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偉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醫院,467000)
老年性慢性心律失常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筆者自2008年以來,運用內服炙甘草湯且外用艾灸及中藥硬膏治療86例老年性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所觀察的病人均為我院門診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6例,男43例,女43例;對照組85例,男42例,女43例。兩組年齡均65~90歲;病程均3個月~5年。入選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心悸”的診斷依據及證候分類的心脾兩虛型,入選的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自覺心搏異常,過緩,呈陣發性,神情緊張,心悸不安。②伴面色?白,失眠健忘,頭暈乏力,有胸悶不適,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汗出肢冷,偶見暈厥。③脈緩細或弱或結代,舌質淡紅,苔薄白。④常因勞倦、飽食、饑餓所誘發。⑤所入選的病人血常規均正常,T3、T4、TSH均正常,心電圖均顯示為慢性心律失常但不是心房纖顫,X線胸部攝片無特殊要求,入選患者血壓正常或為高血壓患者,如果為高血壓患者仍繼續服用原降壓藥。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主要癥狀、伴隨癥狀及輔助檢查等方面均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①以炙甘草湯為基本方。組方:炙甘草10g,人參9g,生姜9g,麥門冬12g,生地黃15g,大棗15g,火麻仁15g,桂枝6g,阿膠10g。人參宜文火另煎,將參汁加入其他藥湯內,阿膠宜烊化后服用。胸部窒悶加沉香2g,檀香3g,降香6g,研末吞服;胸痛甚加乳香10g,沒藥10g,蒲黃(包煎)10g,三七粉(研末吞服)10g;大汗出者,加煅龍骨(先煎)30g,煅牡蠣(先煎)30g,山萸肉10g;失眠多夢嚴重者加合歡皮15g,夜交藤30g,柏子仁15g,蓮子心10g;納呆腹脹加陳皮6g,麥芽15g,神曲15g,山楂15g,雞內金10g;心悸煩悶、精神抑郁加柴胡10g,綠萼梅6g,佛手10g,香櫞10g;血瘀較重加丹參15g,川芎10g,紅花10g;有瘀熱者加赤芍15g,牡丹皮12g,郁金12g。②外用法:用上方3劑研末后加酒制成藥膏,貼敷于神闕、中脘、氣海、關元等穴位,先用乙醇棉球將穴位消毒擦凈,將藥放置于專用敷貼穴位的特制敷料里,將藥貼于穴位之上,然后將灸盒放置在穴位上,較大的灸盒可同時艾灸以上四穴,每日1次,每次灸40min,灸后敷貼6h左右去掉。
對照組:運用心寶丸,每日3次,每次2丸,口服。兩組均治療1個月后觀察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心悸”的相關標準。治愈:癥狀及心律失常消失,心電圖檢查恢復正常;好轉:癥狀及心律失常減輕或發作間歇時間延長,心電圖檢查有改善;無效:癥狀及心電圖檢查無變化。
治療組治愈32例,好轉4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3.02%;對照組治愈16例,好轉43例,無效26例,總有效率69.41%。兩組療效及總有效率經過統計學處理,P<0.05,有顯著意義;治療組治愈率為37.21%,對照組治愈率為18.82%,兩組治愈率經過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1)。
臨床老年性慢性心律失常從西醫的角度治療方法有限,口服藥物有時副作用較突出,不得已安置起搏器。臨床觀察用炙甘草湯治療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療效尚可,值得臨床參考借鑒。老年慢性心律失常多氣陰兩虛,故用炙甘草湯益氣養陰治療。人參大補元氣;炙甘草、大棗健脾益氣;麥門冬、生地黃、阿膠滋陰養血;桂枝、生姜溫通心陽,進而益氣通脈;火麻仁防止人參之溫燥。配合外用之法加強療效,一方面根據“外治法即內治之法,不同者法耳”的理論,用中藥貼敷穴位同樣起到益氣養陰安神作用,并通過溫熱作用起到通經溫陽作用。取關元溫腎益精,回陽補氣;氣海益腎固精,升陽補氣;神闕培元固本,回陽救逆;中脘健脾和胃。諸穴配合以扶正、益氣固本,共同作用以調節臟腑氣血,鼓舞正氣,養心安神。同時應注意調護,慎起居,暢情志,勿勞累,積極而適當鍛煉,低脂低鹽飲食,忌辛辣肥甘厚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