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亮 魏 燕
(山東省章丘市中醫醫院,250200)
落枕臨床上以急性頸項部肌肉疼痛、痙攣、強直、酸脹、頸項部僵硬,以致運動失靈為主要表現的頸部軟組織急性扭傷或炎癥。是常見病,好發于青壯年,以冬春季多見。屬中醫學“落枕風”、“失枕”范疇。筆者自2000年起以指針療法結合運動療法單取風池穴快速治療落枕100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落枕患者100例,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齡16~55歲;病程最短1h,最長5d;伴有頸椎病及頸椎間盤脫出者22例,單純性落枕者78例。多數患者伏案工作(學習),因該病影響其正常工作而前來就診,均否認有外傷史。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一般無外傷史,多因睡眠姿勢不良或感受風寒后所致;急性發病,睡眠后一側頸部出現疼痛、酸脹,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動不利,活動時傷側疼痛加劇,嚴重者使頭部歪向病側;患側常有頸肌痙攣,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處壓痛,在肌肉緊張處可觸及腫塊和條索狀的改變;X線片排除骨折、脫位、骨腫瘤及骨結核等病變。
囑患者端坐于椅子上,全身放松,醫者立于患者身后,用一拇指取同側風池穴以指針療法,用力由輕漸重,患者可有酸、麻、脹、熱感覺,點壓過程中同時向上牽引頸項部。令患者端坐于椅子上,下頜微收,頸椎無屈曲、伸展及側屈,固定肩胛骨防止軀干旋轉,同時做主動結合被動的旋轉頸項部,先患側后健側,逐漸擺動至60°,每側操作3~5次。患者端坐位,頸部自然前屈,醫者立于患者身后,一手固定患者軀干,一手置于患者后枕部,令患者用最大力量做頸部后伸至中立位,如此反復操作10次。最后用輕柔的拿法、揉法施術于患處約30s,結束治療。
注意事項:指力的輕重以病人能耐受為宜。以免病人產生不適或暈針;對年老體弱者和兒童,施術時指力不可過重。指針的施術時間以1~3min為標準,亦可根據病情增減。
療效標準:經1次治療,治療時間2min之內。治愈:疼痛基本消失,運動自如,僅稍有不適者。顯效:疼痛大幅減輕,活動范圍明顯擴大,疼痛僅在活動至最大范圍時發生。無效:未能大幅減輕疼痛、擴大活動范圍。
結果:100例患者治愈88例,顯效12例。顯效的12例患者運動療法治療時間延長至5min后痊愈。
落枕的病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肌肉扭傷。如夜間睡眠姿勢不良,頭頸長時間處于過度偏轉的位置;或因睡眠時枕頭不合適,過高、過低或過硬,使頭頸處于過伸或過屈狀態,均可引起頸部一側肌肉緊張,使頸椎小關節扭錯,時間較長即可發生靜力性損傷,使傷處肌筋強硬不和,氣血運行不暢,局部疼痛不適,動作明顯受限等。二是感受風寒。如睡眠時受寒,盛夏貪涼,使頸背部氣血凝滯,筋絡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動作不利。其臨床表現為晨起突感頸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適,以一側為多,或有兩側俱痛者,或一側重、一側輕。多數患者可回想到前夜睡眠位置欠佳,檢查時頸部肌肉有觸痛,由于疼痛,使頸項活動欠利,不能自由旋轉,嚴重者俯仰也有困難,甚至頭部強直于異常位置,使頭偏向病側。檢查時頸部肌肉有觸痛,淺層肌肉痙攣、僵硬,摸起來有“條索感”,或者頸部某些纖維束撕裂,或者引起分布于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的副神經的牽拉傷,長時間的牽拉或肌肉痙攣有時又會引起頸椎關節突關節的輕度錯位。
落枕中醫辨證為寒凝經脈,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治宜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素問·舉痛論》指出:“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因此,按揉一定穴位可做到“通則不痛”之目的。風池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主中風偏枯、少陽頭痛,乃風邪蓄積之所,具有疏風解表、益氣通絡之效,重手法點壓此穴可解除頸項肌肉痙攣,使氣血通暢,達到活血散寒之目的而止痛。指針是以手指按壓或爪切某些穴位,代替針刺治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和臟腑功能、開竅醒神、止痛等作用,常用于突發性病癥。指針療法在我國流傳已久,早在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就有“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以救猝死。明代針灸大家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也載有“掐揉按穴之法”,“內吊驚,掐天心穴。慢驚不省人事,亦掐總心穴。急驚如死,掐兩手筋……以上數法,乃以手代針之神術也”。指針療法是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介于針法(金針)與推拿之間,其法以指代針,去針之銳氣,留針刺之功力,沿經取穴。直指穴位,循經絡而感傳,調動患者本身的生理功能,從而補虛瀉實、調整陰陽,以達到治病的作用。單取風池穴用指針療法操作,可祛風散寒、行氣活血、疏經通絡、滑利關節,快速達到解除頸項部肌肉痙攣、消除疼痛的目的。點壓過程中同時向上牽引頸椎可以拉開關節間隙,在此基礎上令患者做主動結合被動的頸項部旋轉可以糾正頸椎小關節扭錯。患者抗阻力做頸部后伸,以提高頸項部兩側肌肉力量,糾正頸項部兩側肌肉力量不均衡,達到穩固頸椎小關節的目的。該法操作簡單,極大地縮短了治療時間及療程,迅速解除患者苦痛,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