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珍 江靜兒
目前,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展, 糖尿病合并老年癡呆的患者呈增長的趨勢, 由于糖尿病是老年癡呆的重要危險因素, 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良, 導致中樞神經和腦血管病變, 促使患者腦萎縮, 加速老年癡呆的發生發展[1],眾所周知老年癡呆的患者有認知功能障礙、情感障礙和精神行為的異常, 為提高糖尿病合并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質量,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延長壽命, 同時減少花費, 減輕社會及家庭的負擔, 因此探討對這一特殊人群合并糖尿病的護理非常重要。
患者,女,88歲,因乏力、口感、多飲、多尿20余年,納差5 d,于2012年7月13日入院, 診斷:①老年癡呆10年;②高血壓5年;③2型糖尿病20年。入院后予糾正貧血、電解質紊亂、降糖、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并對家屬進行營養指導、糖尿病知識、進食技巧的培訓,于2012年7月25日出院。出院后糖尿病教育護士第一個月每周行電話隨訪,以后每月行電話隨訪。
2. 1 護理評估 一般對這類患者應從其營養、吞咽功能、排泄功能、自理情況及血糖等五方面進行全面的評估, 從而制定更好的護理方案。
2. 1. 1 營養狀況的評估 應用主觀性營養評估法[2](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of nutrition,SGA),該患者身高152 cm,體質量43 kg.體質量指數BMI18.6%.,生化結果示白蛋白21.5 g/l, 血紅蛋67 g/L, 24 h食入量180 ml, 輸入1750 ml, 小便1600~2000 ml,便秘,大便干結, 2~4 d/次, 神志清楚,精神差, 表情淡漠,面色蒼白, 甲床及全身乏力, 雙耳聽力減弱;皮膚黏膜干燥、彈性減低, 皮下脂肪菲薄, 肌肉松弛,所以從主觀性營養評估法為中度營養不良。
2. 1. 2 吞咽評估方法[4]吞水實驗, 方法為取舒適臥位, 頜下墊餐巾紙, 用壓舌板試其舌肌的力量, 即讓其舌頭分別用力伸向左右頰部, 然后再將舌頭前伸用力頂壓舌板;之后用50 ml注射器抽取溫開水50 ml, 以5 ml/次的速度緩慢送入患者口中, 全部順利飲空為陰性;結果為陰性,可以指導緩慢進食。該患者吞咽評估為陰性。
2. 1. 3 排泄評估 全部為老年癡呆患者,且長期臥床,進食少,中度營養不足,活動量少,存在尿失禁和便秘.
2. 1. 4 自理能力評估[5]全部為老年癡呆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長期臥床導致肩胛、髂嵴、底尾部骨突處均可見皮膚紅斑,不能獨自翻身, 無法用完整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存在認知障礙及皮膚完整性受損的風險。使用體力狀況ECOG[6]評分標準:該患者為4級。臥床不起, 生活不能自理。采用Braden評估表是判斷壓瘡發生危險性的一種重要評估方法, 其評分分數<11分為高危者, 12~14分中度危險,15~17分低危險, ≥18分無危險, 其得分越低,發生褥瘡的危險越高,其推薦標準為≤16分表示存在褥瘡危險[2]。根據評分可得出該患者, 感覺:輕度受限;潮濕:非常潮濕;活動:活動臥床不起;移動:嚴重受限;營養:非常差;摩擦和剪切力:有潛在問題??傇u分為11分。屬于高度危險。
2. 1. 3 血糖評估[8]患者入院時血糖為18 mmol/L,酮體(++),為酮癥酸中毒,予小劑量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平穩。
2. 2 護理措施
2. 2. 1 一般護理 ①專人陪護:因患者為老年癡呆者,存在認知障礙, 24 h須有專人看護, 照顧生活起居。②心理護理:給予患者提供安靜、舒適以及熟悉的環境,安排家屬定期探視,與家人聊家常,并依靠非語言行為與其交流, 如:微笑、握手、擁抱或輕拍, 使患者得到心理支持[4]。在患者配合治療或取得小進步后及時予表揚或獎勵。在日常過程中讀懂患者的簡單言語或行為。
2. 2. 2 特殊護理 ①皮膚護理:每2 h協助翻身,采用兩個枕頭(一大后背一小量膝關節之間)緩沖摩擦力,骨突處墊水墊和康復墊,尿濕后及時更換;每天溫水擦浴, 3次/d,行滋潤霜涂抹皮膚+按摩15 min, 1周后受壓部位皮膚恢復正常。②飲食護理:請營養科會診后由營養科制定食譜。食物由全流-半流-爛的飯菜-面條過渡,進食方法由護士喂食-自己用勺子吃-用筷子吃。主管護士給予提供良好進餐氛圍,與家屬一同進食,并對食物進行特殊處理:將煮好的熟食采用食物剪進行剪碎, 并與爛飯、面料和在一起, 既保持食物的色澤,又能增加粗纖維和必要的營養。1周后由喂食過渡到自行進食。6餐/d, 20 d后復查白蛋白35.9g/L,血紅蛋白93.6 g/L, 大便 2 次 /d。
2. 2. 3 活動指導 保持飯后1 h,循序漸進,由5 min逐漸延續到15 min。指導家屬陪同患者活動,精細動作鍛煉:如數花生,梳頭發,握持湯匙,拿筷子,鼓掌、微笑、握手等;大動作鍛煉包括擁抱、頭部運動、肩關節活動、自行翻身技巧等。
2012年7月25日患者出院, 其braden評分為15, 發生褥瘡為低風險, 吞咽試驗為陰性可緩慢進食, 營養良好, 通過活動指導患者可協助其生活, 部分可自理。
