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隨著財政資金規模的擴大,其使用的安全性、規范性、有效性越來越引起各方重視。在這種情況下,財政監督工作被賦予了重要使命,特別是財政監督成果的利用得到了更多關注,成為財政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
從外部監督檢查成果利用來看,隨著中央到地方大規模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小金庫”專項治理檢查,以及專項資金檢查等工作的開展,監督檢查條口參與外部檢查的力度越來越大,并且在實際檢查中發揮了一定作用。其檢查成果直接向上反映,并且被政府高度重視,甚至以文件的形式嚴格規定各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財務行為,保證了財政資金的安全、規范使用。但這種檢查成果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階段性和時效性,大面積或條口化的檢查是階段性的,不是日常化的,一旦大規模的檢查結束,回歸到日常工作中,檢查成果的利用就會漸漸淡化,形成的約束作用就會慢慢降低,不利于財政監督成果持續發揮作用。
從內部監督檢查成果利用來看,內部監督檢查成果的利用克服了外部監督檢查的缺點,具有日常化的特點。以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財政局為例,其檢查工作主要側重于內部檢查,并開始利用檢查成果。其做法是,全局各部門百分考核細則中有一條明確列示,財監科的月度檢查工作中每發現一個問題,扣部門0.5分,若是出現重復問題,則加倍扣分,若是往年問題的重復出現,則進一步加重扣分比例。百分考核直接與部門人員升遷、獎金考核以及崗位調整掛鉤。實施兩年來,這條規定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切實引起了各部門對財政監督工作的重視,內部管理工作也更加規范。但這種成果的利用只限于財政局內部的部門考核之用,未與部門預算的安排、預算調整的安排、項目申報立項、預算項目的批復等掛鉤,成果的利用范圍需要進一步拓展。然而,這勢必會增加財政局與區各單位之間的矛盾,在財政資金相對緊缺的情況下,財政工作的開展更加困難重重,這也是現階段財政工作現狀所限。
針對上述財政監督成果利用的現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加強,以有效促進財政監督成果的利用。
第一,完善制度規定,使監管成果的利用有章可循。財政監督成果的利用需要系統化、條口化的制度規定,而不是由各地區單打獨斗。以制度的形式明確規定財政監督成果的利用范圍、執行部門、監管措施,以及違反規范的處罰條款等,并明確各職能部門的權利和責任,防止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各級政府部門則要根據各自地區的實際情況,把握好制度規定的精神,進一步細化制度,明確職能,分解責任至崗至人,使監督工作的成果利用真正有章可循,同時也使監管成果的利用更加“接地氣”,而不是只落在紙上、浮在空中。
第二,轉變工作理念,使財政監督成果利用從根本上得到轉變。監督成果的利用需要強有力的推手,力轉各級領導的傳統觀念,主動接受權力的約束和監督,并正確面對財政監督成果,以積極心態推動財政監督成果的落實。對財政監督工作者來說,要努力提高個人的綜合工作能力,并以公正、公平的態度做好、做實監管工作,同時能夠站在全局高度上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特別是制度的完善和內部控制制度的深化等,為領導出謀劃策,真正成為領導決策的智囊。
第三,提高財政監督工作者素質,使監管成果的利用有堅強后盾。財政監督成果有效利用的前提是,必須有強有力的監管工作團隊,有較強的綜合工作能力,對全局工作有較深入的了解,能夠迅速抓住主要矛盾,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敢于說實話,說真話,不畏壓力,并對監管工作充滿熱情、不怕吃苦的團隊,能夠真正把監管工作做實做深,真正提出有實質性的工作成果。只有這樣,才能讓領導改變并重視財政監督工作,逐步依賴監管工作成果,為監管成果的利用開拓道路。
第四,保護監管工作者,使監管成果的利用有足夠的熱情。現階段,財政監督工作者要做好監管工作必然面臨“得罪”同事、“得罪”領導的可能,這就將工作熱情同政治前途形成了對立面,所以要做好財政監督成果的利用,必須先要保護財政監督工作者,為他們創造環境,讓他們敢于把真實的檢查成果拿出來,更敢于追蹤檢查成果是否真正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