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花 劉文曄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神經內科常見病,通常指顱內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所致,常見有顱內動脈瘤、腦血管畸形、高血壓等原因,起病急,病情不穩定,如護理不當極易引起再出血、腦血管痙攣及腦積水等并發癥,影響預后的生活質量,甚至有生命危險[1]。河南焦作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于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6例,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3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男16例,女20例,年齡19~62歲,均經腦CT確診。平均住院35 d,3例患者在發病5~12 d出現再次出血,1例死亡,余35例治愈出院,8例伴有偏癱,經康復治療后能生活自理。
1.2 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癥狀是突發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檢查腦膜刺激征陽性,腦CT掃描有出血表現,腰穿有均勻一致血性腦脊液。癥狀的輕重取決于病變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并且與發病年齡有關。
采取科學的護理方法避免血壓和顱內壓增高的誘因,防止出現再次出血、腦血管痙攣及腦積水等并發癥的發生。
2.1.1 病情觀察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一般發病急、病情變化快 ,要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瞳孔、血壓、脈搏、呼吸、尿量變化及頭痛狀況,如出現意識障礙、瞳孔不等大、血壓升高、疼痛加劇等癥狀,則預示出現了再次出血等并發癥的可能,要報告醫生,做好搶救準備。
2.1.2 絕對臥床 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4~6周,發病48h內盡量不要搬動患者,翻身時動作要輕、穩、緩慢,避免震蕩頭部。床頭抬高15~30°,保持病房安靜,減少探視以防患者情緒激動。協助患者養成臥床的習慣,吃喝拉撒都應在床上進行。臥床時間達4周后,指導患者先墊高床頭作半臥位,再逐漸起床,千萬不可急躁,避免頭部活動度過大引起并發癥而延長病程[2]。
2.1.3 用藥觀察 在入院早期正確及時的用藥對防止再出血、腦血管痙攣及腦積水等并發癥非常重要,要重點觀察脫顱壓藥物應用是否準確及時,鎮靜止咳藥物是否有效,使用尼莫地平藥物時要嚴格控制液體滴速。
2.1.4 腦保護 給患者持續低流量吸氧以改善腦組織的缺氧狀態,同時給予頭部降溫以降低腦細胞代謝,如有出血量大引起的體溫升高可使用冰毯控制體溫在38℃以下。
2.2.1 飲食指導 患者在患病早期應食高營養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平時多飲水,每餐少食為宜,不可過飽;疾病恢復期給予普食,營養要全面,盡量做到色、香、味俱全。
2.2.2 排便指導 便秘易引起再次出血,由于臥床的原因患者極易便秘,因此要指導患者正確排便,不應用力,以免造成再次出血[3]。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闡明便秘對此病的危險性,堅決不可忽視便秘的危害,指導患者養成好的排便習慣要從調節飲食開始,早期便秘者可使用緩瀉藥,同時指導患者床上排便,必要時給予低壓灌腸。
2.2.3 習慣指導 蛛網膜下腔出血非常容易復發,因此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指導患者不但要養成好的飲食習慣和排便習慣,還要保持穩定的情緒,良好的心態。吸煙容易引起咳嗽,喝酒容易興奮,這些都是顱內壓升高的因素,所以生活中一定要禁忌。
大多數患者患病后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情緒,擔心自己會留下殘疾,影響以后的生活,表現在治療中鬧情緒,不配合治療,對患者要熱情、關心,多與患者交流,適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幫助其了解此病的發病過程,告訴患者穩定樂觀的情緒對預后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腦血管疾病中比較嚴重的疾病,其發病特點是起病急,病情不穩定,再出血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病死率高達60%~100%,尤其在治療期間,任何能導致血壓和顱內壓升高的因素都可能造成再次出血,因此在患者入院后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采取科學性的護理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蛛網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發生率,對預后的生活質量和降低死亡率都非常重要。
[1] 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4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 649-650.
[2] 孫紅衛,李祥愛.中老年腦出血患者53例臨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6):58-59.
[3] 黃友岐.神經病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