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王海民
(1.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學院,陜西西安,710048;2.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陜西西安,710018)
環境規制作為社會規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指由于環境污染具有外部不經濟性,政府通過制定相應政策與措施對企業等的經濟活動進行調節,以達到保持環境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目標,具體包括工業污染防治和城市環境保護[1]。從表面上來看,環境規制與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本文通過對西北五省(區)上市公司的數據,采用多元回歸模型驗證了在環境規制條件下和非環境規制條件下的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差異。進而通過披露環境績效信息,為環境規制提供重要的依據。
環境會計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距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實務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將我們帶入環境會計研究新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馬林和比姆斯[2-3]。但是從人們認識環境會計到重視環境會計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而隨著全球氣溫變暖及資源遭破壞的很多環境問題的出現,才使得人們在20世紀90年代重視環境會計領域的研究。國外在這方面的大量成果也出現在這個階段,如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發布了《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這成為國際上第一份環境會計方面的指南[4]。我國對環境會計進行研究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代表人物是葛家澍,他將國外先進觀點引入我國。國內的研究成果的涌現主要集中體現在對環境會計內容、單獨環境會計報告、環境會計或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模式、環境會計或環境績效披露信息實證等方面的研究[5-8]。但是,國內外將環境規制滲透進環境績效信息披露進行研究的聊聊無幾,采用實證研究的更少。截止到目前為止,將環境規制與環境會計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僅有兩篇文章,一是李秀蓮等[9]認為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為環境規制提供重要依據,有利于政府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保護環境,有效的環境規制,又對企業的行為起到導向作用。在二者關系闡述的基礎上,論述了企業披露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環境會計信息在環境規制過程的應用。二是張旭麗等[10]將環境規制、環境會計與產業可持續發展三者結合起來進行規范性研究,他們認為環境規制是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環境會計則是確保環境規制和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從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研究環境規制下的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根據前人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影響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因素有很多,主要集中于發展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企業價值、企業規模、獨立董事的比例和流通股所占總股本的比例。本文一方面加入現金實力和運營能力方面的指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入了環境規制程度指標,進而分析在環境規制下和非環境規制下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差異。所以,本文提出10個假設,即預計所有10個方面的因素與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均為正相關,其中環境規制程度越高,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相對越充分。
1.被解釋變量的定義
被解釋變量為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指數(EPDI),其通過財報和社會責任報告中公布的數據進行量化。主要集中對于環保投資、環保撥款、綠化費、排污費、資源稅、三廢及節能減排、是否通過ISO環境認證、環保獎懲、企業有無環保措施和國家與地方環保政策影響10個方面來進行量化的。其中在財報和社會責任報告中只要有定量信息披露給2分,若只有定性信息披露給1分,未披露給0分。因此,EPDI=各公司的有效得分/理想得分。
2.解釋變量的定義
根據上面的分析,從影響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10個方面選擇10個解釋變量,來分別反映企業的環境規制程度、現金實力、發展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企業價值、企業規模、獨立董事的比例和流通股所占總股本的比例,具體的選擇變量和計算公式見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表
此處需要解釋的是,現金實力和營運能力方面的兩個指標與前人研究有所不同,是通過方差分析進行了篩選后確定的,保證了指標選取的科學性,本文因篇幅原因未附。關于環境規制程度的計算,前人只有在經濟學中有過類似的定義,主要的度量指標為排污稅額及比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和污染排放情況,此外還有 Sonic Ben Kheder[11]用 GDP/Energy度量環境規制的嚴格程度。他認為使用這個變量的好處在于它可以度量政府針對環境的一系列規則和條款的真正影響效果,從而區別有的城市僅僅只是理論上采取所謂的環境規制政策。我國的學者傅京燕也用GDP/Energy衡量一國的環境規制嚴格程度[12]。此指標適用于不同地區之間的綜合比較,但是為了能反映對不同企業有所度量,因此,筆者按照前人的思路對指標進行了修正選擇,用利潤總額代表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程度,用各項環境績效值之和代表企業在環境方面的投資或花費,各項績效值主要通過上市公司公布的環保投資、綠化費、排污費、資源稅或資源費的值加總得到。這種績效值是通過逐家查閱財務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而得到具體數據。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上市公司2011年的財務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個別數據需要用到2010年的財務報告和社會責任報告。本文所選擇的原始樣本主要是西北五省(區)121家上市公司,其中公布社會責任報告的有29家,而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情況如表2所示。能查閱到各環境績效值的公司共55家,本文進行實證研究的數據即為55家,具體分布情況如表3所示。

