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滿銘
(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臺北)
提 要 章法含篇法,由陰陽二元所形成,以凸顯篇章的邏輯結構。而這種結構,一面靠移位、轉位作橫向的拓展,一面又藉包孕作縱向的推深,以組織成完整系統。就在此系統中,由章結構的底層上徹至次層,形成章的邏輯結構系統;由篇結構的上層作下徹統合,形成篇的邏輯結構系統。
章法由陰陽二元所形成,以呈現篇章內容材料的邏輯關系,是含篇法在內的。《文心雕龍·章句》論篇、章、句、字,而其篇名就以“章”含“篇”、以“句”含“字”。因此章法結構系統,是該析為篇與章來討論的。本文即著眼于此,先論述章法的陰陽變化,再探討章法結構的章系統,然后研析章法結構的篇系統,以見篇、章邏輯結構系統的梗概及其重要性。
人對章法的注意,相當地早。劉勰《文心雕龍·章句》篇即有篇法、章法、句法、字法之說,而后來呂東萊的《古文關鍵》、謝枋得的《文章軌范》、托名歸有光的《文章指南》和劉熙載的《藝概》等,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章法,只可惜,都“但見其樹而不見其林”。于是在偶然的機緣下,從三十多年前開始,我們兼顧理論與應用,經由廣搜旁推的功夫,終于找出約四十種章法,而完成“集樹成林”的工作。這些章法是:今昔、久暫、遠近、內外、左右、高低、大小、視角轉換、知覺轉換、時空交錯、狀態變化、本末、淺深(輕重)、因果、眾寡、并列、情景、論敘、泛具、虛實(時間、空間、假設與事實、虛構與真實)、凡目、詳略、賓主、正反、立破、抑揚、問答、平側(平提側注、平提側收)、縱收、張弛、插補、偏全、點染、天(自然)人(人事)、圖底、敲擊等(陳滿銘2003a:17-32)。它們用在篇或章(節、段),都可以擔負組織材料、貫通情意之作用。
由于這些章法是建立在陰陽二元對待之基礎上的,每一章法本身即自成陰陽、剛柔。大抵而論,屬于本、先、靜、低、內、小、近的,為陰為柔;屬于末、后、動、高、外、大、遠的,為陽為剛(陳望衡1998:184)。這樣以陰陽或剛柔來看章法,則所有以《周易》與《老子》》之陰陽二元為基礎而形成的章法,都可辨別它們的陰陽或剛柔。譬如:
賓主法:以“主”為陰為柔,“賓”為陽為剛。
正反法:以“正”為陰為柔,“反”為陽為剛。
凡目法:以“凡”為陰為柔、“目”為陽為剛。
圖底法:以“圖”為陰為柔、“底”為陽為剛。
因果法:以“因”為陰為柔、“果”為陽為剛。
以此為基礎,各種章法就可以因移位(如“陽→陰”或“陰→陽”)又可因轉位(如“陰→陽→陰”或“陽→陰→陽”)作橫向擴展,而形成各種結構類型(陳滿銘2004:1-22)。
而章法結構,只靠移位、轉位作橫向的拓展是不夠的,必須藉包孕作縱向的推深,形成層級,以組織成為完整系統。就在這種包孕式結構中,有兩種基本類型:其一是陰柔屬性:“陰/‘陰、陽’”的結構類型:這種類型,以因果章法為例,形成的是“因/‘因、果’”的結構;其二是陽剛屬性:“陽/‘陰、陽’”的結構類型:這種類型,以圖底章法為例,形成的是“底/‘圖、底’”的結構(陳滿銘2011:121-149)。一般說來,任何章法結構系統都會出現這兩種基本類型。
由于轉位比較復雜,并非每一辭章都會出現這種結構,所以這種章法結構系統,可單由移位(橫向)與包孕(縱向)所組成,也可由移位(橫向)、轉位(橫向)與包孕(橫向)所組成。這種情況不僅是章如此,就是篇也這樣??梢娖逻壿嫿Y構是離不開陰陽二元之變化的。
章邏輯結構系統,出現在一篇辭章的節(句群)、段部分,乃形成篇邏輯結構系統的基礎。通常必須含兩層或兩層以上結構,因此單層或單一結構,是不包含在內的。平常只需舉一篇辭章結構的一部分作說明時,就可以舍篇而用章系統。茲舉數例說明,先看唐詩:
(1)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這是一首投贈詩的前兩聯,寫的是當地(梓州)的風景,用先遠后近的移位結構(上層)來寫的。其中“萬壑”二句,用先視覺后聽覺的章結構(底層),來寫遠景;“山中”二句,藉先久后暫的章結構(底層),以寫近景。為下兩聯之敘事、寫人作引子。喻守真(1996:148)分析云:“此詩首四句是懸想梓州山林之奇勝,是切地。同時頷聯重復‘山樹’二字,即是謹承起首‘千山萬壑’而來。律詩中用重復字,此可為法?!彼慕馕鲇兄趯Υ藘陕摰牧私?。其邏輯結構系統如下:

