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斌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210097)
提 要 本文分上下兩篇,擬在有限語料的基礎上,考察分析中文報紙新聞標題中轉述言語的形式和功能,以期能窺一斑而見全豹,使讀者對漢語新聞語篇中轉述言語的復雜性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我們在本篇中主要關注的是間接引語和思想轉述在中文報紙新聞標題中的形式和功能,并最后就轉述言語作為修辭手段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我們的分析表明,各種引語之間并沒有清楚的邊界,雖各自的核心地帶足夠清晰,但其邊緣卻十分模糊。各種形式上的轉述言語在履行不同的修辭功能時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而報道者在轉述他人話語時也會充分利用這些變化,將其作為修辭手段來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
新聞報道離不開言語轉述,因為新聞報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記述人們所說的話以及他們是怎樣說這些話的:“新聞的這條基本原則可以表述為‘某件事如此是因為某個人說它如此’?!保‵ishman1980:92)在文論和文體學中,人們提到轉述言語的種類時往往參照Leech和Short(1981)區分的五種形式,即直接引語(direct speech,DS)、間接引語(indirect speech,IS)、自由直接引語(free direct speech,FDS)、自由間接引語(free indirect speech,FIS)和言語行為的敘述性轉述(the 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NRSA)。但是,在實際話語中,尤其是在新聞語篇里,轉述形式遠比這一分類復雜,正如Waugh(1995:163)所說的,雖然在新聞語篇里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之間的區分是明確的,但是兩類中的“每一類所代表的都是一個連續統,直接引語連續統要短得多,允許一些有限的改寫、編輯和文體變化等;間接引語連續統則要長得多,就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允許轉述者擁有很大的變更和建構自由”。這就意味著,無論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其在新聞語篇中都有許多變化形式,其功能也呈多樣性。
本文分上下兩篇,擬在有限語料的基礎上,考察分析中文報紙新聞標題中轉述言語的形式和功能,以便讀者對漢語新聞語篇中轉述言語的語篇語用功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本篇首先簡單回顧一下引語的分類,然后談談中文報紙新聞標題中的警示引語和直接引語。
除了引言里提到的Leech和Short的分類,在語言學、語言哲學、文學評論、文體學等領域存在著各種各樣關于引語的分類。Cappelen&Lepore(1997)認為轉述形式至少有四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純粹引語(pure quotation)、混合引語(mixed quotation)。直接引語指逐字引用他人話語;間接引語指轉述原話的命題內容,而不拘泥于其形式或措辭。至于純粹引語和混合引語,請看下面的例子:
(1)“Life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is a sentence.(參考譯文:“Life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是一個句子。)
(2)Alice said life“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參考譯文:愛麗絲說過人生“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例(1)為純粹引語,說話人不是在引述他人的話語,而只是在談論某個語言表達方式;例(2)為混合引語,即直接形式和間接形式的混合,引用者以此表明在轉述Alice所說的內容的同時提到了其部分原話。
