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在逐漸升高,而糖尿病是一種常見慢性疾病,隨著糖尿病病情進展可合并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眼病等并發癥,嚴重影響到患者生存質量。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必不可少[1]。本文觀察心理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間糖尿病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同時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不能語言交流患者、合并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所選患者均同意參與本實驗。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最小為15歲,最大為77歲,平均年齡為(56.3±6.8)歲;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3例,2型糖尿病患者47例。對照組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最小為17歲,最大為76歲,平均年齡為(57.9±5.1)歲;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2例,2型糖尿病患者4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控制飲食、適當運動、指導用藥、監測血糖等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①對患者輕視的態度護理干預。由于患者受教育程度、經濟條件等方面限制,再加上患者病情較輕,或者并發癥沒有出現,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就缺乏重視。護理人員要充分分析患者具體心理情緒,采用柔和的語言及扎實嫻熟的護理贏得患者信任,對輕視糖尿病的患者進行說服教育,轉變觀念。②消除患者焦慮恐懼心理。部分糖尿病患者會因為糖尿病的相關嚴重并發癥而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由于糖尿病病程長,并發癥較多,甚至有些并發癥危急到生命安全,患者會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充分了解上述情緒特點,幫助患者消除精神壓力,改善患者心理情緒,使患者達到最佳的治療狀態,有利于血糖控制。③消除患者悲觀、絕望心理。由于糖尿病病程長,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依從性差,導致治療效果欠佳,血糖控制效果差 ,導致患者出現悲觀絕望的心理情緒,而這些心里情緒得不到有效發泄,患者容易產生悲觀絕望心理,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悲觀情緒,并讓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治療前景,只要有效控制血糖,糖尿病并發癥可以延緩出現。④對患者自責心理進行干預。糖尿病患者中老年患者較多,容易產生其患病增加家庭負擔自責心理,對待此類患者的心理情緒通過溝通交流可得知,要鼓勵患者能夠把自己的顧慮和擔憂說出來,對護理人員傾訴出來,取得家屬的支持和配合,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糖尿病信心,讓患者心理恢復良好狀態,有利于血糖控制。
1.3 血糖控制效果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后3個月血糖控制情況,空腹血糖低于7.2 mmol/L,餐后血糖低于11.1 mmol/L,為臨床治愈;血糖較治療前有所下降,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為有效;血糖水平較治療前沒有降低,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所得數據均在統計學軟件SPSS14.0下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血糖控制療效結果
觀察組血糖控制效果評定結果:臨床治愈患者35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0%;對照組血糖控制效果評定結果:臨床治愈患者27例,有效1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2.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糖尿病是血中的胰島素在體內表現為相對或絕對不足,引起患者血糖升高,出現糖尿,接著引起患者機體的脂肪和蛋白質代謝障礙,患者主要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煩渴等癥狀。再者,糖尿病病程中容易并發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等,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生存質量。而對于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存裝不同程度心理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會到導致患者機體內產生某些應激素大量分泌,如腎上腺素等,這些激素反而會引起患者病情加重,不利于患者血糖控制[2,3]。本文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觀察組護理干預后不良心理情緒得到緩解,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改善糖尿病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值得借鑒。
[1] 杜瑋,張琴,張子菊.心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伴發抑郁患者的影響.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2,18(7):1-2.
[2] 任衛東,李立楠,張志英.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評價.山東醫藥,2007,47(19):128-129.
[3] 楊青,林素燕.淺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國醫學創新,2009,6(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