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貴
(山西省渾源縣人民醫院,037400)
生殖器皰疹是單純皰疹病毒Ⅱ型感染引起的常見性病,傳染性極強,絕大多數通過性關系傳染,主要癥狀是生殖器部位皮膚出現數個或群集瘙癢的粟粒大小的紅丘疹,迅速變成小水皰,3~5d之后就會形成膿皰,破潰后形成糜爛、潰瘍、結痂,常伴有疼痛。皮損單發或融合,常伴有發熱、頭痛、乏力、肌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和壓痛。男性好發于龜頭、冠狀溝,多于龜頭、冠狀溝、包皮、陰莖體、尿道口和陰囊處先有燒灼感,然后出現紅斑,繼之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多群紅色丘疹,并感到熱癢,不久即可變成小水皰,數日后水皰變為膿性,破后可形成糜爛。近年來,我國男性人群本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人群感染高達80%~90%,10%無癥狀,特別是在性活躍的人群中,約有30%的人患過生殖器皰疹,在青年人中該病的發病率甚至比淋病還高。該病容易反復發作,并和自身免疫有關,所以需要早期系統治療為佳,治療的目的是防止下次復發,治療原則為縮短病程,防止繼發感染,減少復發。筆者自2008年以來采用內服甘草瀉心湯加外用桂林西瓜霜治療男性生殖器皰疹21例,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將資料整理總結如下。
在我院門診選擇符合診斷標準的男性生殖器皰疹患者21例,年齡26~52歲,平均35歲;病程最長2年,最短3個月,平均半年;所有患者本次發病時間不超過5d。患者均有其他治療及自行用藥史。臨床表現:多發于陰莖包皮、冠狀溝、陰莖體或尿道口、陰囊處及龜頭部位,肉眼可見到大小不等的水皰及破裂后的糜爛面,并且有少許膿性滲出物,伴有疼痛,皮損單發或融合,反復發作者常常發病在原處。
采用甘草瀉心湯內服結合桂林西瓜霜外敷的方法治療。藥用:甘草、炙甘草各20g,黃芩10g,西洋參9g,干姜3g,法半夏10g,黃連3g,大棗5枚(擘)。加減:肝經濕熱加苦參、薏苡仁、黃柏、蒼術清利濕熱;大青葉、板藍根、土茯苓、木賊清熱解毒。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外以碘伏清洗創面后用桂林西瓜霜外敷,每日換藥1次,并用消毒敷料做喇叭狀環形包繞、醫用橡皮膏固定,以減輕內褲摩擦。10日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同時結合筆者臨床經驗制定。痊愈:用藥10d皰疹全部干涸、結痂、脫落、消退,可遺留淡褐色沉著斑,鞏固治療1~3個療程后,半年無復發;顯效:用藥10d水腫、充血、滲液癥狀明顯減輕,皮損干燥,皰疹結痂,大部分消退或消退70%以上,鞏固治療1~3個療程后,半年無復發;好轉:用藥10d皮損消退30%~70%,鞏固治療1~3個療程后,痊愈半年內復發者;無效:皰疹消退不明顯,癥狀無減輕或稍有改善,治療結束后無不潔性接觸史而典型癥狀反復出現。
結果:觀察病例21例,痊愈17例,顯效2例,好轉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以痊愈率加顯效率計)90.48%。
患者,男,31歲,2009年10月15日就診。患者包皮、龜頭處紅斑、水皰反復發作近2年。曾用賽若金(干擾素)、聚肌胞、阿昔洛韋、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治療,時輕時重,未見明顯療效,且反復發作。3d前病情復發。刻診檢查:包皮、龜頭有三處紅斑、潰瘍,潰破處腫脹,患者精神抑郁,陰囊潮濕,舌紅、苔根部黃膩,脈濡數。取潰瘍處分泌物作病毒抗原檢測,提示陽性,診斷為復發性生殖器皰疹。辨證外感瘡毒,正不勝邪,又濕熱下注。治療采用甘草瀉心湯內服結合桂林西瓜霜外敷。內服方:甘草、炙甘草各20g,黃芩10g,西洋參9g,干姜3g,法半夏10g,黃連3g,大棗5枚(擘),薏苡仁20g。3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外用法:外以碘伏清洗創面后用桂林西瓜霜外敷,每日換藥1次,并用消毒敷料做喇叭狀環形包繞、醫用橡皮膏固定,以減輕內褲摩擦。
患者按上法治療3d后,10月19日復診。自述用藥以后潰破處腫脹、充血、滲液癥狀明顯減輕,心情好轉,診破潰處部分結痂,陰囊仍潮濕,舌尖紅、苔根部黃膩,脈濡數如舊。一診內服方加蒼術、苦參、土茯苓。藥用:甘草、炙甘草各20g,黃芩10g,西洋參9g,干姜3g,法半夏10g,黃連3g,蒼術15g,苦參10g,土茯苓10g。3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其他外用藥用量、用法均不變。共服10劑后,創面不到10d即愈合,后隨證調理2月余,治療期禁食辛辣。隨訪1年未復發而痊愈。
生殖器皰疹屬中醫學“陰瘡”、“火燎瘡”、“熱瘡”范疇。歷代醫典多有提及,中醫學關于本病的論述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稱之為“陰瘡”,又名“陰蝕”,亦有文獻將“陰瘡”稱之為“陰疳”。以外陰部糜爛、潰瘍、灼熱疼痛為主證,是由肝經濕熱或男女不潔性交染毒所致。如《外科啟玄》曰:“婦人陰戶內有瘡名陰疳,是肝經濕熱所生,久而有蟲作痛,腥臊臭。有因男子交女太過,此非肝經濕熱,乃感瘡毒之氣”。中醫認為,生殖器皰疹多因生活不檢、外感濕熱之毒,循肝膽之經下注,下焦濕熱、阻于陰部,熱毒蘊結,血脈瘀阻、蘊蒸生殖器皮膚而成。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每以勞倦過度、飲食不節、情志抑郁而致病,病位在肝、腎、脾。治以扶正祛邪、清利濕熱。內用甘草瀉心湯內服,外以桂林西瓜霜外敷。甘草瀉心湯《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篇》用治狐惑病(口、眼、生殖器綜合征)屬濕熱型:表情沉默,精神不振,身熱,失眠,煩躁,喉痛,咽爛,陰癢,陰部或陰中潰瘍,唇內側爛或舌兩側潰瘍,頰黏膜有潰瘍面,不欲飲食,惡聞食臭者。方中甘草補中益脾胃,使脾胃之氣復職,既生化氣血,又主持其功能;黃連、黃芩清熱燥濕,使脾胃不為濕熱所肆虐;半夏、干姜宣暢中焦氣機,使濕熱之邪無內居之機;西洋參、大棗補中益氣,與甘草相用,扶正祛邪,正氣得復,不為邪虐,然則諸癥罷。諸藥相合,以達苦寒瀉邪而不峻,辛溫溫通而不散正氣,甘藥補而有序以和中固本。隨診加減土茯苓、薏苡仁、蒼術祛濕燥濕健脾,共奏扶正祛邪、清利濕熱之效,并有西醫學的免疫調節功能。桂林西瓜霜主要成分為:西瓜霜、硼砂(煅)、黃柏、黃連、山豆根、射干、浙貝母、青黛、冰片、無患子果(炭)、大黃、黃芩、甘草、薄荷腦,輔料為二氧化硅、甜菊素、枸櫞酸,用于本病,取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筆者擬方時,以中醫學病機為基礎,采用內服甘草瀉心湯加外用桂林西瓜霜結合的方法治療該病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