Recanati(2001)區分“封閉式引語”(closed quotations)和“開放式引語”(open quotations),前者如下例:
(3)“Muscle”rhymes with“bustle”.(參考譯文:“Muscle”同“bustle”押韻。)
(4)“Comment-allez vous?”is a question in French.(參考譯文:“Comment-allez vous?”在法語中是一個疑問句。)
(5)These are not“I really should”radishes….(參考譯文:這些不是“I really should”的小蘿卜……)
封閉式引語“起一個單個詞語的作用,填充一個句法位置”(Recanati2001:649)。如在例(3)和例(4)中引語就像一個名詞,充當主語和(介詞)賓語;在例(5)中引語相當于一個形容詞,充當定語。封閉式引語無論是在句法還是在語義上,都是作為一個內部結構不可再做分析的整體出現在句子中,因此無論其自身是何種詞性或結構,其句法功能由它在句子中所處的位置決定。封閉式引語在形態和語音/音位結構上也不必與句子的其余部分相吻合,如例(4)中的引語是法語,而其余部分是英語。
開放式引語指的是引語部分在整個句子中所充當的句法功能與它們不作為引語時相同。開放式引語保持其內部語義和句法特征的可分析性,在出現的句子中完成正常的語義和句法功能。開放式引語在學術著作里尤其常見,一般表示贊同所引用部分表達的思想觀點,Recanati把這樣的開放式引語叫做“累加的”(cumulative)。與累加開放式引語相對的是“非累加的”(non-cumulative)開放式引語,例如:
(6)This remarkable piece of‘art’consists of a large canvas covered with mud and old bus transfers.(Predelli 2003,in Abbott 2005:16)(參考譯文:這一引人注目的“藝術”作品由一大張覆蓋著污泥的畫布和舊公交換乘圖構成。)
例(6)的說話者顯然對用“art”這個詞來描述所指的東西持保留態度,引用者似乎在刻意與引語所表達的意思保持一定的距離。非累加開放式引語有時也被叫作“警示引語”(scare quotes),即引用者出于各種寫作目的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其所選擇的詞語。
De Brabanter(2005)把 Recanati的開放式引語稱為“雜合引語”(hybrid quotations),并從“使用”(use)和“提及”(mention)①的角度進行定義:雜合引語指某一個詞或短語被同時使用和提及。例如,在例(2)中“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一方面被使用(做謂語),另一方面被提及,表示它是 Alice 原來使用的詞語;而在例(3)、(4)和(5)中,“Muscle”、“bustle”、“Comment-allez vous?”和“I really should”等詞語只是被提及,是“反身”(reflexive)用法,即分別指向它們自身。De Brabanter把雜合引語又分為混合引語和警示引語。許多混合引語在形式上屬于Fairclough(1992)和Yamashita(1998)所謂的“滑轉”(slipping)直接話語,即由間接轉述形式過渡到直接轉述形式。滑轉直接引語的語篇效果非常類似于Volosinov(1973)所說的“預置的直接引語”(preset direct discourse):轉述者的話語或者轉述語境預先為直接引語做好了鋪墊,直接引語的思想內容也受到了轉述者語調的影響;在這種處理中,被轉述話語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
Waugh(1995:131)認為,對新聞語篇的語用研究應該盡量建立在真實語料上,既使用封閉語料(closed corpora)也使用開放語料(open corpora)。所謂封閉語料就是某一份或數份的全部語料或者其特定版面的全部語料,以便獲得統計上有效的趨向或者可靠的原型基礎。開放語料是指持續地關注相同的語料來源,搜集所研究現象的、新的、不同或者罕見的例子,以反復檢驗或修正已做出的假設或結論。
