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雙,胡幼平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成都 610075)
出汗本身是一種調節體溫、散熱的方式,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西醫認為多汗癥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而致汗腺分泌過度的結果,治療上是以積極治療原發病為主,輔以對癥治療如口服抗膽堿能藥物、鎮靜劑和控制汗腺劑類藥物及交感神經切除術等外科治療。中醫認為多汗形成的機理在于陽氣蒸化津液,出于體表而成,正如《素問·陰陽別論》云:“陽加于陰謂之汗。”汗為心液,屬五液之一[1]。出汗是人體正常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但是出汗過多,損傷人體津液,出現不適,則屬于中醫的“汗證”。汗證以多汗為多見,包括自汗和盜汗,如《醫學正傳·汗證》說:“自汗者,無時而滜然出,動則尤甚,屬陽虛;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2]無論陽虛、陰虛,二者皆屬于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針灸療法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思想辨證取穴施治,并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毒副作用小,療效顯著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現將該病的針灸治療方法概括如下。
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3]。針灸結合治療疾病是通過艾灸理化作用和經穴特殊作用的有機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效應”[4]。故臨床上多針灸并用治療各種疾病。對于多汗癥的治療亦有很好的療效,如徐賢偉[5]等運用通過針刺合谷、尺澤、復溜、中脘、下脘等穴,配合中脘、下脘灸盒懸灸治療氣陰兩虛多汗癥。治療5次后,患者陣發潮熱有所緩解;10次后陣發潮熱每日少于5次,潮熱后已無大汗出,僅微汗出,情緒明顯好轉;治療20次后,患者自述癥狀已完全消失。可見其療效顯著。
針灸屬于中醫學的外治法,中藥屬于內治法,內外療法合用,其治療效果較單純針刺療效好。如霍則軍[6]通過對不同針刺取穴法及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女性更年期多汗證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觀察。將患者分為針刺加罐組、耳穴組、體針組和針刺加罐配合中藥組。針罐組、耳穴組、針藥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體針組,而針藥組痊愈率顯著高于其他3組,并且針罐組、體針組、針藥組起效時間、平均療程明顯短于耳穴組。又如齊柏等[7]觀察應用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原發性多汗癥的臨床療效。其對45例原發性多汗癥患者采用針刺陰郄、后溪、合谷等穴位配合中藥辨證治療,治愈率68.89%,顯效率20%,有效率8.89%,總有效率97.78%,其治愈、好轉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服用中藥玉屏風散,治愈率45.71%,顯效率22.86%,有效率17.14%,總有效率 85.71%)。李天偉[8]針刺與中藥結合治療陽虛漏汗癥1例,并配合應用TDP穴位照射及電針加強刺激,治療1周后,棉衣全減,惡風消失,汗出正常,改為桂枝加玉屏風散,6劑善后而痊愈。由此說明針藥結合的方法療效較單一針刺顯著,并且能夠縮短起效時間及療程。
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位,與相應臟腑有著特殊的聯系[9]。《素問·長刺節論》說:“迫藏刺背,背俞也。”說明背俞是調節人體臟腑功能的要穴。對其進行一定刺激能激發和調整臟腑功能,起到固本培源、調和氣血的作用。走罐通過刺激體表,可達到調和營衛的作用,臟腑背俞穴位于膀胱經上,膀胱經走罐更可微調各個臟器功能,使各臟協調配合,達成新平衡,共同發揮調節人體汗液的作用。現代醫學證明,人體植物神經從脊柱發出,行于膀胱經下,刺激該部可以調節植物神經功能,與針灸理論相一致[10-12]。霍則軍[6]運用此理論治療更年期多汗患者21例,采取針刺肺俞、脾俞、腎俞3穴,起針后以中型火罐于背部膀胱經從大杼至秩邊穴行走罐的方法。結果:痊愈 9例,有效 8例,無效 4例,總有效率81.0%,其痊愈率、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體針組,說明針罐結合對于多汗癥的治療相對單用針刺療法療效好,療程短,起效快。
穴位注射法(又稱水針)是通過針刺及藥物對腧穴的雙重刺激,以腧穴的穴位功能及藥物的藥理作用共同作用于人體而發揮治療作用的一種療法[13]。穴位注射具有刺激時間長、簡便易行、用藥量小、適應癥廣、作用迅速等優點,臨床應用逐年增多。宋文革等[14]運用黃芪穴位注射治療自汗、自汗兼盜汗35例,其方法:選取雙側足三里和三陰交注射黃芪注射液,每次2穴,兩組穴位交替,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1~2個療程。結果顯效率34.3%,總有效率94.3%,與針灸對照組比較療效顯著。由此可見,穴位注射療法所具有針刺與藥物的雙重刺激的獨特作用,提高了臨床療效。
穴位貼敷法是通過藥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15],是一種簡便靈驗的外治方法,對小兒、服藥種類較多的老年人、不愿意服藥的患者尤為適宜。臨床上很多醫家通過此法治療多汗癥,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彭慕斌、彭應濤[16]運用神闕穴貼敷牡倍散治療汗證136例,治愈47例,有效61例,無效28例,總有效率79.41%。并觀察發現,牡倍散貼敷神闕穴治療汗證,近期止汗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但遠期療效不理想,對改善伴隨癥狀作用不明顯,且不同證型之間療效存在顯著性差異,仍需進行系統性觀察比較。劉慧瑾[17]用五倍散敷臍治療小兒汗癥52例,結果痊愈32例,有效12例,無效5例。孫浩[18]采用“二子散”敷臍治療小兒汗癥63例,結果痊愈43例,有效16例,無效4例。董傳昌[19]采用止瀉敷臍貼劑治療小兒多汗100例,療效顯著并顯示其療效與年齡、病程、伴發癥有關,且年齡較小,病程較短,其療效也較好。周仕秀等[20]通過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多汗癥100例,痊愈44例,有效5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達到95%。王應義[21]運用中藥敷臍治療多汗癥28例,5個療程后,其痊愈率達到92.9%。通過以上多位醫家的臨床研究說明,穴位敷貼療法治療多汗療效確切,并對小兒尤為適宜。