圖1:《送梓州李使君》章(上兩聯)結構系統
如單以陰陽變化來呈現,則如下圖:

圖2:《送梓州李使君》章(上兩聯)陰陽變化
此章邏輯結構系統含兩層,由三迭移位結構組成“陽/陽←陰”與“陰/陰←陽”的兩個包孕結構,聯貫成系統。其居于上層的先遠后近(逆)結構,其“勢”(陽剛或陰柔的強度,涂光社2001:265)之流向為陰;處于底層的先視覺后聽覺(順)、先久后暫(逆)等兩個結構,其勢之流向一為陽、一為陰??偨Y起來看,此四句詩所形成之勢,流向陰的有兩個結構、流向陽的有一個結構,可看出其陰柔之勢較多較進,而陽剛之勢較寡較黜。因此這兩聯詩的風格顯然是偏于陰柔的。許印芳以為本詩就“意味講是清遠的”、就景象講是“雄渾”的(周振甫1989:13),那么這首詩就當以“清遠”(陰柔)為主、“雄渾”(陽剛)為輔,也就是說此詩的風格是“清遠中有雄渾”的。假如這種看法沒錯,則單此四句詩就已透露出其端倪來了。
再看宋詞:
(2)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
這是此詞之上半闋,寫夏日清晨室內外的景致,采先近(室內)后遠(室外)(上層)的章結構來寫,而遠(室外)又以先聽覺后視覺(次層)的章結構加以呈現。其中寫最近的,是起二句,寫的是夏晨(時)室內(空)的小景,為全詞作了時空定位。而這位主人翁如此焚香消暑,除了在肉體上會感到清涼一些外,在精神上也會不再煩躁不寧。這樣,自然就使視覺和聽覺變得特別敏銳,能傾全心去聽鳥雀、看風荷,而由此以引生下半闋的無限鄉愁也格外明晰了。其中寫聽覺的,是“鳥雀呼晴”二句,寫的是檐間的鳥雀聲態。說“呼晴”、“侵曉”,便知昨夜下過了雨,使空氣里增加了水份,而令人感到悶熱難耐,主人翁之所以焚香消暑,由此作了交代。而說“呼”、“窺”、“語”,將鳥雀在屋檐上活蹦亂跳、吱吱喳喳地鬧個不休的動態,予以擬人化,產生了十分生動的效果。至于寫視覺的,是“葉上初陽干宿雨”三句,寫的是池中風荷的清新景色,乃此詞實寫景物的重心所在。作者在此,先寫荷葉,為賓;再寫荷花,為主,形成先賓后主(底層)的章結構。在寫荷葉時,用“初陽”和“宿雨”,上應“暑”和“呼晴”;并以“干”和“清圓”,將荷葉在初晴的晨光下,清潤而圓圓地平鋪在池面上的形狀,描繪得真切而活潑。而在寫荷花時,則用“風”和“舉”字,將荷花一一拔出水面而迎風搖曳的姿態,摹寫得更為傳神。而上半闋之寫景和下半闋之抒情(鄉思),兩兩呼應,連成一體,達于“思與境偕”的至美之境。曹明綱說:“從燃香消暑到夢回故鄉,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用‘風荷’穿插其間、呼應首尾,尤見詞人獨運之匠心和淡泊之胸襟?!保ㄒ婈惏钛字骶?994:366)其邏輯結構系統如下:

圖 3:《蘇幕遮》章(上片)結構系統
如單以陰陽變化來呈現,則如下圖:

