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玲 周開明 許淑珍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 是由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長期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 可引起多器官系統的損害;嚴重者可出現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高滲性昏迷而危及生命。在實際工作中, 排除影響血糖的各種因素, 為臨床醫師提供正確的血糖檢測值, 對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有著積極的意義。
1. 1 檢測試劑及儀器的質量控制 血糖檢測的準確性, 需要有一系列的質量控制過程。無論是便攜式血糖儀, 還是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其質量控制過程均包括實驗前、中、后三個階段。檢測前包括患者食物、藥物準備, 采血時間、體溫等方面;檢測環節包括儀器調校、試劑配制、存貯條件、實驗溫度、定標及質控等方面, 檢測后環節包括報告審核、臨床信息反饋、結果追蹤觀察等。其中實驗室檢測環節尤為重要。檢測儀器調校不當、定標不準、質控報警失控、儀器維修、更換試劑、試劑失效、過期、儀器維護保養不到位等因素, 均會導致測定結果波動, 甚至失真。臨床檢測中必須嚴格遵守SOP(標準作業程序), 做好室內質控和室間質評工作,確保測定結果準確可靠。
1. 2 血標本的收集及放置 采血后注入干試管中, 放置于室溫凝固, 如不及時離心分離血清, 則血清葡糖糖可因血細胞的糖酵解而每小時降低7%(0.28~0.56 mmol/L);而注入消毒的抽真空試管中, 在較低氣溫下, 則每小時降低1.9%(0.033~0.066 mmol/L)。故在采血后, 血標本應注入消毒真空試管中, 分離血清后及時檢測, 以免注入容器不當及放置時間過長而影響檢測結果。
1. 3 抽血檢測時間太晚 常規的血糖檢測為空腹血糖, 這就要求患者必須空腹抽血。對于絕大部分的門診患者, 都是清早空腹從家中或者從外地趕到醫院, 然后排隊掛號, 再排隊就診。等到抽血時, 已到上午9:00~10:00, 甚至臨近中午。多數患者饑腸轆轆, 血糖因機體過長時間消耗而偏低, 甚至個別患者可能出現低血糖反應。此時檢測出的血糖值已不能正確反映其真實的血糖水平, 甚至可能會誤導臨床醫師的合理治療。
2. 1 飲食因素影響 個別患者為了獲得一個比較好的空腹血糖結果, 在檢測前一天晚餐時有意控制飲食或吃得較少,甚至比平時提前幾個小時進晚餐。這樣所測得的空腹血糖可能會低于平常的血糖水平;相反, 部分患者在檢查前一天的晚餐時暴飲暴食, 甚至在夜間還要吃宵夜, 在第二天清晨抽血檢測時, 達不到空腹的效果, 這樣檢測出的結果將會遠遠高于平常的血糖水平。
2. 2 情緒及運動因素的影響 個別患者由于情緒激動或嚴重失眠, 導致機體的胰島素及胰高血糖素分泌異常, 從而影響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檢測前進行長時間或過量的有氧運動, 將會過多消耗血糖, 導致血糖檢測值降低;而進行劇烈的運動后, 機體會出現應激反應, 此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致使血糖升高。
2. 3 感染性疾病的影響 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力較正常人低下, 更容易受到細菌及病毒的感染, 出現感冒及肺炎等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當機體受到感染后, 體內激素的生理代謝發生紊亂, 胰島素代謝加快, 分泌減少,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必將導致血糖增高;部分抗感染藥物的使用, 也有可能影響機體的糖代謝, 導致血糖的增高。
3. 1 個別醫護人員沒有認真指導患者正確用藥, 導致患者的用藥時間及降糖藥物的劑量使用不當, 引起患者的血糖升高或降低。
3. 2 因治療糖尿病的合并癥或并發癥而使用的部分藥物,有可能會導致機體的葡萄糖代謝異常, 出現血糖檢測值的波動。
3. 3 個別患者因其他疾病的需要而使用含有葡萄糖的藥物,尤其是靜脈輸注葡萄糖治療者。由于采血人員的疏忽, 在輸液過程中或輸液剛結束時就進行采血檢測, 則血糖檢測值必然會比實際值偏高。
總之, 血糖檢測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個別因素可能會導致檢測值與實際值之間有較大的偏差。故臨床檢驗師應根據實際情況, 盡可能地排除各種干擾因素, 為臨床醫師提供可靠的血糖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