本文所分析的語料分別來自4份共計12天的中文報紙:《光明日報》2011年9月25日至29日,《新華日報》2011年9月20、26、27和29日,《現代快報》2011年9月28日和11月2日,《南京晨報》2011年9月28日。作為參照,我們也考察了兩份英文報紙:《星期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2004年8、9、10三個月連續12個周日的報紙的頭版文章;《每日快報》(The Daily Express)2011年7月21至29日以及同年8月份的部分報紙。我們選擇語料以隨機性為主,但同時也顧及到語料的連續性和覆蓋面。例如《光明日報》選了連續5天的報紙,《星期日電訊報》連續12個周日的報紙,而《新華日報》和《現代快報》的語料之間分別有幾天或幾個月的間隔,《每日快報》的既有連續也有跳躍。
本文分析的12份中文報紙總計1612個大標題,其中399個標題含有引語,約占25%;有的標題含有兩處以上引語,總計464處。這其中真正屬于轉述他人話語的有75處,涉及66個標題,占帶有引號的標題總數的16.5%;其余基本都屬于前文里提到的純粹引語、封閉式引語或者警示引語。雖然所占比例較小,但這些使用轉述言語的標題基本上可以反映轉述言語在報紙新聞標題中的出現形式和語用功能。
引號在漢語里主要表示:(a)直接引用他人話語,(b)著重論述的對象,(c)特定稱謂,(d)具有特殊含意的詞語,(e)諷刺、反語或否定,(f)俗語、成語、諺語、歇后語、古語等。在我們考察的新聞標題中,絕大多數帶有引號的部分屬于(b)至(f)用法。例如:
(7)關注“天宮一號”(光明日報,20110927)
(8)追責更要抓“內鬼”(新華日報,20110920)
例(7)和例(8)分別屬于(c)和(d)用法。本文關注的主要是(a)用法,我們將其稱作“轉述言語”(reported speech)用法。由于引號的(b)至(f)用法在漢語中所占比例巨大,首先讓我們對這些用法做一簡單討論。另外,雖然這五種用法在語義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卻有共同之處,即引起讀者或受話人對引號內成分的特別注意,因此我們不妨把它們統稱為“警示引語”。
如果說純粹引語、混合引語、封閉式引語和開放式引語等主要是從形式或結構上劃分的,那么警示引語則主要是就其功能而言的。Cappelen&Lepore(2005:56)指出,警示引語是表示“距離”的最主要的手段。Saka(2005:192-193)認為,發話者使用警示引語將受話者的注意力引向所選用的詞語本身,表達諸如“這是個術語,別忘記了”、“我意識到了,這里的語言不嚴謹”或者“這是俚語,我不認同”等這樣的意思。Garcia-Carpintero(2005:101)把混合引語、警示引語等統稱為“雙功能引語”(double-duty quotation),引號內的成分同時被提及(mention)和使用(use)。
警示引語通常不是引用某個具體消息來源的話語,例如:
(9)協和“三寶”(光明日報,20110925)
(10)搶甜頭,須防種出“酸葡萄”(新華日報,20110926)
例(9)中的“三寶”指協和醫院的教授、病案和圖書館,例(10)中的“酸葡萄”也具有特殊含義。在一些語言里,謹慎的說話者經常用不同的符號表示警示引語和轉述言語,例如在美國英語中,人們習慣用單引號或斜體字表示警示引語,用雙引號表示對他人話語的引用(見Cappelen&Lepore2005:57)。
中文報紙中警示引語的形式比較單一,幾乎總是以雙引號為標記,但其功能卻靈活多變,很多時候甚至同時具有多種含義或功能。例如:
(11)“亞性?!崩_近七成網民(光明日報,20110925)
(12)“公子”,還是公害(新華日報,20110920)
這兩例中的“亞性?!焙汀肮印狈謩e是兩篇報道著重論述的對象或現象,但兩者又同時具有特殊含義:例(11)中的“亞性?!笔悄7隆皝喗】怠?,指介于夫妻性生活滿意和不滿意或者幸福和不幸福之間的一種狀態,常暗示“不滿意”或“不幸福”;例(12)中的“公子”專指“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其實,警示引號的功能常常只是個側重點的問題,如在例(11)和例(12)中引號或許更側重于表示著重論述的對象,而在下面這些例子中則側重表示特殊含義(下文例中的小號字表示副標題,有時出現在主標題之后,有時出現在主標題之前):
(13)為爭油氣資源 東地中海變“渾”了(光明日報,20110925)
