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彬彬
護理風險是指醫院因患者在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骨科護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參與人員多、銜接環節多,所以要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樹立安全意識、嚴格制度落實、狠抓質量管理、加強重點監管等方面降低護理風險。
為了利于減輕或消除患者創口的腫脹,一般都遵醫囑服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藥或制劑。受創初期冷敷局部(創傷處)可以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血,減輕腫脹,達到凝固止血之效,但要警惕骨筋膜綜合征的發生。調整肢體位置,以促進靜脈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減輕肢體的腫脹。
護理中還應注意預防患者創口的感染。對患者全身情況進行密切觀察,監測體溫,如有發熱癥狀應及時匯報給醫生,盡早確定原因,對癥處置;患病期間可以通過食療等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密切觀察創口是否有紅腫和波動感。
根據患者的活動能力,給予患者最適合的運動鍛煉建議,如活動能力尚可的,可以適當的下床走動,活動中度受限的,可以在床上練習下肢屈曲、收腹抬腿、提肛收腹等,即使是完全受限的患者,護理人員也要幫助其翻身更換體位,每天按時做被動運動。必要時進行理療,以促進水腫消退。主、被動運動鍛煉不但可以防止肌肉萎縮,也可以有效的防止褥瘡的發生,還可以一定程度的防止便秘。
骨科患者多創傷和手術,臥床時間較長,活動受限,易導致便秘,多因結腸和直腸的生理功能障礙而引起,加之使用鎮痛泵,患者腸黏膜應激性減退,腸蠕動反射功能障礙,導致張力減退性便秘。護理中除指導患者最適合其身體狀況的排便方式外,更要囑患者練習深吸氣增加腹壓,幫助排便。日常進食要選擇一些高纖維含量的食物,多飲水。而便秘形成者可以視情況給予溫和的緩瀉劑幫助排便。
日常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宜,有利于活血化瘀,多攝入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品。
骨科患者的創傷往往是突發事件所造成,表現為多發性、復合性的嚴重創傷,傷情嚴重、復雜,常伴有全身情況,尤其是生命體征的變化,傷口愈合期長,易發生功能障礙及多種合并癥,因此心理狀態一般不好,所以骨科護士對于患者的心理護理應該格外用心,幫患者將心理狀態調至最佳,此舉不僅有利于患者的手術和康復,還利于調和好醫患關系,預防醫患矛盾。所以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提高溝通能力與技巧,加強溝通工作的培訓十分重要[2]。
骨科患者的疼痛都會比較劇烈,除遵醫囑給予鎮痛針劑、藥品外,骨科護理人員可以指導患者深呼吸,鼓勵患者聽音樂、看電視或者做平時喜歡做的事情、娛樂活動等,以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間接地減輕疼痛感。
骨科除了以上幾點基礎的護理措施和人性化關懷外,科里也要定期組織學習業務知識,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早會交接班時對于特殊患者應該特殊交代,疑難病例一同剖析,新的護理技術共同切磋。
醫務人員應真正落實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和護理規程[3,4],嚴格執行護理常規,落實責任制,完善考核制度,強化醫學知識和安全意識教育,定期組織開會,學習《醫德規范》、《護士條例》、《醫院工作人員服務守則》、《醫院規章制度》、《醫院事故處理條例》等,學習探討安全護理的方法、步驟,以及遇到的新問題,會中鼓勵各抒己見提出好的護理意見和建議。骨科護理工作中,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明確職責,增強法律和服務意識,及時匯報問題,并對發現的問題舉一反三,確保各項護理工作到位。健全崗位責任制,簽署責任狀,定期考核,獎懲分明,使全科護理人員個個身上有擔子,人人工作有壓力,形成工作事事有人管、服務無縫隙、護理人員之間有分工且重合作的良好局面,積極推動骨科護理工作的發展。
提高護理技術水平,定期組織護理知識學習及應急模擬訓練教學(如心肺復蘇、急救藥物知識、急救儀器使用等),扎實醫學基礎護理知識及專業知識,規范護理記錄的書寫,適時抽查、點評護理記錄,制定護理記錄標準,抽查住院病歷、出院病歷,對患者功能鍛煉的記錄要連續,康復理療告知內容需詳盡,安全宣教知識要完全,嚴格對病歷進行質量監控。對手術患者、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在早會或交接班時應特別交代,把他們列為討論的重點,培養骨科護士敏銳的觀察力,提高預見性護理思維和能力。對患者存在的和潛在的風險作出評估,達成共識,引起各班的重視。
落實醫療用品管理制度,力求規范。對醫藥用品進行標準化、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強化骨科護士的細節意識,為提高護理質量,把細節管理貫穿工作始終,樹立細節意識,充分認識細節管理重要性。病房內醫藥用品均要求定點放置,所有醫藥用品均有標準限額,要求每天由指定的護士清點,并按要求填寫交接。對高危藥品應該使用高危藥品的警示標識,并按要求嚴格控制輸液流速,嚴格核準并執行醫生囑咐。病房內所有醫藥用品均分類存放,柜外貼有標簽,便于醫生存取。護士長則起監控作用,對工作進行及時督查,以權力下放的形式,使得全員參與,增強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及信任感,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護理工作人員的互相合作,不至因醫藥用品問題影響工作效率。
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作為護士,只有把真情融于服務,才能構建和諧護患關系。護士對患者的真情實感和體貼入微的護理,能使患者身體盡早恢復到最佳狀態,因此要注意護理人員的心理品質提升,奉行“一切為患者”的理念,采取一切措施確保患者安全。但是另一方面也要強化風險意識,樹立安全與法制觀念,確保護理服務的安全。骨科護士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臨床治療常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為避免醫療糾紛還需要學會自我保護,當然首先的前提就是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進行護理,最大限度地防范存在的風險。同時也要求骨科護士提高責任心和工作熱情,謹記規章制度,嚴格落實責任制,以確保治療、護理過程能夠安全有效地進行,更好的維護好護患關系。
通過不斷地學習護理專業知識、對工作中已知問題的改善、潛在風險的分析,建立健全骨科護理管理機制,細節化、人性化的服務,規范化、全面化的管理,從各個環節規范護理工作,發揚骨科護理專業、細致、吃虧耐勞的精神,學習、彌補薄弱環節,切實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優質的護理服務,為患者的康復營造健康、溫馨、舒適的環境。
[1] 李曉惠.臨床護理風險事件分析與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75-376.
[2] 蔣曉潔.骨科護理管理中風險意識的培養.中外健康文摘,2008,5(1):148-149.
[3] 周艷瓊,李向真.骨科病房實施壓瘡三級監控187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2):2796-2797.
[4] 鄧紹蓉.健康教育在骨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2):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