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軍,苗 陽,王 健,劉玲玲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結構或功能性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損而引起的一組綜合征,臨床表現主要是呼吸困難和無力而致體力活動受限和水腫,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1]。其發病率高,病死率高,嚴重危害著人民的身體健康。中醫學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益氣活血、化瘀利水為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治法。本文從益氣活血、化瘀利水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論基礎、常用方藥、臨床療效、作用機制四個方面展開討論。
中醫學認為,慢性心力衰竭病機總屬本虛標實,以心之氣陽虧虛為本,以痰飲瘀血水停為標。心氣虛是心力衰竭的始動因素,心陽虛是心氣虛的進一步發展,血瘀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環節,痰飲水停是心力衰竭的最終病理產物[2]。
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證候特點的文獻學及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要素有氣虛、陰虛、陽虛及血瘀、痰濁、水飲,以氣虛、陽虛、血瘀、水停為主,氣虛和血瘀出現頻數最多;臨床最常見的癥狀表現為神疲乏力、氣喘、水腫、心悸;證型分布中最多的是氣虛血瘀水停(隱形水停或顯性水停)。研究結果顯示,氣虛血瘀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機,貫穿疾病的始終,痰飲水停是伴隨著疾病的發展而逐漸產生,隨著病情發展先后表現為隱性水停與顯性水停[3-5]。
心力衰竭時,心排血量降低,組織器官灌注不足,臨床常見氣短乏力等癥狀。心臟負荷增大,體循環淤血,臨床常見頸靜脈怒張、肝臟淤血腫大、下肢水腫、尿少等;肺循環淤血,臨床常見不同程度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心氣虛是心力衰竭的始動因素,氣虛無以濡養心脈,故見心慌氣短,神疲乏力,如李用粹云:“有陽氣內虛,心下空豁,狀若驚悸”[6]。氣能行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7],故氣虛則血行不暢,瘀血內停,如《靈樞·刺節真邪》所謂“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8]。氣、血、水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響,血行不暢,逐漸變生水飲之邪,所謂“血不利則為水”[9],“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10]。病之初表現為隱性水停,如患者表現為小便不利等,隨著病情發展則表現為顯性水停,如肢體水腫,甚者胸腹積水等。
基于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表現,結合現代醫學病理生理特點及中醫證候特點,認為氣虛血瘀水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見證型,提出益氣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療方法。
陳可冀院士以病證結合為指導,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在治療心力衰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11]。
益氣方以保元湯為基礎。保元湯最早見于明代魏桂巖《博愛心鑒》,該方由人參、黃芪、肉桂、甘草四味藥組成[12]。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黃芪健脾益肺,肉桂溫陽,甘草既可補虛,又可調和諸藥,為治療氣虛陽微的基礎方劑。現代研究表明,西醫基礎治療上加用保元湯可以明顯改善心衰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數,改善心功能;抑制血管緊張素Ⅱ(AngⅡ)、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表達,減慢心率,減小左室舒張末期內徑,逆轉心室重構等,提高臨床療效[13-15]。
活血化瘀方以冠心Ⅱ號為基礎。該方由丹參、赤芍、川芎、紅花、降香組成,紅花、赤芍活血化瘀,川芎、降香行氣活血,丹參養血活血,諸藥活血而不傷血,為活血化瘀的基礎方藥。現代研究表明,冠心Ⅱ號具有抑制細胞凋亡,減少心肌梗死面積;抗氧化和抗脂質過氧化,保護心肌缺血損傷;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粥樣硬化等多重心血管保護作用[16]。
利水方以苓桂術甘湯為基礎。苓桂術甘湯溫陽化水,為治療水腫的基礎方劑。現代研究表明,在西醫基礎治療上加用苓桂術甘湯能抑制血漿心鈉素、AngⅡ、TNF-α、白細胞介素-1的過度激活,減小左室舒張末期內徑,逆轉心室重構;顯著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數,改善心功能,提高臨床療效[17,18]。
苗陽等[19]對13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顧分析,杜俊賢[20]對3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醫證候及用藥規律的研究,陳嬋等[5]采用Shannon熵法對常用中藥數據進行特征提取的研究等表明,治療心力衰竭益氣藥使用最多的為甘草、白術、黨參、黃芪、太子參,活血藥使用最多的為丹參、赤芍、川芎、紅花,利水藥使用最多的為茯苓、豬苓、澤瀉、益母草,與陳可冀治療心衰常用藥物大致相符。
在西醫基礎治療上加用益氣活血、化瘀利水中藥,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顯效率,降低復發率,減輕不良反應,改善心室重塑,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生存率。
劉勤社等[21]研究顯示,益氣活血利水方藥可以明顯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醫證候、心功能及心力衰竭癥狀,其改善心功能療效與對照組相當,但其改善中醫證候及心力衰竭癥狀均優于對照組。劉韶屏[22]研究結果提示,與對照組相比,補氣活血利水方不僅可以明顯改善心力衰竭癥狀,而且能夠增強患者心肌收縮力,提高射血分數,增加心臟搏出量,減小左室收縮、舒張末容積。陶泉等[23]的研究顯示,應用益氣活血利水中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總有效率為93.5%,2年內未復發率49%(西醫常規治療組為29%),而且減少或不用治療心衰的有關西藥,從而避免了可能出現的毒副反應。周貽等[24]研究顯示,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化瘀利水中藥可以增加6min步行距離,提高患者的運動耐量。朱紅俊等[25]的研究顯示,在標準治療基礎上配合益氣通陽利水方藥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苗陽等[26]研究顯示,益氣活血中藥合用西藥治療慢性心功能不全,能夠提高地高辛停減率達到50%,減少不良反應。
現代醫學認為,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基本病理生理機制。因此,治療的關鍵是逆轉心室重塑。研究顯示,益氣活血、化瘀利水方藥可以通過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激活、調控細胞因子水平等多種途徑逆轉心室重塑,從而治療心力衰竭。
4.1 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激活 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的激活在心室重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AngⅡ的激活。研究顯示[26],益氣活血、化瘀利水方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Ⅱ、醛固酮水平,從而改善心功能,逆轉心室重塑。
