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橋 王 鵬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重慶 400044)
基于場所精神視角下的山地校園景觀規劃探究
孫俊橋 王 鵬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重慶 400044)
針對山地校園及其空間特性,論述了將場所精神引入到校園景觀空間規劃中的重要性。通過運用山地景觀規劃設計方法,提煉出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場所精神營造的途徑,滿足了新時期校園環境教育培養的多項功能要求。
山地校園,場所精神,景觀設計
校園景觀是城市形象的一個文化名片,而山地校園景觀則體現了立體城市文化名片的精髓所在。它能滿足一部分人的居住需要,還能滿足人們對精神食糧的追求,具有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個性與藝術美學,完美的展現了藝術和技術、功能的高度統一。隨著時代發展,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場所特性也在發生著變化,基本的自然環境空間也不能完全滿足人的需要,人們愿意通過更多的感官能力達到與環境情感交流的目的。而作為成長在精神食糧田地里的校園景觀則需更加注重表現人與場所精神的互動,注重人的心理與場所交流手段的多樣性。校園文化及地域特點對場所精神的表達就顯得更加迫切。
山地校園景觀多是建立在以山地環境為基礎,并依坡就勢而建,它的這種獨特性,必須有自然條件的支撐,它構成整個校園景觀系統的骨架。山地豐富的現狀,肌理變化,賦予山地景觀獨特的形態感染力和魅力,利用坡地地形創造獨特的視覺空間以及與眾不同的景觀特質。
另外,山地的垂直高差和地形起伏,造成曲折的梯道和高低錯落的輪廓線,以及建筑第五立面所形成的景觀視覺效果,形成豐富、千變萬化的景觀[1]。
1.2.1 景觀規劃以多中心組團形式發展為主
山地校園由于受自然地形的限制,整個場地向內凝聚,使得山地校園的景觀形象元素得以集中體現,形成了大面積的校園公共空間。校園建筑形態多以分散式、組團或帶狀分布。組團間以道路相連,具有相對獨立性,其外在形象也較之平地校園更為迷人。比如重慶工學院花溪校區規劃設計(見圖1),其方案從原有的基地自然環境入手,盡可能的保護和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丘陵、河流、樹木等)元素,通過對建筑、山體、河流、樹木的合理組織和安排,形成了良好的總體景觀與空間效果,營造出了一個自然與人文互相和諧與生長的山水校園。
1.2.2 多層次景觀綜合布局
由于許多大中型規模的山地校園規劃往往自然發展成為分片、多組團的狀態,組團間以道路和橋梁相連,這使得空間的層次性更為豐富。如重慶大學虎溪校區的規劃,在自然場地的基礎之上,通過理山,理水,理建筑,理人文的合理方法營造了一個寬松自然的山水校園景觀。由于地形的變化,空間內每一點的移動都處在三度空間的變化之中。從各種角度領略校園的風光,山可成為校園的天然背景,江河可成為校園的帶狀景觀。借助于地形布置校園,可獲得校園與建筑總輪廓的多景象、多層次的全景。相對于平原地形,山地地貌環境的多變性、差異性以及地方文化的豐富性得以充分體現(見圖2)。

圖1 重慶理工大學校園景觀

圖2 重慶大學虎溪校區校園景觀
場所,廣義的解釋是“土地”或“脈絡”,而場所精神則是由自然和人造環境組成的有意義的整體。場所精神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個人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表達。場所不僅僅是純物質形式的表現,更多的是傳承與發揚其特定的內涵意義。諾伯格·舒爾茨認為:場所與物理意義上的空間和自然環境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它是人們通過與建筑環境的反復作用和復雜聯系之后,在記憶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建筑與特定的人群相互積極作用并以有意義的方式聯系在一起的整體;是由人、建筑和環境組成的整體;是由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有意義聚集的產物[2]。
場所精神對山地景觀設計的啟示。“場所精神”的概念在建筑研究領域的研究頗多并且有較長歷史,而在山地景觀規劃領域的研究卻歷史不長。山地景觀的規劃原則之一就是要考慮場所的整體性表達。
從舒爾茨的場所精神我們可以知道,場所精神是通過經驗主義的傳統方式傳承下來的啟示和遺產。它所強調的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就是經驗主義所倡導的核心精神,認為自然的理念來源于每人每天對于場地的不同交流與感悟。山地校園景觀就是基于自然環境之上追求與場所的和諧與共生。然而,現在許多山地校園景觀追求的更多是“形式景觀”,只求富有視覺效果的花架子,而并沒有真正讓其根植于土地,根植于自己獨有的文化脈絡。所以,“場所精神”的形成與體現不是由某一景觀元素或是設計亮點,而是提煉并融合了多種環境空間與文脈特征。可以說山地是校園景觀規劃與場所精神表達的靈魂基礎,其對山地校園景觀設計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校園景觀規劃空間應是具有“場所精神”的文化殿堂,而山地形態環境則為其提供了天然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范圍與環境,其孕育的地域文化及屬性也不同,體現出了濃厚的地域場所精神。同時,人們會根植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特有的山地景觀形式與文化面貌。山地校園的山地場所往往是通過山地集體實踐的方式產生。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景觀會給人帶來一種歸屬感,因為這是屬于自己的一種生活[3]。
地域精神是山地景觀中地域文化特色與風土人情的綜合體現,也是一個學校環境空間所具有的“精氣神”。師生在此景觀空間中彼此進行交流與環境感悟,應能迅速認知、認同、習慣這個環境空間。比如,山地景觀會通過場地高差變化,形成相對私密單獨的圍合空間,給人一種天然的歸屬感。因此,如何使山地景觀設計全面的體現其地域精神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山地校園的景觀設計注重地域精神的發揚與延伸尊重,從另一個角度看,也保護了該校園甚至是更大的區域的生態環境,也進一步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4]。
