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飛 陳超勇 李 鵬
(1.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 430061 2.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襄陽市中醫醫院)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主要病變的慢性關節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及肥胖患者。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透明質酸鈉關節內注射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6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72例,男性28例,女性44例;年齡45~76歲,平均54.6歲;病程3個月~2年,平均5.3個月。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兩組患者年齡、體重差異均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表現為膝關節反復腫痛,勞累或受涼后加重,上下樓及下蹲困難,跛行,偶有膝關節絞鎖,膝關節處壓痛,浮髕試驗陽性。根據臨床癥狀、X線檢查或MRI檢查均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根據《實用骨科學》[1]診斷標準確診,排除急性化膿性關節炎、關節結核及各種出血性疾病與不宜使用此法的患者。
治療組:①膝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患者坐位,患膝下垂保持屈曲90°,常規碘伏消毒,在患膝內側或外側“膝眼”處穿刺進入膝關節腔內,如有積液先抽出,將2ml透明質酸鈉注入關節腔內,拔針后無菌棉球按壓針眼至不出血,輕柔伸屈活動膝關節。每周1次,5周為1個療程。②中藥熏洗:藥方:艾葉、紅花、牛膝、木瓜、川芎、花椒、自然銅、威靈仙、透骨草、雞血藤各15g,制川烏、制草烏各12g,乳香、沒藥各10g。上方加水煎湯熏洗患膝,每日2次,每次0.5h,每劑藥洗2d。中藥熏洗要在注射透明質酸鈉24h后進行。治療期間注意保暖,適當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
對照組:單純用中藥熏洗,藥方、方法同治療組。
療效判定標準[2]: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局部無壓痛,活動自如。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體征明顯改善,疼痛明顯減輕,活動時仍有輕微疼痛。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疼痛時輕時重。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
結果:治療組36例,治愈8例,顯效12例,有效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4%;對照組36例,治愈4例,顯效12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7.8%。
西醫學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因膝關節長期勞損、摩擦而致關節內炎性滲出、組織水腫、關節內壓升高、軟骨變性,繼而引起骨質硬化、增生等一系列病理變化而發病。透明質酸鈉是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腔內起潤滑作用,減少組織之間的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適用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肩周炎等癥。關節腔內注入高分子量、高濃度、高黏彈性的透明質酸鈉能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提高滑液中透明質酸鈉含量,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功能,可避免炎性介質對關節軟骨侵害,并對關節軟骨起到減震和潤滑等機械保護作用。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學“痹證”范疇,多因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之邪導致體內氣血瘀滯、寒濕凝滯、阻滯氣機、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見關節腫痛、活動不利。方中川芎、雞血藤、乳香、沒藥、紅花、牛膝、自然銅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木瓜、威靈仙、透骨草祛風除濕、舒筋通絡;制川烏、制草烏、艾葉、花椒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局部熏洗中藥可使藥力直達病所,有活血通絡、散寒除濕、消腫止痛之功,能使膝關節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增加局部血流及營養,從而消除炎性水腫,降低膝關節內壓,減輕疼痛,恢復功能。
本研究表明,透明質酸鈉關節內注射配合中藥熏洗治療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 .實用骨科學 .第3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43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