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賴光秀 饒云鶴
麻風反應是指在麻風病慢性過程中由于免疫狀態的改變而突然發生的病情活躍或加劇,如原有皮損紅腫擴大驟然出現許多新皮損或有劇烈的周圍神經腫脹、疼痛,虹膜睫狀體炎、淋巴炎、睪丸炎或發熱等全身癥狀[1]。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采用了規則的治療,特別是加強了麻風反應的觀察和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患者趙福庭, 男, 28歲, 因“全身紅腫伴疼痛1個月,四肢乏力10余天” 于2012年12月28日于本科住院治療。既往有"麻風"病史, 正予以"氨苯砜"等治療;1個月前“感冒”后全身出現腫脹, 伴局部疼痛, 10余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四肢乏力, 伴怕冷、咽部梗阻感、吞咽困難、口唇及雙手足麻木。查體:T 36.3℃、P 80次/min、R 20次/min、BP 120/70 mmHg, 精神差。專科情況:雙眼瞼、口唇、四肢遠端腫脹, 全身皮膚顏色偏黑, 以曝光部位明顯,軀干部可見彌漫分布的褐紅色斑, 僅于腹部見小片狀正常皮島, 四肢可見皮膚色素沉著斑, 其上覆魚鱗樣片狀鱗屑, 雙手不能伸直, 大小魚際肌稍萎縮, 皮膚觸覺減退。實驗室檢查:①血鈉降低、肝腎功能受損、肌酶升高。②纖維蛋白原最低<0.1 g/L, 示嚴重凝血障礙, 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下降,白細胞、血小板數處于正常低值。③尿常規白細胞數升高,蛋白(++), 潛血(+-)。④降鈣素原為2.55 ng/ml。 ⑤FT3 、FT4↓, TSH正常。⑥腹部B超示:肝脾大, 雙腎光點改變。⑦眼周分泌物革蘭氏染色:找到革蘭氏陽性球菌、偶見革蘭氏陰性球菌。⑧Ig+C、血沉、沙門氏菌IgM類抗體/傷寒抗體,結核桿菌抗體,EB病毒感染相關抗體檢測、輸血前三項、乙肝兩對半、大便常規+OB、血細菌培養、超敏肌鈣蛋白、心電圖均未見明顯異常。
①抗炎、抗過敏:甲強龍60 mg, 12月29日增至120 mg, 1月4日減量至80 mg靜脈滴注。②保肝:異甘草酸, 還原型谷胱甘肽靜脈滴注。③營養神經治療:B族維生素、鼠神經生長因子、甲鈷胺注射液。④妥布霉素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膏點雙眼。⑤改善微循環。⑥支持治療:成分輸血(冷沉淀):改善凝血功能;丙種球蛋白、血漿:增強免疫、中和抗體、維持水鹽代謝正常。⑦預防激素不良反應治療。
3.1 全身癥狀的觀察 密切觀察患者咽部不適、吞咽困難的情況, 發現異常要及時通知醫生采取相應的治療, 以免耽誤或加重病情。同時, 告知患者及家屬進食流質或半流質軟食, 要慢, 應少食多餐, 避免粗糙, 過冷、過熱和有刺激的食物, 如濃茶、咖啡、辣椒, 醋酸、酒及對食管黏膜有損害的藥物,應忌煙。
3.2 用藥的觀察 在用藥過程中要注意加強病情觀察, 及時了解或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并注意觀察其不良反應, 尤其是激素的不良反應, 觀察患者大便的顏色、性質及量, 加強巡視, 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同時做好健康教育, 讓患者知曉所用藥物的作用、治療方法、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
3.3 皮膚反應的觀察 仔細觀察皮疹的顏色、大小、數目多少、有無疼痛、有無感染滲出等。根據醫囑正確、及時地使用外用藥物。
4.1 皮膚護理 對干燥伴片狀鱗屑的部位涂擦凡士林軟膏或甘油, 保持皮膚滋潤, 防止皸裂, 引起繼發感染。穿脫衣服動作要輕柔, 避免刺激, 要勤換勤洗, 保持清潔。指(趾)甲修剪平整, 防止搔抓皮膚時刺破引起皮膚感染。
4.2 全身癥狀護理 ①當麻風反應出現高熱, 體溫達39℃以上, 囑患者臥床休息;給予冰袋或口服布洛芬混懸液等降溫, 并及時根據醫囑補充水分、電解質, 防止虛脫和電解質紊亂。②針對四肢乏力及雙手足麻木感, 要鼓勵患者多活動手腳, 每天做握拳運動3~5次, 5~10 min/次, 情況好轉后再增加鍛煉的次數及時間, 同時注意保暖, 避免受涼。③眼部護理:結膜炎是麻風反應中眼部常見臨床表現之一, 采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膏交替點滴雙眼, 2 h/次, 直到癥狀明顯改善后適當減少滴眼次數, 炎癥控制后可減少到2~4次/d。滴眼藥水時囑患者半臥位, 護理人員左手食指將患者下眼瞼向下拉, 同時囑患者往上看, 離眼2~3 cm將眼藥水滴入內次處, 1~2滴/次, 閉眼3~5 min。應用眼藥水(膏)時向患者講解注意事項, 不能用手或粗糙的布類擦拭眼睛,避免強光刺激, 少看書報或電視, 盡可能使眼睛得到休息。
4.3 心理護理 皮膚病是一種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 其損害大多表現在體表, 給皮膚病患者不僅造成身體上的痛苦, 而且還帶來心理上的壓抑和精神上的痛苦, 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病情易反復。護理人員應運用現代醫學新模式, 從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進行綜合護理, 關心和安慰患者, 使其解除思想顧慮, 正確對待疾病, 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幫助患者自我調整到最佳心態, 積極配合治療。在護理過程中, 通過人際交往, 以醫護人員的言行來影響、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對各個年齡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 如用關注的目光, 微笑的表情能夠穩定患者的情緒,從而減輕患者入院時的恐懼與焦慮心理;嫻熟的技術, 沉著、穩重的舉止, 給患者安全、信任感。
4.4 基礎護理 保持病室、床單位整潔, 空氣流通, 保持適宜的溫濕度;每天窗戶通風2次, 30 min/次。嚴格消毒隔離,病室每天用 1:100“84”消毒液拖地、噴灑、擦拭。
麻風是由麻風分支桿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 嚴重者可累及深部組織和內臟器官。因此人們對麻風患者產生歧視和偏見, 麻風患者身心受到重創, 所以, 麻風病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一是要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 舒緩緊張, 恐懼和焦慮情緒, 樹立戰勝疾病的堅定信心, 保持健康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二是普及科學知識,消除偏見和歧視, 以利于早日發現病人, 早期予以治療, 消除傳染源, 降低畸殘率, 最終實現消滅麻風病的目標[2]。
[1]Snnivasanh, 何達損, 張國成.麻風病人殘疾預防實用指南.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8:1-126.
[2]杜寶云.麻風病的健康教育.中國當代醫學, 2004,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