圖4:《蘇幕遮》章(上片)陰陽變化
此章邏輯結構系統含三層,由三迭移位結構組成“陽/陰←陽”與“陰/陰←陽”的兩個包孕結構,聯貫成系統。其居于上層的先近后遠(順)結構,其勢之流向為陽;處于次層的先聽覺后視覺(逆)與底層的先賓后主(逆)等兩個結構,其勢之流向均為陰??偨Y起來看,此上半闋詞所形成之勢,流向陰的有兩個結構、流向陽的有一個結構,可看出其陰柔之勢較多較進,而陽剛之勢較寡較黜。因此這上半闋詞的風格看來是偏于陰柔的,但由于其上層流向陽,便使得陽之勢逼近于陰,而呈現剛柔互濟的風格。王強說:“此詞在內容上說,雖寫思鄉,并不甚感傷,所以陳世焜《云韶集》云:‘不必以詞勝而詞自勝,風致絕佳,亦先生胸襟恬淡?!保ㄒ娙~嘉瑩主編2006:141)這種特色,可從上半闋看出大概來。
古文的例子如:
(3)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漥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后安之。(劉蓉《習慣說》)
此文旨在說明習慣對人影響之大,藉以讓人體會“學貴慎始”的道理。它就結構而言,可大別為“敘”與“論”兩大部分。上引兩段文字就是其中“敘”的部分。這個部分用“先點后染”(上層)的章結構,先以“蓉少時”七句,敘述自己繞室以旋的習慣,作為引子,以領出下面兩軌文字來;為“點”。再以“室有漥徑尺”五句,用兩層“先‘先’后‘后’”(次、三層)的章結構,以敘述室有漥而足苦躓,卻久而安的情事,這是第一軌;然后以“一日”十三句,也用兩層“先‘先’后‘后’”(次、三層)的章結構,又在“先”部分,形成“先因后果”(底層)的又一章結構,敘述自己因父親取土平而蹴然以驚,卻又久而后安的經過,這是第二軌。此文誠如宋廓所說“文章以‘思’為經,貫穿始末。因‘思’而‘繞室以旋’,從‘旋’而極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題的闡發”(見陳振鵬、章培恒主編1998:2004),這樣所闡發的主題,便更為明晰,而富于說服力了。其邏輯結構系統如下:

圖5:《習慣說》章結構系統
如單以陰陽變化來呈現,則如下圖:

圖6:《習慣說》章結構陰陽變化
此章邏輯結構系統含四層,由五迭移位結構組成“陽/陽?陰”與“陰/陽?陰”各兩個的包孕結構,聯貫成系統。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層、每一個結構,其勢之流向均為陽,使其陽剛之勢趨于最強烈的地步。無疑地,這對此文之說服力是有加分作用的。
從上舉例證看來,章對篇的影響是極大的。
篇邏輯結構系統,是含章在內的,否則只能指結構系統中的上層結構而已,因此篇系統呈現的是全篇的結構系統,是每一辭章都具備的。這樣以一個結構系統表來涵蓋章與篇,最適合于篇幅較短的辭章,也是最常見到的。茲舉數例說明,唐詩如:
(4)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杜甫《登樓》)
這首詩采先凡(總提)后目(分應)(上層)的篇結構寫成。“凡(總提)”指起聯,又包孕先果后因與先因后果兩層(次層、三層)章結構。敘先因“萬方多難”而“登樓”,次由“登樓”而見“花近高樓”(樓外春色),末由見“花近高樓”而“傷客心”,開門見山地將一篇之主旨“傷客心”拈出?!澳浚ǚ謶敝割i、頷、尾聯,又包孕先因后果(次層)與先因后果、先果后因(三層)的兩層章結構:先以三、四兩句,用先低后高的章結構(底層),寫登臨所見之樓外春色;這是目之一,也是因中果;再以五、六兩句,寫“萬方多難”;這是目之二,即因中因。最后藉尾聯,承“傷客心”,寫登臨所感,發出當國無人的慨嘆,蘊義極其深婉;這是目之三,即果中因、果中果。很顯然,這是在篇首點明主旨(綱領),然后依此分述的,綱舉目張,條理都清晰異常。其邏輯結構系統為:

圖7:《登樓》篇結構系統
如單以陰陽變化來看,則如下圖:

