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波 王會榮 王 芹
(山東省諸城中醫醫院,262200)
2006年2月~2012年2月,我們應用疏肝解郁湯治療中風后焦慮68例,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68例患者中門診病人48例,住院病人20例。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41歲,平均60.5歲;伴有高血壓者42例,伴有糖尿病者26例,伴有冠心病者32例。臨床表現除遺留一定程度的肢體活動不利、語言障礙外,常覺心煩不安、緊張、擔憂,舌質紅或淡紅,苔薄或薄黃,脈弦或弦細,辨證為肝氣郁結。
在常規服用降血壓、調整血糖及改善心功能藥物基礎上,服用自擬方疏肝解郁湯以疏肝理氣、寧神安志。處方組成:當歸20g,白芍20g,柴胡12g,茯苓15g,白術12g,炙甘草10g,郁金15g,石菖蒲12g,葛根15g,遠志12g,酸棗仁20g,黃連6g,吳茱萸6g,大黃3g。每日1劑,分早晚飯后2次溫服,4周為1個療程。隨癥加減:煩躁、坐立不安、性情焦躁者加珍珠母12g,磁石10g,牡丹皮9g;口干咽燥者加玄參12g,麥冬12g,玉竹10g;夜寐不安者加朱砂2g(沖服),茯神15g,梔子9g;大便秘結者大黃用量加至10g,另加柏子仁10g。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服藥1個療程后煩躁、焦慮、夜寐不安、便干等癥狀完全緩解或明顯減輕;有效:服藥1個療程后煩躁、焦慮減輕,夜寐不安、便干改善;無效:服藥1個療程后煩躁、焦慮、夜寐不安、便干等癥狀無改善。
結果:顯效23例,占33.82%;有效32例,占47.06%;無效13例,占19.12%。總有效率80.88%。
患者,女,65歲。患出血性中風1年零3個月,遺留右側肢體活動不靈便,言語不清晰。有高血壓病史。2011年5月來我院就診,自述煩躁、心中不安、夜寐差、大便干已3個月。查見:神志清,言語不利呈構音障礙,右側上肢肌力3級、下肢肌力4級,肌張力高。患者表情緊張,言語中流露出對肢體活動不利及語言不清長時間不能恢復至理想狀態的急切之感。血壓在服用硝苯地平緩釋片20mg、每日2次用量下控制在140/90mmHg上下,舌質紅,苔薄黃,脈弦。中醫診斷:郁證、中風后遺癥,中醫辨證為肝氣郁結、脈絡閉阻。服用疏肝解郁湯,每日1劑,早晚2次飯后溫服,同時予以耐心病癥解釋、行心理疏導等。2周后,煩躁不安癥狀明顯緩解,夜寐不安、便干改善不著,于上方加柏子仁10g,加大大黃用量至10g,繼服2周后癥狀完全緩解。隨訪6個月癥狀未復發。
中風患者因其突然喪失或部分喪失日常工作、生活能力,以致情志不暢。因肝主疏泄,而情志不暢使肝之功能首當其沖受累,遂致肝氣郁結。又肝心為相生關系、肝脾為相克關系。日久母病及子,可氣滯血瘀,脈絡閉阻,心脈失養;或郁久化熱傷陰,心陰虧虛;或肝郁脾虛,運化失司,最終導致氣血失調。疏肝解郁湯以逍遙散為底方加減,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茯苓、白術健脾和中,并能實土養木;炙甘草益氣和中;郁金、石菖蒲理氣化痰開竅;黃連、吳茱萸瀉火寧心安神;葛根生津且引藥上行;大黃清熱活血、通腑泄熱,使邪有出路。諸藥合用,使氣血調和,臟腑功能調達,最終陰陽平衡,諸癥消除或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