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杰 聶芳 崔玉鳳 趙亞清
核醫學(nucdlear medicine)是用放射性核素診斷治療和進行醫學研究的醫學學科[1],隨著核醫學的不斷發展,核醫學診治在各大中型醫院得到普及,由于核醫學診治過程中,輻射對人體也可能造成傷害,所以核醫學的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承擔一般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還要承擔射線傷害所造成的壓力,隨著人們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自身的防范措施要求有所提高,這就給接受核素檢查和治療的患者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所以,如何將輻射對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減輕核醫學診治過程中醫患的壓力;有效的保證診療過程的順利進行,是擺在核醫學工作人員面前的重要任務。
核醫學診治過程中常用的藥物為99 mTc和131碘;90 Sr和89 Sr等,這些藥物在使用前,均在鉛罐內保存,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當藥物通過護士注射或口服用到人體后,人體成為了一個移動的放射源,這些藥物可以產生γ、α、β射線,這些射線對患者的疾病具有診斷和治療作用的同時,對身邊的人產生一定的輻射,這就給周圍的人造成一定恐懼和壓力。
從心理學角度說,“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2],在現實的社會和自然的環境中,隨時可能遭受不同性質和不同強度的刺激,產生壓力。
2.1 醫護人員的壓力 由于護士的工作性質,絕大多數的放射性藥物的注射和服用都是由護士完成的,還有敷貼治療血管瘤和瘢痕,一般也由護士完成,醫生負責診斷、治療和交代病情等,所以,護士接受輻射的機會遠比醫生要多,有的個別醫生怕麻煩,工作不細心,不做好解釋工作,讓護士頻繁的進入控制區操作,還有解釋不到位,患者用藥后,還回頭找醫生咨詢,還有一些患者不聽醫護人員的勸告,剛注射完或服完藥,就到隔離區走動,再加上布局不合理,有些通道醫患共用,這樣患者就成了活動性放射源,使醫護人員增加了輻射的機會,產生了心理壓力。
2.2 患者的壓力 由于到核醫學就診的患者,大多是慢性患者,比如甲亢患者,由于治愈難,病程長,易復發,所以對疾病本身已經很擔憂了。在接受核素治療時,了解到藥物有一定輻射性,需要隔離,這又給患者無形中增加了壓力。還有接受ECT掃描的患者,有的已經知道自己的原發病是癌癥,對疾病已經很恐懼了,到核醫學科后,由于人們的誤傳,再加上認知上的錯誤,談“核”色變,常常把核和原子彈聯系起來,特別是日本核泄漏事故發生以來,更加重了對核素治療的恐懼心理,尤其是看到醫護人員穿著防護衣服時,更加恐懼,心理的壓力更大了。
3.1 加強教育與培訓工作,對從事核醫學的醫護人員進行放射性防護知識的培訓,在工作中嚴格遵循相應的法規,熟悉和掌握相關的防護知識與技術,增強自我防護、社會公眾防護意識。操作中,熟練掌握操作技術,動作迅速,盡可能縮短操作或接觸放射源的時間,穿防護衣,戴防護帽、鉛圍脖和防護眼鏡,嚴格按照防護三原則進行,減少在控制區不必要的停留。
3.2 加強醫護患三者的溝通,在不違反原則的前題下,對一些不必要或可以暫緩的操作,及時提醒醫生,商量是否可稍延后進行,或者盡量集中進行,并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創造一個和諧的工作環境。使醫護人員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輻射。當然如果是急癥需要搶救時,醫務人員應該義不容辭的爭分奪秒的進行搶救。
3.3 加強患者的管理,做好解釋工作,讓患者知道核素治療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每次核素治療的輻射量要比一個胸片的輻射量小的多,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無論用于診斷還是治療,都是在安全的范圍內。做好衛生宣教工作,耐心的向患者交代操作中的注意事項以及回家后如何防護,盡量減少對周圍人的輻射,尤其當患者看到醫務人員穿著防護服裝恐懼時,更要耐心的解釋,要讓患者明白醫務人員需要防護的必要性,這些道理清楚后,患者對核醫學的治療以及所謂輻射的傷害就沒那么恐懼了,心理壓力自然就減輕了。
4.1 壓力可以使免疫蛋白的分泌減少,免疫力降低,影響人們的健康,使患者的病情加重或延長疾病的恢復時間。
4.2 在使用核醫學為患者診治的同時,只有掌握有關射線對人體影響的知識和防護措施,才能趨利避害,化害為利[1],減輕醫患心理壓力的同時,提高患者的診治效果。
4.3 科學的管理和防范措施是減少射線傷害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溝通和心理疏導是減輕壓力的重要途徑。
[1] 李少林.核醫學.第五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94.
[2] 郭念鋒.心理咨詢師 第一版.北京:民主出版社,2005: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