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華
(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山東 青島 266071)
糖尿病(DM)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目前,DM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我國DM患病率已達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遞增[1]。DM 的健康教育不僅是檢驗整體護理效果和質量的指標,而且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壽命具有特殊的意義[2]。現將對糖尿病患者施行健康教育的護理體會及常見誤區總結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糖尿病由于病程長且不能根治,患者心理負擔較重,尤其是老人,由于生理機能退化及多種“角色”的轉換,心理不平衡,情緒不穩定,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尊重。因此,要及時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多與病人交談,讓病人把心中積郁都傾吐出來,做好疏導工作。加強其心理護理,講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使其對本病有一正確認識。鼓勵并盡力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樹立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決心,要充滿信心,精神愉快,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在病情許可的范圍內,盡可能恢復平時的生活習慣、愛好,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分散注意力,使他們感覺到像健康人一樣,提高生活質量。
2.自我用藥治療的指導:出院后需繼續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指導掌握胰島素注射時間及就餐時間,指導其掌握無菌操作技術,準確計算劑量,正確選擇注射部位,應經常更換注射部位及注射點,禁止注入小血管中,否則會加快吸收,引起低血糖反應。注射胰島素后避免運動過量。注射期間應注意低血糖反應。教會病人及家屬識別和判斷低血糖反應及急救措施,以便增加自我保護能力,用磺脲類降糖藥者應觀察有無低血糖反應,常備一些應急食物。
3.飲食教育:飲食療法是糖尿病人的一項基礎治療措施,要求貫穿始終。作為家屬,要協助病人嚴格執行家用食譜,掌握食譜計量及食品換算法,并做到定時、定量、定餐。同時要注意食譜品種的調劑及烹調方法的多樣化,防止飲食過于單調而影響食欲,限制糖的攝入,多食含水溶性維生素豐富的蔬菜,少食動物脂肪,相對增加植物油的攝入。三餐熱量分配是1/5、2/5、2/5或1/3、1/3、1/3的比例,也可按四餐分為1/7、2/7、2/7、2/7。對嗜煙酒病人還要禁煙酒,因此要求家屬做好正確引導,合理配膳,保證基本生理需要及營養攝入。
4.運動指導:在不疲勞的情況下,鼓勵他們量力而行且持之以恒地做些體力活動,如步行、打太極拳等。活動量以心率不超過“170-年齡”的限度,這樣可控制或減輕體重。但要注意活動時間,避開胰島素分泌高峰期,以免發生低血糖。
5.預防并發癥的護理:因糖尿病病人并發癥多,且不易控制,所以為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需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澡換衣,特別是足部的清潔,每日用溫水洗腳,洗后輕輕擦干,防止因足部神經病變而對溫度不敏感致燙傷,鞋、襪要寬松、舒適。
1.過分關注血糖水平,忽略其他危險因素的管理。對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壓、尿酸、體重等危險因素的管理要貫穿于血糖管理的始終。
2.片面強調高血糖的危害,忽略低血糖的危險。ACCF/ACC/ADA在聯合聲明中指出:一次嚴重的低血糖或由此誘發的心血管事件可能會抵消一生將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所帶來的益處。
3.只重視空腹血糖,忽略全面血糖管理。要教育糖尿病患者建立更全面的血糖概念,不僅關注空腹血糖,而且關注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以及血糖波動、低血糖等所有血糖形式。
強調運動對控制血糖的作用,忽略對運動最佳時間的指導。只要堅持餐后運動,就可以有效避免餐后高血糖。適度運動(3、5、7原則):最佳的運動方式是走路,每次運動30min,每周運動次數5次,運動后心率為170-年齡,最佳運動時間是餐后30~60min。
教育對象局限于患者本人,忽略其家屬或陪護。
[1]范麗鳳,張小群.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狀況調查[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3):52.
[2]唐煒立,周智廣.糖尿病教育的意義及方法[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8,6(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