(14)臨近年底,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都在打“小算盤”(現代快報,20111219)
(15)無人機大賽,“阿凡達”變成現實(現代快報,20110928)
例(13)中的“渾”表示形勢復雜混亂;(14)中的“打‘小算盤’”意思是“動心眼兒”;(15)中的“阿凡達”指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設計的“游弋者”雙旋翼飛行器,外形與電影《阿凡達》中出現的飛機相似。
提到警示引語人們主要關注其表達“距離”的功能,表示說話者對引號內的詞語或其表達的意義不認可、不支持或不贊成。新聞報道追求真實性和客觀性,報道者往往盡量避免用詞語直白地表達個人的立場態度,警示引號就成了他們表達傾向性的常用手段。例如:
(16)專家給“國學熱”潑冷水 “大”家出小書才是正道(新華日報,20110927)
(17)只有55米的距離卻要從154公里外調車運送 英囚犯“寸步寸金”(現代快報,20110928)例(16)中的引號表示報道者持保留態度,例(17)中的引號則含“嘲諷”之意。在這兩例中,報道者表達的都是負面態度。警示引號也可用于表達積極的正面態度:
(18)寶應:民生項目聽“民聲”才能聞“掌聲”(新華日報,20110927)
無論表達的是正面態度還是負面態度,新聞標題中的警示引語往往具有明顯的修辭功能,例如比喻、轉喻、夸張、雙關、諧音等等,運用得當會使新聞標題栩栩如生、言簡意賅。例如:
(19)10月,感受“妹”力四射(現代快報,20110928)
(20)鐵路警方“秋風”掃黃票販子(新華日報,20110927)
例(19)中的“妹”指的是臺灣歌星張惠妹,但它又與“魅力”中的“魅”諧音,一個“妹”字一語雙關,使整個標題生動活潑,妙趣橫生。例(20)中的“秋風”喻指警察掃黃和打擊票販子的行動,令讀者立即感覺到了這次行動的力度和效果。當然運用不好,或者過度夸張,也會弄巧成拙,請看下面這些例子:
(21)“百萬女主播”開始封閉訓練(現代快報,20110928)
(22)2012畢業生求職大戰即將開打 高校“擇婿嫁女”更主動(新華日報,20110920)
(23)神棍節各種聚會“求脫光”(現代快報,20111102)
(24)普京宣布競選俄下屆總統,欲把“梅普”變“普梅”“同志式聯盟”將輪流坐莊克宮(新華日報,20110926)
例(21)中的“百萬女主播”實際為南京電視臺和優酷網聯袂舉辦的一個節目的名稱,這里轉指
節目中最后勝出的16名佳麗,夸張過度,變成了噱頭;例(22)中把高校送走畢業生比作“擇婿
嫁女”有些居高臨下、牽強附會;而例(23)的文字游戲“求脫光”則純粹屬標新立異,低級庸俗;例(24)中的“同志式聯盟”最令人生厭,因為它令中國人產生同性戀的聯想,對“梅普”或“普梅”不啻一種侮辱。
在法語中人們必須用引號加斜體字來表示有具體來源的直接引語。在英語和漢語中引號是直接引語的主要標記,但這并不是說只有帶引號的話語才是直接引語。從我們考察的語料看,在中文報紙新聞標題中轉述言語主要有三種直接形式。
在包含轉述言語的67個標題中屬于這一類的有20個,所占比例較大,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帶有副標題。例如:
(25)“我不介意給你們看到的”(新華日報,20110920)
(26)“每天醒來,都覺得這事是假的”(現代快報,20111102)
(27)“讓我們再幫病人一把”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趙玉沛談公立醫院改革(光明日報,20110925)
這樣的標題通常引自報道中某主要人物所說的話,形式上生動活潑、言簡意賅,往往能概括出報道的主旨或主要內容。副標題通常出現在主標題之后,交代轉述言語的來源和/或話題(如例(27)),或者提供有關原始語境的其它信息,例如說話時機或場合等:
(28)“活著就要為人民服務” 2011中組部院士專家理論研究班培訓側記(光明日報,20110926)
(29)“送金山銀山不如送一座書山” 農家書屋建設成就綜述(光明日報,20110926)
例(28)中的主標題引自錢學森,副標題表明了這句話被轉述的時機,同時也點明了“側記”的重點。例(29)中的直接引語是記者在就“農家書屋建設成就”采訪時一位農民所說的話,這里被記者用作報道的主題,開門見山,一語中的。
這種形式基本上就是De Brabanter(2005)所說的“雜合引語”中的混合引語。這樣的直接引語或者出現在主標題中或者出現在副標題中,標題的其余部分通常提供消息來源或其它語境信息,如原話產生的時機或原因等。例如:
