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娜
據統計,2010年,新農合的覆蓋率已達到96.3%,發展趨勢較好,而美國的奧巴馬政府2009年也進行了醫療改革,即Medicaid計劃,這是奧巴馬兌現在總統競選中提出的建立人人享受醫保的承諾。由于美國Medicaid計劃與我國新農合制度皆屬于針對中低收入人群醫療費用進行補償的公共醫療保險項目,其在項目籌資、補償和管理機制方面存在較大程度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我國的新農合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和支持的,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都是籌資方。即“新農合制度以縣為統籌單位,以大病補償為主,重點解決農民患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問題”[1]。我國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來,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及對人民群眾的人文關懷理念的深化,我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村醫療建設的資金投入。新農合制度的實施使得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農民也從新農合的惠農政策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對于這項政策,農村的農民是發自內心的擁護,新農合制度體現了黨切實以民眾利益為基點的工作方針。
奧巴馬總統就任后,推行了一系列醫療改革政策,先后頒布了《2009年美國健康前景法案》、《美國可支付醫療選擇法案》等法案。其醫改方案核心內容為,通過增加政府公共財政投入,擴大Medicaid計劃的覆蓋范圍,實現全民醫保,因為到2010年大約4500萬美國人沒有醫保,65歲以下無醫保的占總人口的16.5%[2]。面對這種情況,美國政府特別是奧巴馬上臺后推行了Medicaid計劃。隨著Medicaid計劃的順利推行,奧巴馬政府民意支持率亦有顯著提高。美國Medicaid計劃主要針對中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不需要承擔費用資金,但是在三個月的申請期內要接受個人資金調查,如果不符合標準的,帶有欺詐性質的還要承擔法律責任。奧巴馬政府的Medicaid計劃取得了顯著的成績,Medicaid計劃成為美國幫助中低收入者、改善民生、提高公眾健康福利的主流公共醫療保險政策。
首先從政治層面來說,我國的新農合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政策體現,美國的醫保體現著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政治斗爭的身影。
其次就參保率方面來說,美國的Medicaid計劃“參保人口由1972年的1760萬增加到2010年的5400萬,增長率高于200%[3]。而我國到2010年新農合參保率已經達到了96.3%,中美兩國的醫療保險的參保率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我國的新農合雖然本著農民自愿的原則,但是在政策執行上有一定的強制性,而美國的Medicaid計劃主要通過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提高醫療服務和補償水平來吸引中低收入者的參保。從這方面看美國政府給予了中低收入者更自自的權力去參保,中低收入者具有較高的自主選擇權。我國政府在政策執行上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是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客觀方面來說都是為了農民自身的利益而考慮的。
面對差異,要看到中國醫療制度經濟基礎薄弱,看到其積極改進的方面。美國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成熟,美國的Medicaid計劃吸納資金的渠道多樣,這樣能更好的保證政府對于醫療保險資金的投入,保證投入的數量,從而更好的改變美國公民的就醫狀況。因此,從客觀方面來說,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具有中國新農合借鑒之處。
就我國的新農合制度來說,新農合對于緩解農民因為重大疾病導致的貧困問題確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根據統計數據,新農合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因為重大疾病導致的返貧問題。新農合沒有解決農民返貧的原因這要還是資金投入不夠及納入新農合的醫藥范圍和醫療范圍比較狹窄有關系。這要求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拓展資金投入渠道,以債券的形式吸納民間資本,改善農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對于資金來源問題,我們可以借鑒美國Medicaid計劃的成功經驗,新農合可以通過增加補償項目,把恢復性治療和護理服務也納入保險體系,多方面的擴大醫療中的參保項目,并對新參保的項目進行補償,這樣就可以進一步的緩解農戶的醫療負擔。同時還要從政策法規方面抑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1] 衛生部.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的通知,2003年1月16日.
[2] 丁純 .美國醫療制度現狀、問題與改革.財經論叢,2011(5):41.
[3] 丁錦希.中美公共醫療保險制度的比較研究.西北人口 ,20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