耳針是通過中醫傳統理論與現代生理解剖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法[22],治療內分泌失調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療效較好。武榮芳等[23]通過耳穴針刺貼壓治療多汗癥54例。針刺主穴交感、神經系統皮質下、心、肺,并按出汗部位取耳穴相應部位;配穴枕、神門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法。結果痊愈48例,顯效1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8.9%。針刺主穴,貼壓配穴,兩法并用,效果明顯。霍則軍[6]通過耳穴壓籽法治療更年期多汗癥20例,痊愈率40%,總有效率80.0%,且療效較與之對比的體針組顯著。從臨床看,療效較好,但有起效慢、療程較長等弊端。
刺絡放血療法是中醫學的一種獨特的針刺治療,方法,是用三棱針、梅花針、毫針或其他工具刺破人體某些腧穴、病灶處、病理反應點或淺表小靜脈,使之流出適量的血液,從而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鎮靜止痛、和血養血、調整陰陽的治療作用[24]。其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且不論虛實。具有操作簡便、副作用少、療效快、節省時間、成本低廉等特點,受到廣泛的應用。徐榮海[25]通過刺絡拔罐肺腧穴結合在合谷、復溜穴位埋針治療多汗癥32例,治療3次后32例患者全部有效。可見此法對多汗癥亦有顯著地療效。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多汗癥方面的手段在不斷豐富,由傳統的單純針灸療法到針灸與火罐、中藥等的結合療法及耳針、穴位注射、敷貼等新的方法。雖然針灸方法不同,但其治療效果都是值得肯定的,且無副作用。在以后臨床工作中綜合療法治療多汗癥的優勢將日益突出。但是,現今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臨床報道缺乏大樣本報道及抽樣誤差的存在均很難客觀反映各種療法的真實作用;不同方法之間其療效及作用機理的差異性對照觀察的臨床報道目前仍然很少。我們應完善針灸對多汗癥的有效使用,加強對針灸諸多因素的研究,優化最佳的綜合治療方案,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讓針灸在治療多汗癥甚至汗證領域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1]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77
[2]吳軍君.針刺補腎固表法治療汗證[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9):28-29
[3]王聯慶,畢曉林,王坤.艾灸作用淺談[J].陜西中醫,2006,27(6):713-714
[4]鐘藍.傳統艾灸作用機理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6):46-47
[5]徐賢偉,張海峰.針刺加艾灸治療多汗癥1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10):661
[6]霍則軍,針藥結合治療女性更年期汗證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4,24(5):319 -321
[7]齊柏,董宇翔,齊兵.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原發性多汗癥[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29(6):824 -825
[8]李天偉.針藥配合治療漏汗案[J].河南中醫雜志,2007,27(1):41
[9]羅永芬,吳俊梅.針灸學基礎[M].成都:西川大學出版社,2008:54-55
[10]鄭修麗,肖國民.臟腑背俞排罐療法的理論依據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3):156 -158
[11]李殿寧,許志泉.背部的顯微解剖與背俞穴結構關系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11(2):88
[12]童晨光,谷世喆,衣華強.胸腹氣街的形態學基礎[J].針刺研究,2004,29(4):270 -273
[13]陸壽康.刺法灸法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53
[14]宋文革,劉萌,高翔.黃芪穴位注射治療汗證35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3,22(10):28
[15]邢建偉.中藥穴位敷貼療法臨床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2006(3):20-21
[16]彭慕斌,彭應濤.神闕穴貼敷牡倍散治療汗證136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9,18(6):25
[17]劉慧瑾.五倍散敷臍治療小兒汗癥[J].基層中藥雜志,1995(4):43
[18]孫浩.二子散敷臍治療小兒汗癥(多汗)63例報告[J].江蘇中醫,1992(6):10
[19]董傳昌,馮毓.止瀉敷臍貼劑治療小兒多汗100例[J].河北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6(1):100
[20]周仕秀,孫曙光.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多汗癥100例體會[J].河南中醫藥學刊,2001,16(6):43 -44
[21]王應義.中藥敷臍治療小兒多汗癥28例[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4):84 -85
[22]楊卉.耳針療法作用機理的研究進展[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2):65 -66
[23]武榮芳,龐宏.耳穴針刺貼壓治療多汗癥54例[J].山東中醫雜志,2007,26(8):576
[24]王叢軍,蔡圣朝.甘肅中醫學院學報[J].刺絡放血療法的臨床研究進展,2012,29(1):65 -67
[25]徐榮海.刺絡拔罐結合穴位埋針治療多汗癥32例[J].中國針灸,2007,27(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