表2 披露社會責任報告企業數統計表

表3 具體樣本分布情況表
本文根據研究的需要建立了兩個模型,第一種是引入環境規制變量前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一種是引入環境規制變量后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以下為模型的一般形式:
模型1:

模型2:

其中:y=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指數;X1-X10為變量定義表中的變量(見表1)。
由于本研究首次嘗試加入環境規制程度指標,因此對所有變量的總體特征進行描述,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指數極大值為0.833,極小值為0.111,兩者之間相差較大,說明西北五省(區)上市公司的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層次不齊;同時,其均值僅為0.435,說明西北五省(區)上市公司的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比例不高。此外,環境規制程度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間相差較大,說明國家與地方的環境規制對西北地區不同企業影響程度差異較大。而環境規制程度的均值為負數,說明我國對西北地區企業環境污染規制方面嚴格度不夠,這可能與大量外資企業涌入我國西北地區,享受我國優惠政策的同時,給西北地區造成較大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此外,現金凈利比和凈利潤增長率極大值和極小值相差比較大,這說明了西北五省(區)不同企業之間的現金實力和發展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
ETA系數用來測量定類的自變量的取值對定距的因變量的影響。ETA值是刻劃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密切程度的統計量,依據統計理論的一般結論是其值越接近于1,則說明因變量與自變量(即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的聯系越密切。關于被解釋變量EPDI(即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指數)與10個解釋變量之間的關聯性測度值如表5所示。

表4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分析

表5 關聯性測度表
從表5可以看出,每個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 ETA 值大都高于 0.5,雖然 X1、X3、X7和 X10四個變量的ETA值小于0.5,但是它們都與0.5接近,說明這些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用它們來研究對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是比較合適的。需要說明的是其中X1即環境規制程度作為新加入的變量,其雖然與被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但是它的關聯系數也不是最小值,這也說明了加入這個新變量對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研究是有價值的,而且與其關聯性也是較高的,滿足后面回歸分析的需要。
為了清晰地分析西北五省(區)上市公司在引入環境規制因素前后,其對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情況的影響,也為了檢驗前面提出的10個假設,本文運用2011年的西北五省55家公司的樣本數據來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其中將從2011年年報和社會責任報告中統計并計算出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定的10個指標作為解釋變量,代入模型進行回歸,具體回歸結果如表6、表7和表8所示。

表6 模型判別系數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模型判別系數表中調整R方引入環境規制前為0.370,引入后變為0.377,雖然其值的變化不大,但是能說明在引入環境規制變量前后模型的擬合程度均較好,也說明樣本數據的解釋能力較強。杜賓值分別為2.140和2.117,均在2的附近,這說明兩個模型都不存在自相關的問題。
從模型1的回歸結果來看,在未引入環境規制變量時其中只有2個是具有顯著性的,分別為凈資產收益率和企業規模;此外有2個變量(現金凈利比和總資產周轉率)與因變量之間是負向相關關系,剩余7個變量均與因變量之間是正向相關關系。
從模型2的回歸結果來看,在引入環境規制變量后顯著性影響的變量發生變化,從原來的2個,變成4個變量,且與因變量之間均為正相關,剩余6個變量中,有兩個與因變量是負相關關系。4個變量中除了模型1中顯著性高的凈資產收益率和企業規模變量外,還增加了資產負債率變量和環境規制程度變量。除此之外,我們從新變量引入前后的顯著性Sig.來看,其他9個變量的顯著性前后變化較為明顯,大多數變量的顯著性比較明顯,即加入環境規制后的變量顯著性明顯高于加入之前的顯著性,也就是說Sig.值越接近0.05,顯著性更明顯。這說明在加入環境規制變量后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就會更加科學。

表7 引入環境規制前的多元回歸結果表(模型1的回歸結果)