如今的學生時代,對校園交往空間的需求呈現出了多樣性,快速發展的社會也對在校學生的整體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具有獨立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學生更容易被社會接受。與此同時,學生整體品質的提高與校園環境密不可分。所謂環境育人,就是校園環境能夠順應社會發展要求,營造出為提升師生交流和相互啟發、鍛煉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的場所。這種場所不能僅僅拘泥于課堂,更應該滲透進學生的每處活動空間。例如,山地校園多以步行為主要交通體系,園路周邊的植被多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優秀的山地校園景觀為師生提供了日常生活所依賴的更多可能的交往空間。
景觀小品作為山地景觀的重要元素,與外部的空間環境的關系密切。但是,不能一味的處理單體的景觀元素,還要從大局出發,充分考慮與山地校園的整體規劃風格相協調。再有,在功能的配置和形式的設計上也要互補與統一。不管是從空間尺度,或是色彩、材料、質感、形式等都應與整體環境協調融合,營造出一個具有整體效果的山水校園空間。
由于山地地形表面起伏大,再加上用地緊張,因此,山地校園景觀在空間規劃的選擇上,多以小環境空間為主,依山就勢靈活布置。因此對待山地景觀的創作不能單純地套用平地景觀的設計理念、設計思維和設計手法。地形固然是一種制約因素,但同時制約性又可引發創造性。但也正是由于地形的這種特殊性為山地景觀的創作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為豐富空間層次和創造獨特風韻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在規劃上,多遵循“小、散、隱”的設計原則,將山地“化整為零”“布局宜疏不易密”。但是,過于分散的景觀規劃其整體性不強,結構與流線也難以清晰體現。所以這要我們在對山地進行景觀規劃時,盡量因地制宜,契合山地的起伏變化,有機分散與集中,不去破壞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使校園成為融入環境中的有機景觀,讓更多的師生對其認同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也讓山地景觀的場所精神得以傳承與延伸。
景觀設計不僅僅是要滿足人的視覺和感官上的需要,同時要應提供人精神的體驗。那么,在追求人的精神體驗之中,山地景觀的意境表達就是重中之重。意境通常采用隱喻的設計語言的手法表達,通過對整體山水環境與空間氛圍的塑造,體現其本質蘊含著的文化與品味,與人產生共鳴與感染,最終使人體驗到場所的意義所在。比如有些校園設置一些富有文化與紀念意義的校園廣場或者景觀雕塑藝術作品,就是通過意境的追求來體現山地校園獨特的場所精神。
在教育環境與社會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展現山地特色,如何尊重“場所精神”就成為了山地校園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這也是山地校園保持其自身特色的重要考量。為了進一步地提升在校師生和山地校園環境的整體品質,旨在立足于學科的角度,綜合一些案例分析,為山地校園環境景觀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1]盧濟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7-56.
[2][挪威]諾伯格·舒爾茨(Norberg Schuls).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臺灣:尚林出版社,1984.
[3]王燕飛.大學校園景觀與場所[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9.
[4][丹麥]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4-40.
Research on landscape planning at mountainous campus based on place spirit
SUN Jun-qiaoWANG Peng
(College of Art,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According to the mountainous campus and its space features,the paper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leading the place spirit to the space planning for the campus landscapes,and extracts the channels for establishing the place spirit in the planning design for the campus landscapes by adopting the design methods of the mountainous landscape planning,so it meets the multiple functional requirement for the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in campus environment of new period.
mountainous campus,place spirit,landscape design
TU244.3
A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3.10.100
1009-6825(2013)10-0010-02
2013-01-13
孫俊橋(1971-),男,副教授; 王 鵬(1987-),男,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