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超,王全貴,郭長青△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北京軍區總醫院,北京 100026)
頸椎病導致的牙痛少見,初診時易被誤診,常按普通的口腔病牙痛進行診治。臨床鮮有頸源性牙痛的報道,筆者在CNKI數據庫以“頸源性牙痛”為搜索詞僅搜得1篇文獻[1]。筆者臨床跟師期間偶遇1例頸椎病導致的滿口牙痛的患者,經過4次針刀治療并配合頸部扳法后,20余年的牙痛得以治愈。
吉某,女,60歲,于2012年10月30日就診,主訴牙痛伴頸項部疼痛20余年。病史:患者多年前因滿口牙劇痛四處尋醫求治療良方,經中西醫治療無明顯改善。經某知名口腔門診檢查后,左側下磨牙出現1齲齒,行病牙拔出術,術后局部疼痛稍有減輕,但是滿口牙痛的癥狀仍然無明顯改善,平時靠止痛藥維持正常生活。近年來,頸項部僵硬疼痛漸加重,每日晨起時左側手臂麻木不適。刻下癥狀:滿口牙痛,進食稍硬或遇冷熱酸刺激時便出現滿口牙齒劇烈刺痛,頸項部酸疼不適,伴有左上肢放射麻痛。查體:牙齒無脫落松動,牙齦無紅腫潰瘍,按壓頸部發現第3頸椎棘突處明顯壓痛。頸椎X線檢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頸椎骨質增生及退行性改變。
筆者仔細分析病情后認為該患者的牙痛與頸椎病有關,遂從頸椎病的角度進行針刀治療。針刀治療方法:令患者取俯坐位,暴露頸項部皮膚,皮膚常規消毒,取1%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針刀治療點取C3、C7棘突旁開1 cm左右壓痛點,松解頸椎關節突關節囊,進針時刀口線與脊柱平行,到達關節囊后,調轉刀口線對關節囊進行“十”字切割松解;然后,略微上提針刀,刀口線與身體縱軸平行,對關節囊周圍肌肉先縱行切割2~3刀,后橫行剝離2~3刀,以降低關節囊周圍肌肉的肌張力,減輕頸椎周圍肌肉造成的機械性壓迫。肩胛骨內上角點(肩胛提肌止點處)和岡上肌肌腹點,針刀操作時,應注意進針深度,緊貼骨面橫行剝離3~4刀即可。針刀治療結束后貼上止血紗布,施以頸椎扳法,口服消炎藥3 d,3 d后再來院復診,接受第2次治療。經第1次治療后,牙痛已好轉,吃飯時疼痛已明顯減輕。經過第2次治療后,牙痛頻率已基本得到控制,進食或酸冷刺激時,僅有輕微疼痛。經過4次治療后,病人牙痛消失。經治療3個月后,電話回訪牙痛未發作。
以牙痛為主訴到口腔門診就診最為常見,但導致非牙源性牙痛的原因也有很多[2],常見的有三叉神經痛、頜面部的帶狀皰疹、血管性頭痛、顳下頜關節病、冠心病等。然而,本例牙痛的患者,牙痛部位雖有所側重,但是其整個上下牙槽均出現疼痛,很難診斷為某一神經損傷或刺激所引起的疼痛。
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對疼痛的分類,可將其歸于復合型局部疼痛綜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其根據有無明確周圍神經損傷分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即 CRPS 1 型;灼性神經痛(causalgia),即CRPS 2型[3]。然而觸發CRPS發生的因素多種多樣,不僅僅局限于神經干及其附近或神經末梢的損傷,甚至一些很細微的損傷也有可能引起嚴重的CRPS的癥狀。其臨床主要癥狀是感覺與自主神經系統的改變,而本例則為嚴重的持續性疼痛。現目前對CRPS主要依靠臨床經驗判斷,尚無統一的實驗室檢查標準。而交感神經系統的異常不僅是引起CRPS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是導致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機制之一[4]。頸椎關節附近分布有3個交感神經節,分別為頸上、頸中、頸下交感神經節:頸上交感神經節為紡錘形位于C1~C3前外側;頸中交感神經節呈卵圓形位于C6水平,也是頸部最小的交感神經節;頸下交感神經節與第1胸神經節融合而形成星狀神經節,位于C7水平。而根據頸部的解剖結構,頸上交感神經節是引起頭面部疼痛最為密切的交感神經節。其廣泛的分支,一部分隨頸神經分布至頭部、頸部及上肢;另一部分則隨動脈走行至顱內硬腦膜、頭面部、頸部及上肢部。
本例患者是頸部周圍軟組織的損傷,進而觸發CRPS的形成,造成口腔疼痛,而其疼痛的區域既與單一的某一神經疼痛不同,又與神經分布有一定類似。治療上,用針刀對頸部軟組織進行松解,從根源上消除引起CRPS的因素,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1]高衛.手法治療頸源性牙痛11例[J].中國骨傷,2003,16(4):243
[2]朱生德.23例非牙源性牙痛的鑒別診斷[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5,15(3):163
[3]蔣天裕,王興林,張立寧,等.頸源性顏面痛的物理治療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0,16(2):222
[4]于棟,武震,張淳,等.交感型頸椎病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醫正骨,2004,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