(30)英國在利開支超出預算6倍 影子內閣國防部長稱“實在離譜”(現代快報,20110928)
(31)微博熱傳“女孩記住這14條可以救命” 警察“蜀黍”說,有幾條要修整一下(現代快報,20110928)
考慮到“稱”這個詞在漢語中的用法(例如“連聲稱好”、“人稱智多星”等),例(30)中“稱”之后的部分應該屬于Recanati所說的“封閉式引語”。例(31)則屬于開放式引語,或者Cappelen&Lepore所說的“混合引語”,即它們保持著其內部語義和句法特征的可分析性,完成著與它們不作為引語時一樣的語義和句法功能。從整個標題的意義看,例(31)正標題應該屬于Recanati所說的“非累加的”開放式引語,引用者刻意與引語的內容保持著距離,這從標題的第二部分可以看出來;副標題中的“蜀黍”,我們在前文中叫做“警示引語”,此處表示特殊稱謂。下面的例(32)則是“累加的”開放式引語:
(32)引來眾多大牌項目,今后溫泉夠用嗎? 別擔心,湯山溫泉“有潛力可挖”(現代快報,20111102)
標題中的“有潛力可挖”五個字表明了引用者對引言內容的贊同。
冒號在漢語中一般用于引起下文,當這個下文是轉述言語時,冒號之前出現的或者是表示消息來源的詞語,或者是消息來源加上“說、想、是、證明、宣布、指出、要求、透露”等表示言說或思想的詞語。例如:
(33)姚宏宇:“我一直都有產生報國的情結”(光明日報,20110928)
(34)今年7月,上海地鐵經營方信誓旦旦:“即使開錯方向,也不會追尾”(南京晨報,20110928)
冒號之后的轉述言語一般是直接形式,經常帶有引號(如例(33)和例(34)),但也有不加引號的。例如:
(35)楊子:別因為我是富二代就罵我(南京晨報,20110928)
(36)賈平凹:對散文的另一種理解(光明日報,20110925)
例(35)中的第一人稱代詞“我”表明冒號之后是“楊子”的原話。例(36)從形式上看不出是否直接引語,但正文表明“對散文的另一種理解”是賈平凹的原話:“我說了,我的意思是我對散文的另一種理解?!眻蟮勒呓厝×诉@句話的最后9個字,用做標題。像(36)這樣的形式很容易與下面的(37)和(38)混淆:
(37)熊成基:啟武昌之先聲(新華日報,20110929)
(38)蘇州起義:宣告江蘇脫離清政府(新華日報,20110920)
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37)和(38)中冒號之前的成分表達的是主題而不是消息來源,去掉冒號整個標題就形成了一個“主題+述題”的結構,表達整篇新聞的主旨或核心思想。
冒號加直接引語也經常出現在副標題中,直接引語有時為主標題提供背景信息(如例(39)),有時提供理由或證據(如例(40)):
(39)錢思進教授:“試驗結果應該得到尊重?!?中微子速度挑戰相對論(光明日報,20110929)
(40)他是徐悲鴻的愛徒 他的畫只送不賣 90歲美術特教惲宗灜:“我能被別人利用是無上的光榮”(南京晨報,20110928)
出現在冒號之前的也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用于交代消息來源和/或被轉述言語的原始語境上下文。請看下面這些例子:
(41)最美殘疾媳婦獲萬元救助:“一分錢都不要花在自己身上”(南京晨報,20110928)
(42)看著孕婦上車,大家都坐著不動 8歲女孩站起來:阿姨,你坐吧(現代快報,20111102)
(43)上海地鐵10號線列車追尾,驚出地鐵族一身冷汗“太可怕了,地鐵也會追尾呀!?” 南京地鐵給市民吃定心丸:我們的信號系統用的是西門子(南京晨報,20110928)
例(41)雖然未明確點明引語的來源,但讀者完全可推斷出“一分錢都不要花在自己身上”這句話來自“最美殘疾媳婦”。例(42)和(43)異曲同工,為直接引語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語境,很有互動感或對話性。
冒號之后的混合引語,即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混合的轉述形式,在我們分析的語料中十分少見,例(44)可算一例:
(44)省教育廳廳長沈?。航K義務教育全面進入“免費時代”(現代快報,20111102)
例中的“江蘇義務教育全面進入‘免費時代’”其實是對江蘇省教育廳長沈健關于全省免費義務教育講話的概括和總結,主要是間接引語;“免費時代”即可被視為沈健的原話,與間接引語部分構成混合引語,又可被視為警示引語,引號起強調作用。
