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紅
(甘肅省中醫學校,蘭州 730050)
汪龍德主任醫師系甘肅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科主任,擅長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就汪老師治療肝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西醫學認為,肝炎病毒感染人體后,可引起肝臟和其他臟器的病變,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除病毒本身的作用外,主要與人體的免疫應答狀態有關。中醫學認為,肝病的慢性過程與人體的陰陽失衡、正氣虛損、邪氣有余密切相關。汪老師認為,在慢性肝病的治療中,若適當而不失時機地扶助正氣,調節體內陰陽之平衡,可達到祛邪解毒的目的,臨床常選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等以益氣健脾,此類藥能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反應;選用淫羊藿、菟絲子、仙茅、枸杞子等以溫陽補腎,此類藥物有調節免疫系統的作用。益氣與補陽為伍,健脾與溫腎相合,后天與先天共養,可收驅邪扶正之功。
由于肝炎病毒的作用使肝細胞破壞,出現轉氨酶升高,其原因有二:一是肝經濕熱,其舌苔多黃膩,治以清化肝經濕熱為主,常選用柴胡、黃芩、半夏、梔子、陳皮等,濕熱祛,舌苔退,轉氨酶自會下降。二是肝陰虧虛,多舌紅少苔或無苔,治以滋養肝陰為主,常用白芍、枸杞子、女貞子、五味子、烏梅、麥門冬等,肝陰復,舌苔生,轉氨酶下降。
病毒是慢性肝炎的始動因素,抗病毒為治療的重中之重,大量的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均證實清熱解毒之品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汪老師常將清熱解毒與理氣利濕藥并用,以加強各自的作用而又互為所用,常選用野菊花、紫草、虎杖、貫眾、白花蛇舌草、茵陳、薏苡仁、金錢草、澤瀉、茯苓等。清熱解毒藥多為苦寒之品,不可過用、久用,以免傷及脾胃。
中醫認為,肝炎日久,肝失疏泄,氣行不暢而致血運不利,氣滯血瘀使肝之絡脈瘀阻,漸成癥積之證。西醫學認為,慢性肝炎病情遷延不愈導致肝臟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故汪老師強調,治療慢性肝炎提早使用抗肝纖維化的活血化瘀及軟堅散結藥,常用桃仁、紅花、丹參、莪術、炮穿山甲、牡蠣、鱉甲等。活血軟堅之品有導致出血耗氣之弊,因此汪老師強調在肝功能反復波動的不穩定期,對此類藥的選用應慎重。
隨著慢性肝病的進展會出現蛋白代謝異常的情況。白蛋白(A)與球蛋白(G)的比值反映了肝臟的功能和疾病的進展情況,及時有效地糾正異常就能阻止病情發展。汪老師認為,A/G倒置是肝、脾、腎受損的表現。在此類患者中可見脾虛證的食少、脘悶、便溏、倦怠、浮腫、面色萎黃、少氣懶言、舌淡、脈虛無力,主方為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肝虛證多為血虛,癥見脅肋隱痛、面色萎黃無華、頭昏眩暈、疲乏無力,或手足發麻、唇舌爪甲色淡無華、脈細等,用補肝湯加味。腎虛者多為陰虛,癥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低熱、盜汗、足跟痛、脈細數,用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龜板膠等。在健脾、補腎、補肝之法中,健脾尤為重要,通過健脾胃以充氣血生化之源,補肝腎以培精血之本,常能使白蛋白升高,球蛋白降低,達到調整蛋白代謝異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