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茂,韋英才
(廣西壯醫醫院.廣西 南寧530001)
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綜合征是指坐骨神經經過盆腔出口時受到刺激或壓迫所產生的綜合征,至20世紀80年代才被命名。本病臨床比較常見,但經常被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或“梨狀肌綜合征”,所以臨床治療效果欠佳。本病屬祖國傳統醫學“腰腿痛”范疇,筆者應用壯醫經筋療法診治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綜合征46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本組46例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綜合征病人均于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壯醫推拿科門診就診,其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齡28~56歲,平均40歲;病程2周-3年;發病部位左側26例,右側19例,雙側1例;急性扭傷者8例,慢性勞損者28例,受風寒濕侵襲10例;來院前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者12例,梨狀肌綜合征者14例,急性腰扭傷者5例。
患者多有臀部外傷、不正確的手法推拿或感受風寒濕毒邪史。病程長時可呈反復發作。常發于一側下肢,臨床癥狀與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同在于,多表現為干性坐骨神經痛癥狀。開始表現為臀部鈍痛、酸脹、沉重或燒灼感,有時也可表現為劇烈刺痛或辣痛。疼痛向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放射,有些可達到足部。部分患者行走時可使疼痛加劇,甚至出現間歇性跛行。體格檢查可發現在臀部坐骨神經出口處,即坐骨結節與大粗隆連線的中、內1/3上方約2.5~4 cm處(相當于中醫環跳穴),局部捫及痛性結節或痙攣的肌筋,有明顯壓痛,且疼痛向坐骨神經干起行反向放射。腰椎棘突旁多無壓痛。下肢旋轉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屈頸試驗一般不典型。壯醫經筋摸結,可在坐骨神經盆腔出口處觸及橢圓形筋結或條索狀硬結,壓痛明顯,并向下肢放射。
壯醫經筋療法以手法松筋解結,火針減壓止痛,拔罐排毒為治則。操作方法:
第一步,壯醫經筋推拿手法:醫者先用滾、點、按、揉、推、彈撥、捏拿等分筋理筋手法從足部到腰部進行全面松筋,使腰腿部肌筋充分放松發熱,重點在患側坐骨神經盆腔出口、臀大肌、臀中肌、腰三角肌筋、腰側位深筋、梨狀肌等采用肘關節之尖(鷹嘴)、鈍(肱骨內髁)、硬(前臂尺骨面)、軟(前臂內側面)四個部位順著病變部位進行彈撥松筋解結。最后再沿垂直于坐骨神經盆腔出口壓痛點方向平推1 min,然后在痛點彈撥分筋,手法由輕到重,以放射到下肢足背為佳。
第二步,壯醫火針法:采取火針配合拔火罐治療。操作方法:對所選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后,采用3~4寸毫針,將針尖在酒精燈上燒紅至發白,迅速刺入選定的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筋結處,速進疾出,不留針,施術要穩、快、準,垂直刺入,避免針具彎折灼傷皮膚。一般根據筋結大小針刺1~3針。每針間隔約1 cm。
第三步,用玻璃罐在針刺部位上施拔火罐法,留罐約10 min。
以上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痊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顯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但勞累及陰雨天有疼痛或不適感;有效:疼痛癥狀有所改善,但有坐骨神經干疼痛性癥狀;無效:經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者。
經兩個療程治療后,46例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綜合征患者中,治愈者28例,顯效者10例,有效者5例,無效者3例,有效率93.5%。
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綜合征臨床也稱為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綜合征,目前常因為其特殊的解剖關系被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或“梨狀肌綜合征”。坐骨神經在骨盆后壁穿過而進入臀部的一個骨一纖維性管道,其最關鍵的部位是出口段的坐骨大孔,被伸展性很小的骨與韌帶圍成,孔內分為血管神經層和肌層,梨狀肌即是其中的肌層,而血管層的形態變化較大,尤其靜脈血管比較豐富,與周圍結締組織粘連在一起[2]。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綜合征與其他神經嵌壓癥一樣,系坐骨神經在肌纖維管道走行中受外來致壓物嵌壓所致,主要表現為出口局部的纖維粘連,臀肌的變性,病變血管包括靜脈怒張,動脈壁增厚彎曲等。局部的外傷,勞損,寒冷刺激及長時期持續壓迫等引起的臀深部組織纖維炎是主要致病病因[3]。中醫將腰腿痛的病因分為外感、內傷、閃挫3種[4]。各種致病因素長期影響腰腿,使腰腿脈絡瘀阻,不通則痛。壯醫筋病學認為,外傷或肌筋長期勞損,復感風、寒、濕等邪毒可導致臀部肌筋失衡,筋結形成,橫絡盛加,阻塞龍路、火路,導致本病的發生。
壯醫經筋療法在診治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綜合征的過程中,通過“摸結診病”和“解結治病”為本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該療法是根據古典敘述的經筋“各有定位”、“病各有所處”及壯醫“順筋摸結”、“松筋解結”的經驗,從中醫古典“十二經筋圖形”標記“筋結點”進行考究,結合人體生物動態力學觀點,當經筋的線力群的牽拉力“超閾限”地作用于應力點時,便可導致應力點產生病理性“筋結”。本病在臨床上摸結,主要以足三陽經筋為主,通過“循筋摸結”的方法,查找到病理性“筋結”,以坐骨神經盆腔出口、臀大肌、臀中肌、腰三角肌、腰側位深筋、梨狀肌可摸及橢圓形筋結或條索狀硬結。“經筋解結”是根據經筋癥候的“肌筋失穩,筋結致痛”機理以及“松筋解結”、“結解則松”、“筋松則順”、“筋順則動”、“筋動則通”的治療原則。采用壯族民間捏筋、拍筋、撥筋、絞筋等原創手法,獨創“經筋推拿手法+壯醫火針+拔火罐”等綜合療法,以達到筋柔骨順,疏通兩路的治療目的。經筋推拿手法與傳統推拿手法相比,不但可以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理順筋脈、松解粘連、疏通氣血、祛風散寒的目的[5],而且可以達到解開人體長期肌筋勞損形成的病理性筋結。壯醫火針可以直達病灶,溫經祛寒,散結通絡,消腫止痛,有研究表明火針能溫通經脈。在針體燒紅時溫度可達800度,刺入軟組織時使軟組織的蛋白質發生碳化,針孔便會形成一個小的開放竇道,使局部的炎性滲出物得以消散,瘀阻的血脈得以通暢;針孔在恢復過程中又可激發機體的修復功能,從而使局部組織得以重新修復而達到治愈的目的[6]。拔火罐起到祛寒排毒,活血化瘀的作用。三法聯用,筋柔骨順,疏通兩路,達到“松-順-動-通”的理想功效。本療法方法簡單,療效確切,費用低,值得深入研究總結及推廣。
[1]劉英民,紀建軍,孔祥民.手術治療坐骨神經出口狹窄l8例[J].中國基層醫藥,2000,7(5):385 -386
[2]張文光,陳躍,吳炳煌,等.針刀治療坐骨神經盆壁通道狹窄癥的手術入路研究[J].中國骨傷,2006,19(9):550-551
[3]范洲.封閉配合手法治療盆腔出口綜合征24例[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5):563 -564
[4]張曉陽,李穎.腰腿痛的中醫治療[J].中國全科醫學,2000,3(2):92
[5]張安楨,武春發主編.中醫骨傷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61 -62
[6]谷新遠.火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30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