根據Leech和Short(1981)的定義,自由直接引語是直接引語的一個變種,是把直接引語的引號或者其引導句或者兩者一同刪去之后剩下的形式。這樣的刪略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轉述者對被轉述言語的介入,在語篇中產生一種更加真實自然的對話效果。在中文報紙新聞標題中自由直接引語比較常見,例如:
(45)既然你們喪盡天良,那就別怪法律無情,檢察官當庭表示 我們的量刑建議是:殺!殺!殺無赦?。ìF代快報,20111102)
(46)中央文明辦副主任稱“中國人道德滑坡”說法不妥 老人摔倒 二話不說就該扶(現代快報,20110928)從代詞的使用看,例(45)中的主標題顯然是自由直接引語;檢察官以威嚴的口氣表明了法律的公平正義。副標題中的“既然你們喪盡天良,那就別怪法律無情”也是自由直接引語,在這里為主標題中的“量刑建議”提供理由。也就是說“檢察官當庭表示”的原話被分為兩部分,分別被置于主標題和副標題中,兩者構成前因后果,使整個新聞標題讀起來合情合理、鏗鏘有力。在例(46)中主標題是自由直接引語,報道者以簡潔的文字和特殊的排列方式表達了“摔倒”和“扶”之間應該存在的緊迫感和連慣性。
由于FDS刪去了引導句和/或引號,它在語篇中代表的聲音往往比DS顯得更加自由獨立,從而產生一種類似于巴赫金(Bakhtin1984:63)所說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那種對話性,即就像是“關于某個就在面前的人物,他聽得見作者的話并能做出回答。作者不是就一個人物說話而是與他說話”。例如:
(47)深足七球員罷訓? 純屬胡扯?。ìF代快報,20111102)
(48)母親去世后,大哥拿出一張紙條: 媽媽說,我照顧她多,房子歸我(現代快報,20111102)在例(47)中報道者以對話的形式報道“深足七球員罷訓”的傳言和深足俱樂部的回應,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例(48)涉及引語中的引語,即副標題“母親去世后,大哥拿出一張紙條”是被轉述者的原話,而主標題“媽媽說,我照顧她多,房子歸我”又是被轉述者直接引用其哥哥的原話,兩者都以自由直接引語的形式出現,使整個標題產生了巴赫金所說的“異聲同嘯”(polyphonic)的效果:讀者不僅聽到了報道者和被轉述者的聲音,也聽到了后者的“哥哥”的聲音,而被轉述者不僅與報道者在對話,也與其“哥哥”在對話。
有些報紙新聞標題雖然加了引號,貌似直接引語,但一旦與正文比較,就會發現它們實際上只是對原話語的總結歸納,只能算間接引語:
(49)“闖進辦公室構成了妨礙公務罪”(新華日報,20110927)
(50)“很多投資方被忽悠了!”(新華日報,20110927)
例(49)這篇報道說的是黑龍江省肇源縣公安局拖欠某公司200余萬元工程款三年不還,公司法人代表梁華登門理論時,遭強制措施和人格侮辱,身上多處受傷,該公安局長回應記者時稱,梁華一行闖進辦公室構成了妨礙公務罪。標題只是對公安局長回應的概括,而非直接引語。例(50)報道了目前電視劇市場的亂象,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些掮客向投資方拍著胸脯打保票說只要用了某某明星,片子就一定能賣出去。實際到最后,掮客賺到錢了,明星賺到錢了,假如電視臺不購片,虧的只有投資方?!睒祟}是報道者用自己的措辭對這段話的歸納總結,是間接引語。
在本篇論文中,我們根據有限的語料對中文報紙新聞標題中的警示引語和直接引語的形式與功能進行了粗略的勾勒,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各種引語之間并沒有清楚的邊界,各自的核心地帶足夠清晰,但其邊緣卻十分模糊。各種形式上的轉述言語在履行不同的修辭功能時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而報道者在轉述他人話語時也會充分利用這些變化,以達到自己的報道效果。
注 釋
①“使用”是指使用詞語指稱或者談論語言外的現實中的人或事物;“提及”則指詞語的反身用法,即一個詞語被用來指稱它自己。例如He hates Mary與He hates“Mary”。前者說的是“他”恨瑪麗這個人,后者說的是“他”恨“Mary”這個詞或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