慢性心力衰竭時,隨心臟壓力增大而分泌增多的心房利鈉多肽(ANP)和腦利鈉多肽(BNP)以及內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等都參與了心室重塑。研究表明,益氣活血、化瘀利水中藥能夠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P、BNP、ET-1及NO水平,從而逆轉心室重塑[27,28]。
4.2 調控細胞因子 目前有學者認為心力衰竭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復雜的細胞因子網絡參與了心室重塑,慢性心力衰竭時炎癥因子分泌增多。研究顯示[29],益氣活血、化瘀利水方藥能夠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從而改善心功能,逆轉心室重塑。
4.3 其他途徑 益氣活血、化瘀利水方藥還可通過降低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的活性,減輕機體的氧化應激,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動力學等途徑,逆轉心室重塑,從而治療心力衰竭[29-31]。
益氣活血、化瘀利水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理論基礎充分,臨床療效明確,然而目前缺少大規模的循證醫學證據,作用機制尚未闡述明確。因此,需要繼續努力,完善循證證據,闡釋作用機制,最終為提高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而服務。
[1] 顏紅兵,柯元南.美國成人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年修訂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7.
[2] 苗陽,段文慧,吳夢瑋,等.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名老中醫治療心力衰竭學術經驗[J].北京中醫藥雜志,2010,29(7):502-505.
[3] 鄒旭,潘光明,盛小剛,等.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證候規律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7):903-908.
[4] 黃平東,羅懿明,黃衍壽,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證候特征及其演變規律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1(12):685-686.
[5] 陳嬋,孟詠梅,張鵬,等.基于Shannon熵法的慢性心衰證候要素診治規律研究[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11):1080-1083.
[6] 李用粹.證治匯補[M].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8:331.
[7] 楊士瀛.仁齋直指方[M]//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86:744.
[8] 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36;41;126.
[9] 唐容川.血證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1.
[10] 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47.
[11] 李立志.陳可冀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經驗[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2):136-138.
[12] 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52.
[13] 張家鵬,胡紹添.保元湯對冠心病患者心臟射血分數的影響[J].中醫雜志,1982,10:68-69.
[14] 盧桂云,董艷,邢蘭訪,等.保元湯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2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1,33(7):1004-1005.
[15] 楊清華,邢俊娥,李瑜欣.加味保元湯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緊張素Ⅱ、腫瘤壞死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71-272.
[16] 邵峰,王倩,劉亞麗,等.冠心Ⅱ號藥理、臨床及藥動學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3):222-225.
[17] 方海雁,黃金玲,桑方方,等.苓桂術甘湯對慢性心衰大鼠AngⅡ、ET-1、TNF-α和IL-1β的影響[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0,29(2):53-55.
[18] 李小球,耿小茵,王沙燕,等.苓桂術甘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4):220-222.
[19] 苗陽,趙文靜,荊魯,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5):406-409.
[20] 杜俊賢.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證候及用藥規律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
[21] 劉勤社,李靜,韓麗英.益氣活血利水方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25例[J].陜西中醫,2006,27(11):1313-1315.
[22] 劉紹屏.補氣溫陽活血利水方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2,30(2):85-86.
[23] 陶泉,金朝霞.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心力衰竭123例[J].四川中醫,2001,19(11):37.
[24] 周貽,丁遠英,謝雄偉.益氣溫陽利水法治療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12):70-71.
[25] 朱紅俊,龔少愚,魏慧淵,等.益氣通陽利水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鈉尿肽水平及生存率的影響[J].中醫雜志,2007,48(10):888-889.
[26] 苗陽,徐鳳芹,汪曉芳,等.益氣活血中藥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功能不全60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15(11):668.
[27] 杜立建,趙蓉,韓毅,等.溫陽利水益氣方對慢性心力衰竭后心室重塑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1,33(12):1780-1783.
[28] 趙海濱,沈承玲,徐向青.健心湯對心力衰竭患者細胞因子網絡和神經內分泌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18(1):17-20.
[29] 黃平東.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法干預心力衰竭心室重塑的臨床及實驗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
[30] 沈承玲,劉金民,趙海濱.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法對心力衰竭患者細胞因子和氧化應激改變的影響[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7(6):426-429.
[31] 曹雪濱.益氣溫陽活血化瘀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醫機制探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23):2618-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