用美式的財務理論研究范式,國內財務學界的研究方向開始轉向了資本市場中的財務理論和實務問題。1990年代以來的財務學文獻主要圍繞資本市場的相關財務話題,如公司資本結構、股利政策、股利結構、IPO抑價、控股股東行為等方面,并且主要是實證研究。對資本市場財務問題的關注,也引發了財務概念的分裂。所以,目前在中國,“公司財務”、“公司金融”、“公司理財”、“財務管理”等相似而又有區別的概念同時并行使用。美式財務的引入引發了學術界對財務目標函數的關注,并將其置于公司財務理論結構的最高層次。關于公司財務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從“利潤最大化”到“股東財富最大化”,再到“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發展過程,而這一過程也與財務目標函數理論在西方的歷史演進的邏輯過程相吻合。但上述的幾個財務目標只關注了“做蛋糕”的問題,而沒有引入“分蛋糕”的問題。為此,李心合將公司財務的研究視角從股東轉向利潤相關者,在此基礎上提出:面向利益相關者并體現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財務目標函數應該是“有效增加值最大化的利益分配協調化”[3]。
目前美式財務理論已然是中國財務理論研究的主流范式,對美式財務范式的追隨實際上就是對位居主流的新古典主義的追隨。盡管中國的研究者很少有人會提出質疑,甚至很少有人意識到判斷自己研究范式是否歸屬主流,但反主流和反傳統的呼聲依舊開始涌現。甚至有學者提出,主流范式的財務理論具有現實偏離性、環境滯后性和學科斷裂性,并呈現貧困化態勢[4]。
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財務管理理論研究呈現兩條路徑,一方面是對西方主流的新古典傳統理論的引入,另一方面學者們立足于中國轉型經濟和轉型社會的特點,關注和研究中國特殊制度背景下的公司財務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內生于公司財務行為的制度及其變革問題[5]。如前所述,中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中國會計制度改革、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和各種數據庫的設立,為財務管理研究方法從規范研究向實證研究轉變創造了有利條件。實證研究成了財務管理研究的一種潮流。但陳孟賢批評中國實證研究只是以模仿英美實證研究的模式和文章格式為主,創新性很少,對中國獨特的環境因素的研究也不多[6]。楊雄勝在系統回顧和總結中國實證會計研究文獻時發現,中國的諸多實證研究中,理論只是照搬西方現有理論,或只對西方已有研究進行羅列性介紹,模型也只是對西方文獻中的模型做細微修改甚至完全一樣,數據來源于公開數據庫的資料[7]。因此,中國財務理論研究因追求“國際化”而落入了“形式化”的圈套。這也是財務學大師Tomkins&Groves所批評和警告的[8]。
與此同時,實證研究的洪流并沒有淹沒規范研究。縱觀西方企業財務管理研究歷史可知,主流財務學理論構建主要是一些規范研究的理論和學術思想,財務管理領域的創新也主要是規范研究提出的重大創新成果。同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財務管理領域的規范研究開創了中國財務管理研究的中國式創新之路。這些規范研究中,學者們充分考慮中國的制度背景,考慮到中國財務制度環境的劇烈變動性,將制度作為內生性影響因素對財務理論進行研究,而美式財務理論研究通常將制度作為外生變量處理。這些制度因素變遷包括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國家統收統支、統負盈虧到企業自收自支、利潤包干上交再到企業財務自理、自負盈虧,以及后來的國有企業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以及混合所有制的發展等。在財務制度框架中更多地嵌入制度因素,是中國財務學界對企業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一種特殊貢獻。因為西方財務理論主要是以單一價值為目標,而中國財務管理除價值因素外,還開拓了制度因素。對制度問題的關注過程中涌現了一系列的財務學新觀點和新理論,包括的國家財務論[9]、所有者財務論[10]、出資者財務論[11]、財務分層論[12]、產權財務論[13]、利益相關者理論[3]、制度財務論[4]等。上述這些研究共同構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財務理論研究星河中一顆顆閃亮的明星。

對中國財務管理研究的未來趨勢的把脈,需從研究內容、研究視角和研究領域三個方面著手。
其一,從研究內容上看,企業財務管理應從解釋和解決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問題的“窄型”財務學向有效培育、配置和運用財務資源、以實現企業價值創造與增值的“寬型”財務學轉變。例如,對財務管理主體的定位,不僅僅是企業本身,而應該放眼于企業的整個價值創造網絡和財務支持網絡。財務行為主體也不再是限制限企業的財務部門,而是涵蓋了以公司董事會為主的決策權能部門和以財務部門、營銷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等組成的職能部門,即企業財務決策實際上是融入了企業的治理框架之中。相應地,企業財務管理就應該圍繞財務戰略管理、財務組織管理、財務流程及其再造、財務信息系統管理等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擴展。
其二,從研究視角上看,企業財務管理需要從新的觀察和分析視角進行研究。本文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研究要基于管理學視角,涵蓋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領域,用整體的眼光來分析財務業務,并將企業財務業務與企業戰略、經營、資源配置和績效衡量等要素聯系起來。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在目標函數中包括股東以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并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和社會責任納入決策和控制的選擇基準體系,建立共同的財務治理和控制結構與機制。要實現財務管理從戰術管理向戰略管理、從具體事項管理到整體管理的轉變。同時,還要考慮文化差異性的影響而選擇特殊主義或本土化模式,即企業財務管理要以文化為基石,充分考察和分析文化因素的實際影響。將企業的財務管理問題嵌入中國的社會結構之中,分析企業財務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關系。最后,財務管理存在于一個學科的群或學科域中,上下游學科及旁側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倫理學、心理學和行為學、文化學、法學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財務學的發展,形成學科互動影響的關系。
其三,從研究領域上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財務管理研究經過了三十余年發展歷程,新古典主義為特征的主流理論已經流行于我國財務管理研究領域。但主流理論傳統以及根據這些傳統而構建的財務管理理論和方法體系是否能解決和解釋中國的現實問題,是從總體上把握主流財務理論的特征,并審視和評估該學科的發展狀況的關鍵所在。因此,打破常規的主流理論一枝獨秀的局面,開辟新的非主流的財務學領域,對財務理論和實踐變革的社會背景、學術背景、理論淵源對財務現象進行深入地分析和認識,從上下游學科和旁側學科視角揭示財務管理的內在規律及財務行為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后果,勢必是我國財務管理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
1.郭復初.1997.財務通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2.伍中信.1998.資源配置是現代財務的基本職能[J].財會月刊,6。
3.李心合.2003.利益相關者財務論[J].會計研究,10。
4.李心合.2011.制度財務學研究[M].大連:大連出版社。
5.沈藝峰,沈洪濤.2004.公司財務理論主流[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6.陳孟賢.2007.當代會計研究方法:檢討與反思[J].會計研究,4。
7.楊雄勝.2008.中國實證會計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會計研究,7。
8.Tomkins C,Groves R.1983.The Everyday Accountant and Researching His Reality.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No 4,pp361-374。
9.郭復初.1986.宏觀調節與財務機制[J].財經科學,5。
10.干勝道.1998.所有者財務論[J].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
11.謝志華.1997.出資者財務論[J].會計研究,5。
12.湯谷良.1997.經營者財務論[J].會計研究,5。
13.伍中信.2005.現代公司財務治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J].會計研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