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冰1 焦志玲
(1.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長春 130021 2.吉林省長春市中醫院)
曲生主任醫師為國家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吉林省名中醫,長春市名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50多年,尤以中醫內科擅長,包括心病、脾胃病、腎病等,經驗豐富。心臟神經官能癥屬于神經官能癥的特殊類型,無器質性心臟病,臨床常見,多發生于青年和壯年,女性多于男性[1]。現將曲生主任醫師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心臟神經官能癥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心悸、心慌、心前區疼痛或不適、頭暈、倦怠乏力、氣短、汗多、情緒焦慮、不寐、多夢、健忘、食少納呆、惡心,伴有血壓升高或早搏等[2]。曲老依據本病的臨床表現,認為本病屬中醫學“驚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范疇。其發生主要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的不斷增加,導致人體受到過多精神上的刺激,情緒異常變化,臟腑生理功能異常而引起。如《黃帝內經·靈樞》中有言:“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也。”本病的病位在心,然與肝、腎、脾、肺等臟亦密切相關。如肝氣郁滯,氣郁化火擾心,腎陰虧虛,腎水不能上濟心火,脾為后天之本,其功能失常則不能運化水谷、化生精微以養心,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虛則氣機運行不利,同樣可導致心血運行不暢。可見,五臟與本病的發生密切相關,且有虛、實兩方面的表現。其主要病機為因氣滯、瘀血、痰濁、氣虛而導致脈絡不通或心血失養而發病。
1.肝氣瘀滯型:癥狀:心悸,心慌、氣短,乏力,胸脅脹悶,噯氣,善太息,煩躁不安,女性伴有乳脹、痛經,食少納呆,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治則:疏肝解郁。方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逍遙散加減。
2.氣滯血瘀型:癥狀:胸悶、胸痛,伴有脅痛,心悸不安,善太息,氣短乏力,煩躁,少寐或不寐,夢多,重者見唇甲青紫,舌質暗,可見瘀點、瘀斑,脈弦細或細澀。治則:行氣導滯,活血化瘀。方藥:《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加減。
3.痰濁內阻型:癥狀:胸部悶脹,心悸、短氣,煩躁不安,時有惡心,食少納呆,四肢沉重,體型肥胖,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治則:化痰排濁,寧心安神。方藥:《校注婦人良方》導痰湯加減。
4.痰熱擾心型:癥狀:心悸不寧,胸悶氣短,或有胸痛,煩躁易怒,頭暈目眩,善太息,咽干口苦,少寐或不寐,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則:清熱化痰。方藥:《六因條辨》黃連溫膽湯加減。
5.陰虛火旺型:癥狀:心悸、怔忡,心煩不寧,口干咽燥,耳鳴,頭暈,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少寐,夢多,遺精,舌尖紅,苔薄少而干,脈細數。治則:滋陰降火。方藥:《攝生秘剖》天王補心丹加減。
6.心脾兩虛型:癥狀:心悸、心慌,短氣,面色淡白,頭暈,口淡無味,唇甲色淡,腹脹,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少寐多夢,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細弱。治則:健脾養心,益氣補血。方藥:《正體類要》歸脾湯加減。
曲老認為,心臟神經官能癥屬功能性疾病,臨床多見,中醫藥采用辨證論治治療本病較西醫鎮靜藥、神經調節藥物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副作用少、效果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且不易復發等。然而,在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仍需注意一些問題,將有助于提高臨床效果。由于精神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治療的同時應配合情志療法(西醫學稱心理疏導法)治療。如在患者就診過程中應注意與患者交流,掌握其心理特征,給予安慰和鼓勵,同時告知其養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移情易性,對提高治療效果、防止復發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使用中藥時,注意結合中藥的現代藥理作用而選藥,如丹參、紅花、赤芍等具有改善冠狀動脈血流的作用,故可用于辨證屬血瘀的患者;黨參、黃芪具有抗疲勞、調節機體免疫、降血壓、抗心律失常等藥理作用,故可用于辨證屬虛證且合并有高血壓、心律失常的患者。用藥需精煉使藥效專一,不可龐雜。曲老常言,用藥在精不在多,故治療本病,方中藥物均不多于10味,恰當選擇君藥后再結合辨證選取數味輔藥即可,藥雖簡但力卻專,切不可見一癥而用一藥,以防藥物雜亂而影響效果。此外,曲老認為由于本病的病變臟腑不止于心,與肝、脾、腎亦有密切關系,且有虛實之分,因此在治療時需注意臟腑和虛實的主次不同,既不可單一治心,又需要虛實同治,以求既可祛除實邪,又可促進臟腑功能的恢復,達到標本兼顧的目的。
綜上,曲老具有多年治療本病的成功經驗,對心臟神經官能癥進行了確實可行的中醫辨證分型,并依此論治,療效較好,故值得我們深入地學習。
[1]李成綱 ,郭勤文,李亞琴.心臟神經官能癥的中醫辨治[J].甘肅中醫,2006,19(2):25.
[2]丁宇.中醫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初探[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12):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