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術元 張冬艷 祝立梅
(山東省諸城中醫醫院,262200)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慢性侵蝕性關節炎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變特點為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關節軟骨和骨質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如果不經過正規治療,約75%的患者在3年內出現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我院應用歷節康膠囊聯合來氟米特片、注射用甲氨蝶呤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226例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簡稱 ACR)于1987年修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癥狀:(1)關節表現:類風濕性關節炎受累關節的癥狀表現對稱性、持續性關節腫脹和疼痛,常伴有晨僵。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肘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同時,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中、晚期的患者可出現手指的“天鵝頸”及“紐扣花”樣畸形,關節強直和掌指關節半脫位,表現掌指關節向尺側偏斜。(2)關節外表現:①類風濕結節:多見于關節突起部及經常受壓處,無明顯壓痛,不易活動。類風濕結節也可發生在內臟,心包表面、心內膜、中樞神經系統、肺組織及鞏膜等。②血管炎:可影響各類血管,以中、小動脈受累多見??杀憩F為指端壞疽、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鞏膜炎等。③心臟:心包炎、非特異性心瓣膜炎、心肌炎。④胸膜和肺:胸膜炎、肺間質纖維化、肺類風濕結節、肺動脈高壓。⑤腎:膜性及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間質性腎炎、局灶性腎小球硬化、增殖性腎炎、IgA腎病及淀粉樣變性等。⑥神經系統:感覺型周圍神經病、混合型周圍神經病、多發性單神經炎及嵌壓性周圍神經病。⑦造血系統: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出現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疾病活動期血小板升高。采用單盲法隨機分為中、西藥組(治療組)和西藥組(對照組)。治療組126例,男28例,女98例;年齡(47.65±4.8)歲,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2.00±1.50)年,類風濕因子(+)。對照組100例,男17例,女83例;年齡(47.12±5.12)歲,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2.50±0.50)年,類風濕因子(+)。兩組資料數據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予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規治療:肌內注射甲氨蝶呤(5mg/支,山西普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2462)10mg,每周1次。疼痛難忍者可給予氟美松注射液5mg,每日1次,連用7d。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治療組加口服歷節康膠囊(我院自制制劑60粒/瓶),每次3粒,每日3次。治療6周后觀察臨床療效。
療效標準[1]:治愈:關節腫痛消失,各項理化檢查恢復正常,隨訪1年以上無復發。好轉:癥狀基本消失,氣候變化時關節有輕度疼痛感,部分變形關節未復原。無效:各種癥狀無改善,各項理化檢查無變化。
結果:治療組126例,治愈88例,好轉3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3.6%;對照組100例,治愈48例,好轉30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78.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女,38歲,2009年4月12日初診。自述患關節炎5年,嘗試多種療法均無效。現面部虛浮、怯寒肢冷、腰膝酸軟、指腕關節腫脹、僵硬變形、不能屈伸、步履艱難、生活難自理;舌淡胖,苔白膩,血沉42mm/h,類風濕因子(+),X線片示兩手指關節間隙窄,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服用歷節康膠囊1個療程,關節腫脹開始消退,疼痛明顯減輕。繼續服用4個月歷節康膠囊,加服來氟米特片2盒,肌注甲氨蝶呤1個月后,病情逐漸好轉,生活能自理,近幾年病情穩定。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屬疑難雜癥之一,一般認為與自身免疫、遺傳、環境、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屬于中醫學“痹證”、“歷節風”范疇。在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中有“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并“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的論述。歷節康膠囊是在烏頭湯的基礎上,又加選用近年來治療本病療效突出的新秀藥雷公藤,結合多年的臨床驗證,篩選出近20味名貴中藥組成。歷節康膠囊處方組成為:川烏(制)18g,雷公藤48g,穿山甲(炮)6g,蜂房10g,沒藥(制)15g,豨薟草12g,白芥子(炒)12g,蜈蚣12g,地龍(炒)12g,兩頭尖15g,土茯苓15g,防己12g,乳香(制)15g,寒水石12g,鹿銜草10g,全蝎8g,金錢白花蛇8g。方中川烏味苦、辛,性溫,祛風除濕、溫經止痛;雷公藤苦、微寒,祛風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白花蛇祛風通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尿除濕;蜈蚣、全蝎熄風止痙、解毒散結;地龍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穿山甲活血散結、通經下乳、消癰潰堅、散頑結;蜂房攻毒殺蟲、祛風止痛;防己苦、寒,利水消腫,與辛溫藥白芥子配伍更增加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之功;寒水石辛、咸,大寒,清熱瀉火,消腫止痛;土茯苓除濕、解毒、通利關節、強筋骨。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通經、消腫散結、解痙止痛之功。全方組方配伍得當,君臣佐使互為補充,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1]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