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量
隨著中西醫結合工作日趨廣泛,廣大醫學專家不斷探索,中西藥結合用藥的情況也日益增多,并且在臨床上治療高血壓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疾病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中藥尤其是中藥復方成分復雜,與西藥之間存在物理、化學等多方面的復雜關系。上述情況會導致一些未知的不良反應,嚴重者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而目前國內外對于中西藥合用并沒有具體的指導原則,這就需要相關研究者不斷總結,吸取經驗,才能推動中西藥合用的發展。本文對中西藥合用會產生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綜述,以期引起相關學者的重視。
西藥化療藥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嘔心、嘔吐、發熱、脫發等不良反應,通過與健脾益腎類中藥的結合使用,可以有效降低這些不良反應。有文獻研究表明在注射鏈霉素的同時內服骨碎補煎劑可以降低或消除鏈霉素的不良反應[1]。
中西藥合用產生的協同作用主要表現在互相提高溶解度、促進西藥的體內吸收從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以及增效減毒。
西藥利福平、灰黃霉素在體內吸收狀況不良,較低的生物利用度導致不能完全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而中藥陳皮、黃芩等可以通過抑制胃腸蠕動增加上述西藥在體內的滯留時間從而提高了療效[2]。中藥丹參、三七、赤芍等與乳酸心可定、潘生丁等藥物配伍應用時,能夠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減輕心臟負擔及降血脂等作用[3]。
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3.1 含有大量鞣質的中藥 含鞣質的中藥與一些西藥合用時會產生沉淀、降低生物利用度從而影響療效。五倍子、地榆、虎杖、大黃、石榴皮等含鞣質較多的中藥在與金屬離子鐵劑、鈣劑以及阿托品類藥物合用,會產生沉淀;與維生素B1合用會與其結合,促使其從體內排出[4]。
3.2 含金屬離子的中藥 含鎂、鋁、鈣等金屬離子的中藥,如龍骨、石決明、石膏明礬、自然銅等一些具有特殊化學結構的西藥合用時會產生結合物,從而降低西藥的活性。例如,左旋多巴中的游離酚羥基、四環素類分子中的酰胺基與含金屬中藥會產生化學反應,出現新的絡合物,影響了療效[1]。
3.3 含黃酮類成分的中藥 含有大量黃酮類成分的中藥如忍冬葉、橘皮、槐米、蕪花、黃芩等,與金屬類西藥合用時,其特殊的酚羥基結構會使其與金屬離子發生化學反應,改變了西藥的化學性質,降低了治療效果。
3.4 含有蛋白質的中藥制劑 含有蛋白質的中藥,如珍珠、犀角等不可與小檗堿合用。中藥蛋白質在一定條件下可水解產生多種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可以抑制小檗堿的抑菌作用。
3.5 含有麻黃的中藥制劑 麻黃中的有效成分為麻黃堿,在與利血平、甲基多巴合用治療咳喘兼高血壓時,后者能減弱前者的作用[5];含麻黃中成藥制劑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時,麻黃堿可促使神經遞質大量釋放,而引起惡心、嘔吐、頭昏、頭痛、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4]。
3.6 含朱砂的中藥制劑 朱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朱砂及其中成藥(七厘散、補心丸、人丹等)不可與還原性西藥如溴化物、碘化物等同時服用,究其原因,硫化汞與溴化物或碘化物可生成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等沉淀,導致藥源性腸炎。
3.7 甘草、鹿茸與降血糖藥物合用 甘草、鹿茸與甲苯磺丁脲、降糖靈等降血糖藥物合用時,會降低降糖藥物的作用。在此情況下,氨基酸、蛋白質在糖皮質激素作用下大量轉移至肝臟,通過酶解反應,產生了更多的葡萄糖及糖元,糖的含量會有所上升,從而拮抗了降糖藥物的治療作用[4]。
3.8 含有乙醇的中成藥 如國公藥酒、風濕骨痛酒、豹骨木瓜酒等不宜與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安乃近、甲苯磺丁脲、胰島素、雙香豆素、華法令等合用,因為乙醇是一種藥酶誘導劑,能使肝臟藥酶活性增強,起酶促作用,使這些西藥代謝加速,半衰期縮短 ,使藥效下降[6]。
3.9 利尿中藥與安體舒通、氨苯蝶啶合用 水腫患者服用利尿中藥澤瀉、白茅根、金錢草、絲瓜絡等中藥時不宜合用西藥如安體舒通、氨苯蝶啶等,以免發生高血鉀等不良反應。含阿托品類生物堿的中藥及制劑,能抑制胃腸蠕動,如與地高辛同用,會增加機體對它的吸收,使其血液濃度升高,引起洋地黃中毒[7]。
綜上所述,中西藥合用具有一定的優勢,在促進藥物吸收、增加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療效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8]。但是不能忽視中西藥合用產生的不良反應,在臨床中西藥結合用藥時,應充分把握中西藥的物理化學性質,在臨床經驗及中西藥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合用。
[1] 楊立安.淺析中西藥的相互作用.遼寧藥物與臨床,2004,7(2):106-107.
[2] 葉愛軍,劉治軍,傅得興,等.臨床常用天然藥物與化學藥物的相互作用.中國藥學雜志,2007,42(23): 1833-1835.
[3] 桑曉梅.淺談中西藥物臨床用藥及配伍.新疆中醫藥,2009,27(4): 64-66.
[4] 趙航.中西藥合用的注意事項.中國社區醫師,2008,10(12):9-10.
[5] 張宜勇.中西藥配伍使用的合理性與藥理分析.亞太傳統醫藥,2011,7(8):179-180.
[6] 譚德福.中藥調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
[7] 李煥得,程澤能.臨床藥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
[8] 沈映君.中藥藥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