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民
(內蒙古商都縣中醫院,013450)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常見的腸道(大腸或小腸)功能性疾病,是由腸管運動與分泌功能異常所引起。其特點是腸道無結構上的缺陷,但對刺激有過度的反應或反?,F象。主要表現為腹痛、便秘、腹瀉,或交替性腹瀉與便秘、黏液性大便等,癥狀可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臨床上以腹瀉型最常見。根據臨床表現及舌象、脈象等,我院中醫辨證為太陽陽明合病。2011年開始用院內專方治療該病患者115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5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女性83例,男性32例;年齡18~65歲,平均35歲;病程9個月~16年;初發11例,復發104例;有明顯誘因36例。經便常規、血清生化、電子腸鏡、鋇劑灌腸造影及腹部B超等檢查,均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所致的腹瀉,符合診斷。
診斷標準[1]:①以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為主訴,伴有全身性神經官能癥癥狀(癥狀持續或反復超過3個月)。②一般情況良好,無消瘦及發熱,系統體檢僅發現腹部壓痛。③多次糞常規及培養(至少3次)均陰性,糞潛血試驗陰性。④X線鋇劑灌腸檢查無陽性發現,或結腸有激惹征象。⑤纖維結腸鏡示部分患者運動亢進,無明顯黏膜異常,組織學檢查基本正常。⑥血尿常規正常,血沉正常。無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等病史。
排除標準:①吸收不良綜合征:本征常有腹瀉,但大便常規可見脂肪和未消化食物。②慢性結腸炎:亦常有腹痛、腹瀉,但以黏液血便為主,結腸鏡檢查所見結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或潰瘍。③慢性痢疾:腹瀉以膿血便為主,糞常規可見大量膿血球,或見痢疾桿菌,大便培養可見痢疾桿菌或阿米巴原蟲生長。④Cronh?。撼S胸氀l熱、虛弱等全身癥狀,腸鏡檢查見“線性潰瘍”或腸黏膜呈“鋪路石樣”改變。⑤結腸癌、潰瘍性腸結核、結腸息肉、腸菌群失調、腸乳糖酶缺乏癥、小腸惡性淋巴瘤。⑥胃、胰、肝、膽疾病,如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胰腺炎、胰腺癌。⑦全身性疾病,如水電解質紊亂、糖尿病、尿毒癥、糙皮病、婦科病、鉛中毒、藥物及食物過敏性腹瀉。
我院以自擬專方寒熱止瀉湯治療。處方:黃連10g,浙貝母10g,木香10g,檳榔10g,白芍12g,海螵蛸20g,甘草10g,吳茱萸10g。每日1劑,分2次水煎取汁600ml,早晚各溫服300ml。10劑為1個療程,共計2個療程。根據病情隨證加減,偏于熱者加秦皮10g,白頭翁10g,并將吳茱萸減量;偏于寒者加肉豆蔻10g,高良姜10g,并將黃連減量;痰濕重者加白豆蔻10g,半夏10g;脾胃虛弱者加人參10g,扁豆15g。
療效判定標準[2]:治愈:大便正常,腸鳴、腹痛等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檢驗正常,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好轉:大便次數明顯減少,腸鳴、腹痛減輕,大便性狀及其他癥狀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治療結果:治愈92例,占80.0%;好轉17例,占14.8%;無效6例,占5.2%。總有效率94.8% 。平均起效時間5~7d。
患者,男,25歲。主訴:慢性腹痛腹瀉反復發作10年余。簡要病史:患者自述十年前因常食生冷食物逐漸出現腹痛腹瀉,呈慢性、無里急后重、無黏性膿血便。此后患者經常出現腹痛腹瀉,自服氟哌酸、土霉素病情稍有緩解。于某醫院經便常規、結腸鏡檢查未見異常,給予西藥思密達止瀉等多種藥物治療,反復發作而未愈。于當地門診中藥治療無效,遂來我院門診治療。查:舌淡紅,苔白膩,脈滑。給予我院專方寒熱止瀉湯加白豆蔻10g,半夏10g治療。5劑見效,2個療程痊愈。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胃腸道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率高,病程長。IBS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精神因素、飲食因素、感染因素、腸道菌群失調、遺傳因素及其他因素等有關。腹瀉型以小腸功能紊亂、腸蠕動過速所致的水瀉、稀溏便為主。一般每日腹瀉3~5次,少數嚴重發作期可達十數次。大便多呈稀糊狀,也可為成形軟便或稀水樣,多帶有黏液,部分患者糞質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絕無膿血;部分患者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排便不影響睡眠。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屬于中醫學的“泄瀉”、“腹痛”等范疇。目前中醫對腸易激綜合征研究多認為其病位在大腸,主要涉及肝、脾、腎。辨證分型大體包括肝郁脾虛型、脾虛濕盛型、脾腎陽虛型、氣機郁結型、陰虛血虧型等。故我院以《傷寒雜病論》為宗,用六經辨證探討腸易激綜合征的病機,并創立了專方寒熱止瀉湯治療腸易激綜合征。寒熱止瀉湯中黃連苦寒以清陽明之熱,吳茱萸辛熱以祛太陰之寒,佐以甘草以補太陰之虛;此三藥相配,使陽明之熱除,太陰之寒祛,太陰之虛得以補,陽明之實得以泄,共為君藥。木香、檳榔行氣導滯、調暢氣機,浙貝母化痰散結;此三藥相配,寒熱之結得以散,痰濕之遏得以通,共為臣藥。白芍微酸,泄木安土,柔肝止痛;海螵蛸《本經》載其可治寒熱癥瘕;二藥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又為使藥。全方和解寒熱、調暢氣機。并根據病情隨證加減應用于臨床,療效顯著。在治療的同時,腹瀉患者應解除緊張情緒,消除心理負擔,增強信心;生活規律,睡眠充足,適當鍛煉,增進體質;同時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過冷、過熱的飲食,宜食易消化的食物;戒煙戒酒,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康復。
[1]全國慢性腹瀉學術討論會.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診斷參考標準[J].中華消化雜志,1987,7(3):封三 .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