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章
慢性膽囊炎是膽囊持續的,反復發作的炎癥過程,超過90%合并膽囊結石[1]。由于缺乏特征性的癥狀和體征,若無急性發作史,僅依靠臨床表現診斷本病較為困難,因此常被患者忽略,或誤以為是“胃病”而自行使用“胃藥”治療。若影像學檢查膽囊無明顯萎縮且具有一定功能,或患者癥狀輕微,或未伴發結石,均宜選擇非手術治療[1],加之部分患者對手術的畏懼,尋求中醫藥保守治療的慢性膽囊炎患者越來越多。近年來,筆者在使用疏肝利膽中藥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①年齡18~65歲;②具備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并經超聲檢查確診者;③發病時間≥3個月,反復發作者;④合并慢性膽囊炎、消化性潰瘍、惡性腫瘤,嚴重內分泌系統或造血系統疾病,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治療前服用過本類中藥或對本類藥物的成分過敏者,治療期間服用其他治療本病的藥物者,以及治療結束前失訪者均予以排除。
1.2 一般資料 68例病例均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到浚縣中醫院內科就診者,年齡26~61歲,平均(44.36±5.52)歲,病程5個月~18年,平均(5.37±3.19)年,伴有膽囊結石者60例。
1.3 治療方法 予以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治療期間清淡飲食,戒煙禁酒,合理休息與運動。使用自擬疏肝利膽方加減治療。基本處方:柴胡、黃芩、雞內金、郁金、白芍各15 g,枳殼、當歸、炒白術、佛手、砂仁、金錢草各10 g,生甘草5 g。加減:黃疸者加茵陳、虎杖各15 g;口苦、心煩易怒、自覺右上腹灼熱者加龍膽草、梔子各10 g;便秘者白術改為生用,并加瓜蔞仁15 g;腹脹較甚者枳殼改為20 g,加厚樸15 g;疼痛較甚者加炒川楝子、延胡索各10 g;厭食、悶油者加焦山楂、炒麥芽各15 g;惡心嘔吐者加陳皮、竹茹各10 g。1劑/d,水煎取汁450 ml,三餐前30 min溫服。觀察記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變化情況,連續治療1個月,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
2.1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3個月內無復發,超聲檢查膽囊大小及囊壁厚度正常;好轉:癥狀、體征緩解,3個月內有復發,超聲檢查提示膽囊大小及囊壁厚度有所改善或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甚至病情加重者[2,3]。
2.2 治療結果 總有效率95.59%,其中顯效52例,占76.47%,有效13例,占19.12%;無效3例,占4.41%。治療期間和治療結束后1個月內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慢性膽囊炎病程長,易復發,臨床常采用解痙止痛、控制感染、消炎利膽和手術治療等措施。本病屬中醫學“脅痛”、“膽脹”等范疇,病位在膽,病機以肝胃郁熱和肝胃氣滯為主,當以疏肝利膽、理氣和胃為治療大法[4]。本研究所采用疏肝利膽方為筆者臨床習用之經驗方,由柴胡疏肝散加減而成。方中柴胡疏肝理氣,和解少陽,可“升達膽氣”,使“膽氣條達”(《本草經解》);黃芩清熱燥濕,“主諸熱黃疸”(《神農本草經》),“除六經實火實熱”(《滇南本草》);雞內金健脾消食,不僅“能入肝而除肝熱,入脾而消脾積”(《要藥分劑》),而且“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醫學衷中參西錄》);郁金行氣止痛,利膽退黃,“治血氣心腹痛”(《本草綱目》);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能治腹痛脹滿、心胃刺痛、胸脅脹痛”(《本草正義》);枳殼行氣止痛,主“心腹結氣,兩脅脹虛”(《藥性論》);當歸養血活血,“佐之以補則補……以通則通”(《本草正》);白術健脾和胃,“止嘔逆,腹內冷痛”(《藥性論》);佛手疏肝理氣,“補肝暖胃”(《滇南本草》);砂仁行氣和胃,可“通暢三焦,溫行六腑”(《本草匯言》);甘草調和諸藥,合白芍緩急止痛。諸藥配伍,共奏疏肝利膽,理氣和胃止痛之功。藥理研究表明[5],柴胡有解熱、鎮痛、抗肝損傷、利膽、增強免疫等作用,黃芩可抗炎、保肝、利膽,雞內金可助消化,郁金和白術可保肝、利膽、抑菌、抗感染、止痛,白芍和當歸均可保肝、止痛、抗菌,枳殼能使膽囊收縮,Oddi括約肌擴張,佛手可解痙止痛,砂仁可促進消化和鎮痛,金錢草可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有利膽排石之功,甘草可解痙止痛、抗感染、保肝。本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疏肝利膽方加減可有效緩解慢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療效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賈奎.西醫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84-285.
[2] 劉彩玲.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慢性膽囊炎寒熱錯雜證59例.光明中醫,2012,27(1):63.
[3] 蔡國艷.自擬調脾疏肝湯治療慢性膽囊炎療效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1,9(35):184-185.
[4] 劉敏,趙亞偉,高星亮.慢性膽囊炎中醫證候研究.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4):22-24.
[5] 張廷模.臨床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