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畢美娟 范雪燕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搶救不及時易導致死亡,恢復速度緩慢。同時具有突發和慢性的特點,發病情況突發,但需要很長時間來恢復,這樣的話對患者的心理具有很大的打擊和考驗,通過調查研究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發現了一般患者的心理問題。
1.1 一般資料和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190例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110例,女80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7歲。針對這些患者進行具體調查和了解。
1.2 方法 通過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方式對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心理問題方面的調查,調查范圍包括患者發病時、治療中和治療后期的心理變化,同時了解患者如何接受心理護理,找出心肌梗死患者慣有心理以及心理護理的具體效果。總結出相關心理護理方法。
1.3 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分析 通過對患者的心理調查和分析,主要的心理狀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3.1 焦慮害怕的心理。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時會伴隨著胸部疼痛或者胸悶,并且會持續20 min以上,在此段發病時期,患者常常會出現焦慮、害怕的心理。同時在重癥監護病房、搶救的氛圍下也會讓患者出現緊張焦慮的心理。而且對于患病的中年來說,焦慮恐懼的心理顯得極為明顯,中年患者還在承擔家庭責任,可能處于頂梁柱的地位,患上心肌梗死可能會加重他們恐懼的心理。
1.3.2 消極治療,多疑的心理。這一類的心理在老年患者中出現的比較多,在心肌梗死的長期治療中,老年患者往往因為沒有出現很好地療效而對醫院的治療產生懷疑,并且認為自身年齡很高再怎么治療也無法痊愈,也會給子女家庭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所以就會出現消極治療,懷疑療效的心理。
1.3.3 無所謂的心理。在較為年輕的中年患者中,有一部分人對心肌梗死抱著無所謂毫不關心的態度。在發病疼痛過后,就覺得病情會慢慢好轉,并且認為自己還年輕可以不接受治療就自然痊愈。或者不遵從醫囑,在治療早期病痛減少后就擅自中斷治療,這些行為都是無所謂不在乎的心理在作祟。
針對不同的心理有著不同的護理方法,醫院、患者家屬以及患者都應該做好配合。
2.1 對于出現焦慮害怕心理的患者,醫生應該給與一定的安慰、勸導,使得患者正確認清自身的病狀,隨時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和焦慮時心率的變化,及時對患者疏導。患者自己也需要建立信心,控制住情緒,患者家屬應該陪護在患者左右,給與患者親情上的溫暖和精神支柱,這樣的話有利于消除患者焦慮害怕的心理。
2.2 對于出現無所謂心理的患者。醫生應該做好溝通工作,并且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進行心肌梗死病基礎知識以及病情后果的介紹,讓患者充分了解消極治療的嚴重后果。患者自己也需要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患者家屬在出現消極治療時候要對患者進行勸導。
2.3 對于出現消極治療、多疑心理的患者。醫生與患者溝通需要有很好地耐心和平和的態度,細心傾聽患者的傾訴,給患者信心,建立信任的醫患關系。同時要給患者介紹一些成功治愈的例子,減消患者多疑的心理。
針對這些不同心理的不同護理方法,使得患者增強自信心,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通過對調查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心理護理的效果總結。
通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分析以及護理方法調查,在這190例中得到心理護理的患者病情進行結果統計發現所有患者的病情都有所好轉,大部分患者對心理護理持滿意的態度,小部分患者對于心理護理干預有不滿意,可能原因與醫生處理方式以及家庭原因造成的。由此可見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的幫助患者痊愈,促進心肌梗死治療過程的推進。給臨床心肌梗死心理護理治療提供了資料,有著借鑒意義。
急性心肌梗死是很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發病急,死亡率高。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護理是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影響患者心理,使得患者心理達到一個好的狀態,有利于治療。經過這次調查可以發現,大部分患者的心理護理是取得很大成功的,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醫生對待患者態度、患者家屬的態度以及患者自己的態度對心理護理都有影響,要調和好這三種心理,以便于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
[1] 肖衛東.急性心肌梗塞115例臨床分析.上海鐵道大學學報,1998,19(11):85.
[2] 李玉蘭.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護理體會.實用醫技雜志,2006,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