圖8:《登樓》篇結構陰陽變化
此詩含四層、七迭的移位結構,形成四個“陽/陽←陰”與兩個“陰/陰←陽”的包孕結構,聯貫成系統。其底層為先低后高(順),其勢之流向為陽;三層共三迭:兩迭先因后果(順)與一迭先果后因(逆),其勢之流向,是一陰、二陽;次層共兩迭:先果后因(逆)、先因后果(順),其勢之流向為一陰、一陽;上層以先凡后目(順、移位)為其核心結構,其勢之流向為陽??偨Y起來看,此詩所形成之勢,其流向為陰的共兩個、為陽的共四個,可見杜甫此作之勢,顯然是偏于陽剛,是剛中帶柔的。薛和平指出此詩“景界開闊,寄托深沉”(見孫育華主編2000:432)所謂“開闊”屬陽剛、“深沉”屬陰柔,因此可以說此詩是“開闊中帶深沉”的作品。
宋詞的例子如:
(5)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境,吾老矣,寄余齡。(蘇軾《江城子》)
這首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春,有題序云:“陶淵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臨流班坐,顧瞻南阜,愛曾城之獨秀,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于東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嘆,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長短句,以《江城子》歌之?!庇纱丝芍獤|坡與淵明相契之深。此詞采“凡(總提)、目(分應)、凡(總提)”的轉位性篇結構(上層)寫成。就頭一個“凡”(上層)而言,用開篇“夢中”三句,指出自己的前生是淵明,作一總括,以帶出“目”的部分來。就目(次層)而言,用先圖后底(次層)帶出先事后景(三層)的兩層章結構,先以“走遍”五句,敘自己一如淵明而歸耕之樂;這是寫圖(次層的部分;然后以“雪堂”五句,用先目(近、遠)后凡的章結構(三層〔四層〕)寫雪堂周遭環境,也一如淵明所游之“斜川當日境”;這是底中目(次層、三層)的部分。就后一個凡(上層)而言,為結二句,回應淵明《游斜川》詩“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二句,作一總結,表達自己效法淵明歸耕終老的意思。其邏輯結構系統如下:

圖9:《江城子》篇結構系統
如就其陰陽變化來看,則如下圖:

圖10:《江城子》篇結構陰陽變化
此詞含四層,有四迭的移位結構與一迭轉位結構,形成三個“陽/陰?陽”與一個“陰/陽←陰”的包孕結構,聯貫成系統。其底層為先近后遠(順),其勢之流向為陽;三層共兩迭:先事后景(順)與先目后凡(逆),其勢之流向為一陽、一陰;次層一迭:先圖后底,其勢之流向為陽;上層一迭:“凡、目、凡”(抝)為其核心結構,其勢之流向為陰。總結起來看,此詞所形成之勢,其流向為陰的共兩個、為陽的共三個,而其中核心結構之勢抝向陰有關鍵性影響(陳滿銘2003b:71-94),因此此詞雖稍稍偏于陽剛,卻是很接近剛柔互濟之作,饒學剛認為此詞“格調清新……鏗鏘有致,自然流暢”(見葉嘉瑩主編2007:683),足資對照。
古文如:
(6)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
這篇文章,一開頭就直接以“世皆稱”四句,先立一個案,采先因后果的條理,藉世人之口,對孟嘗君之能得士,作一贊美,并從中拈出“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隱含“雞鳴狗盜”之意,以作為“質的”,以引出下文之“弓矢”。再以“嗟呼”句起至末,在此用“實、虛、實”的條理,針對“立”的部分,以“雞鳴狗盜”扣緊“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予以攻破。所謂“質的張而弓矢至”,真是一箭而貫紅心,雖文不滿百字,卻有極強的說服力。其邏輯結構系統如下:

圖 11:《讀〈孟嘗君傳〉》篇結構系統
如就其陰陽變化來看,則如下圖:

圖12:《讀〈孟嘗君傳〉》篇結構陰陽變化
此文含三層、四迭結構,形成“陰/陽←陰”與“陽/陽←陰”、“陰/陽←陰←陽”各一個的包孕結構,聯貫成系統,其勢之流向為陽??梢娺@是純剛的作品。
從上舉例證中可看出,篇是離不開章的。
綜上所述,可知章法所呈現的為篇章的邏輯結構,是以陰陽二元為基礎,經移位(陰?陽)與轉位(“陰?陽?陰”或“陽?陰?陽”)作橫向擴展,并由包孕(“陰/陽?陰”或“陽/陽?陰”)作縱向推深,以形成其系統的。而這個系統之呈現,既可用單“章”(節、段),適用于特殊情況;也可用“篇”含“章”,適用于全篇,完全看需要而定。無論怎樣,都可藉其陰陽變化之勢,約略推得其剛柔成分之高低走向,這對篇章的義旨與風格的認知與體會,該是有些幫助的。因此從事文本閱讀,將篇章的邏輯結構系統試予理清,是有其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