出院后每周由糖尿病教育護士電話隨訪,咨詢其監測血糖、進食、皮膚、活動、睡眠、大小便情況,其血糖平穩,胃口好, 可進食, 沒有發生壓瘡, 有適當的活動, 夜間可入睡,大小便正常。1月后門診復查結果示白蛋白42.3 g/L,血紅蛋白101.2 g/L;餐后2 h血糖8.9 mmol/L;飯后1 h能保持15 min活動,精神好,能自然入睡,小便正常。braden評分為17分。為輕度風險。
老年癡呆的發病特點為起病緩慢, 早期癥狀多種多樣,以近事記憶力障礙為最常見的表現, 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對往事也會遺忘, 嚴重時出現完全性遺忘。其次以猜疑為其最先出現的癥狀, 隨著病情發展, 精神顯著衰退, 有心胸狹隘、反應遲鈍、愛鬧情緒和易發怒、睡眠顛倒的傾向。病情進一步發展時, 計算能力減退, 還可有認識障礙即精細思考發生困難。逐漸發展到對日常生活和常識的理解、判斷也發生障礙, 如把褲子當衣服穿。此階段也可出現語言障礙, 詞匯減少, 言語單調, 喃喃自語, 不能叫出物體名稱或完全失語。大多數患者還對時間、人物和地點的定向力產生障礙, 不認家門, 四處游走等。在癡呆晚期還會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如口面部不自主動作、厭食或貪食、大小便沾身等。神經系統檢查可出現病理征陽性和腱反射亢進。
因此要重視病前調護, 減緩癡呆的發生;幫助料理患者的日常生活;加強患者的功能訓練;培養和訓練癡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老年癡呆患者要密切觀察, 注意其飲食、起居、二便變化, 如發現有異常, 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共同特征的內分泌代謝病, 嚴格控制血糖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紊亂、防治慢性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延長患者壽命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幅度大, 且此種血糖波動可能影響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從而影響糖尿病的預后。血糖達標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仍可能有高血糖存在, 且以餐后高血糖為主, 血糖波動幅度仍較大, 就要進一步調整治療方案以更好地控制血糖。
近年來, 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漸升高, 患病人數逐漸增多。老年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又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人群[5]。關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狀況的研究也日顯重要。
通過對糖尿病患者定期隨訪及體格檢查,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加強飲食、運動量化干預、心理干預等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控制血糖;使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糖尿病的相關知識, 提高了自我監測能力,治療依從性、血糖控制率明顯上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血糖水平,預防糖尿病并發癥,提高防治效果, 制定適合老年人特點的血糖控制目標, 減少藥物的應用,防范并發癥的發生。
[1]許良銀, 鄭真, 張金鳳.糖尿病合并老年期癡呆的臨床特點.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6, 15(16):2214.
[2]于博芮, 李世代, 林壽惠.臺灣醫療院所壓瘡風險評估工具之臨床效度.臺灣老年醫學雜志, 2005, 1(2):79-87.
[3]邱衛紅, 趙志紅.急性腦卒中患者吞水試驗的護理, 護理學雜志, 2006, 21(1):53.
[4]王軼娜, 徐 萍, 黃曉明, 等老年癡呆患者家庭照顧者的護理指導中華護理雜志, 2006, 41(1):50.
[5]李玲.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異常的護理體會.護士進修雜志,2008, 23(2):102.
[6]劉秀華.應有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護士進修雜志, 2008, 23(2):182-183.
[7]趙學英, 闕呈立.鄧蘭芬. ICU患者的血糖控制及護理進展.中華護理雜志, 2008, 43(1):62-64.
[8]Fu Qiang, Shin HJ, Lee BJ, et al. Enhanced systemic exposure of fexofenadine via the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chitosan-coated liposome. Int J Pharm, 2012;430(1-2):16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