表8 引入環境規制后的多元回歸結果表(模型2的回歸結果)
從模型1和模型2的回歸結果可看出,在加入環境規制變量前后對環境績效信息披露與其他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沒有影響,具體檢驗結果分析如下:
1.正相關關系結果分析
在環境規制變量加入前后,西北五省(區)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增長率、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企業價值、企業規模、獨立董事的比例和流通股站總股本的比例均與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正相關。說明環境規制對被解釋變量和其他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沒有重要影響。也就是說,無論在環境是否嚴格規制的情況下,企業的發展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企業價值、企業規模、獨立董事比例、流通股比例均正向影響環境績效信息披露。但是,在加入環境規制前后,各變量對于環境績效信息披露指數的顯著性影響是有區別的,即加入環境規制變量后,變量的顯著性影響更明顯。如凈資產收益率從0.044變為0.034,顯著性越發小于0.05。因此,這就支持了原有的假設。
2.負相關關系結果分析
在環境規制變量加入前后,西北五省(區)上市公司的現金凈利比和總資產周轉率均與環境績效信息披露負相關,也就是說企業的現金實力越強、總資產的周轉速度越快,企業反而披露的環境績效信息越不充分。出現這種結果,我們可以從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找到原因,如現金凈利比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間差別較大,說明不同企業在現金實力方面差異較大,這當然會影響企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程度。這兩個變量的顯著性在環境規制變量加入前后有一定變化,從表7和表8可以看出現金凈利比的顯著性在后面較為明顯,但是總資產周轉率在后面卻不是很明顯。因此,拒絕原有的假設2和假設6。
通過以2011年西北五省(區)121家上市公司公布環境績效定量值的55家公司為樣本,對環境規制因素加入前后的環境績效信息披露進行了實證研究。具體的研究結論如下:
1.西北五省(區)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比例不高,僅為24%(29/121),整體披露的水平不高,各企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差異較大。
2.西北五省(區)的環境規制程度差異較大。一方面從各省環保廳公布的地方性環保法規數量來看,陜西省重要的地方性法律法規最多,截止到目前有20個,寧夏、甘肅和新疆均為12個,青海為15個,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各地對環境的規制程度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必然會影響到每個企業;另一方面從前面實證研究中環境規制程度指標來看,通過分地區計算各地環境規制程度指標平均值分別為0.124(陜西)、0.051(新疆)、0.029(甘肅)、0.019(青海)和0.010(寧夏),這個結果也說明了陜西省的地方性環境規制嚴格程度較高。
3.環境規制因素對西北五省(區)企業的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影響是顯著的,而在加入前后其他各變量對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影響方向未發生變化,即被篩選加入的現金凈利比和總資產周轉率均與環境績效信息披露負相關;而其他變量對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影響是正相關的。
4.環境規制因素加入后對西北五省(區)企業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影響的顯著性有所不同,且影響結果是導致大多數變量的顯著性增強,這對環境績效信息披露影響的說服力更強。不過,環境規制影響因素的加入是借鑒經濟學研究結果的首次嘗試,這有助于豐富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
因此,總體來說,西北五省(區)上市公司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程度還較低,一方面在于各地方環境規制的影響,另一方面不排除企業對環境績效信息的自愿性披露。所以,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加強環境規制政策的同時,也應該規范上市公司的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標準,規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和單獨環境報告的編制過程,這樣也有助于企業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和環境績效信息,推動企業履行好社會責任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1]趙紅.環境規制的成本收益分析——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山東經濟,2006(2):115- 120.
[2]Martin J T.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 estimates of economic cost[M].New York:East- West Center Special,1996.
[3]Beams F A.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Official Statistics,1993(9):179 -182.
[4]方麗娟,耿閃清.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國際動態述評[J].財會通訊,2007(2):97 -98.
[5]李建發,肖華.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現狀、需求與未來[J].會計研究,2002(4):42 -50.
[6]肖淑芳,胡偉.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體系[J].會計研究,2005(3):47-52.
[7]張俊瑞,郭慧婷,賈宗武,劉東霖.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來自中國化工類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8,23(5):32-38.
[8]秦萍,王霞.低碳經濟背景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問題探討[J].科技與企業,2012(5):273.
[9]李秀蓮,金學霞,王志永,張旭麗.企業環境會計信息在環境規制中的應用[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7(6):53-56.
[10]張旭麗,張巨勇,王亮.論環境會計、環境規制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J].科技創新導報,2008(6):152-153.
[11]Kheder S B,Zugravu N.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A geographic economy model in a comparative study[R].Working Papers,April 2008.
[12]傅京燕.環境規制與產業國際競爭力[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