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蓉 林 丹 李 芳 陳華偉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海南 ???570102)
引起老年性眩暈的病因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腦梗死、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美尼埃病等為主。老年性眩暈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發病與全身多因素有關,診斷頗為棘手,西醫治療往往以對癥為主,而中醫治療具有適應范圍廣、注重個體化治療等優勢。我科自2010年開始用參麻止眩湯治療老年性眩暈,取得了明顯療效。
1.1 臨床資料 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患者99例,男性39例,女性60例;年齡60~92歲,平均(78.35±10.58)歲,其中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24例,頸椎病19例,腦動脈硬化17例,高血壓19例,腔隙性腦梗死16例,內耳疾病3例,低血壓1例。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6例,對照組4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因、病情程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對癥治療,療程10 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聯合中藥,選用自擬方參麻止眩湯為基礎方隨證加減藥物,每日一劑,水煎服,分早晚服,療程10 d。參麻止眩湯藥物組成:西洋參6 g(另煎),天麻15 g,丹參25 g,三七粉5 g(沖),制首烏 25 g,葛根25 g。辨證加減:頭脹、耳鳴、目赤屬肝陽上亢型酌加鉤藤、菊花、石決明、磁石、桑寄生、杜仲、牛膝、枸杞子、白芍平肝潛陽;神倦乏力,氣虛不能升清者酌加黃芪、白術、黨參、黃精、當歸、升麻益氣升清;頭昏頭重、舌苔膩屬痰濕中阻者可加法半夏、白術、茯苓、陳皮、竹茹、澤瀉、石菖蒲祛痰化濕;咽干耳鳴、潮熱顴紅屬腎陰虛者酌加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墨旱蓮、灸龜版、知母、黃柏滋陰益腎;腰膝酸軟、形寒怕冷、舌淡屬腎陽虛者酌加杜仲、鹿角膠、菟絲子、淫羊藿、肉蓯蓉、肉桂補陽填髓。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治療后的總體療效;②癥狀緩解的時間;③隨訪3個月的復發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2002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修訂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試行)中有關眩暈的療效評定標準進行判斷。臨床痊愈:眩暈及其他伴隨癥狀消失;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頭微有暈沉,或輕微頭暈目眩,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轉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暈或頭暈減輕,僅伴有輕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轉感,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響;無效:眩暈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
治療組臨床治愈21例(37.5%),顯效21例(37.5%),有效8例(14.3%),無效6例(8.9%),總有效率89.3%;對照組臨床治愈 9例(20.9%),顯效 10例(23.3%),有效 13例(30.2%),無效11例(25.6%),總有效率74.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癥狀緩解平均時間(70.6±8.6)h,對照組為(81.3±7.9)h,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發率比較:治療組隨訪3個月復發9例(16.1%),明顯優于對照組〔11例(25.6%)〕(P<0.05)。
眩暈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是一種機體對空間定位和重力關系體察能力的障礙,是一種運動幻覺,表現為周圍環境和(或)自身眩轉,或有搖擺不穩、晃動、頭重腳輕感,多發于中老年人。歷代中醫文獻所描述的眩暈與西醫的眩暈癥基本一致。中醫認為眩暈病因雖多,但其基本病理變化不外風、火、痰、瘀、虛六端。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說:“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故說“無虛不作?!?,而老年眩暈癥更以虛為根本。老年眩暈癥是由于老年人精血衰耗,脾胃氣虛,臟腑陰陽失調,氣虛則清陽不升,陰虛則易肝風內動,血虛則腦失所養,精虧則髓海不足,脾胃氣虛則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而形成眩暈。且老年眩暈患者臟腑衰弱,生命活動能力減退,血管退化,氣血推動乏力,血行遲滯,多有血滯成瘀。老年眩暈患者往往多虛夾實,或虛實夾雜,病情復雜,遷延難愈。治當首辨標本虛實,其中風火、痰濕偏盛者屬標屬實,治以平肝、熄風、化痰為主;精氣血虛為主者屬本虛,治以補肝益腎、益氣養血為主。
參麻止眩湯是從虛、瘀、風、痰作為老年性眩暈的最主要病機和出發點總結的經驗方,具有益氣活血、補益肝腎、平肝熄風之功效。方中以西洋參、天麻共為君藥。西洋參別名洋參、花旗參,性涼,味甘微苦,歸心、肺、腎經,具有益氣生津、補肺降火之功效,使氣旺以促血行,配伍活血祛瘀藥物而不傷正氣;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之功效,為治眩暈之要藥。配以活血化瘀之丹參、田七為臣藥,助君藥補氣活血,其中田七“化瘀而不傷正”,丹參“功同四物”,共奏補氣活血化瘀之功效。制首烏、葛根為佐使之藥,制首烏不寒不燥,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須發,為滋補良藥;葛根升發清陽,又可清熱生津,共奏益氣活血、補益肝腎、平肝熄風之功效。該方契合老年性眩暈病機,配伍巧妙嚴謹,補中有散,標本兼治,用藥緩和平穩,合理緩解,利于長期服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西洋參主要有效成分為人參皂苷,具有保護心肌細胞〔2〕、改善血循環〔3〕、降血脂〔4〕等作用。天麻具有保護腦缺血損傷〔5〕、保護心肌〔6〕、改善血液黏度〔7〕、降低外周血管、腦血管和冠脈血管阻力,降壓〔8,9〕等作用,從而增加椎基底動脈供血,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加速了血液流動速度,故天麻具有改善心腦血管功能的功效。丹參具有抗血小板黏附,降低血黏稠度,改善冠脈循環、微循環、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調節血脂、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等作用〔10〕。田七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壓、擴張腦血管、增強腦血管流量等作用〔11〕。首烏具有降低血脂、改善高凝狀態作用〔12〕。葛根能擴張冠脈血管和腦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和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凝集,具有明顯降壓、輕微降血糖作用〔11〕。
本研究采用參麻止眩湯為基礎方治療老年性眩暈,以辨證論治原則為指導隨證加減用藥,在專方治療的基礎上,仍然注重個體化治療,故其適應范圍較廣,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表明:(1)老年性眩暈的病機為多虛、多瘀,以虛為本,虛實夾雜;(2)益氣活血、補益肝腎、平肝熄風為其根本治療大法;(3)與對照組相比,參麻止眩湯總體療效更好,癥狀緩解時間更短,復發率更低。
1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9-23.
2 Shao ZH,Xie JT,Vanden Hoek TL,et al.Antioxidant effects of American ginseng berry extract in cardiomyocytes exposed to acute oxidant stress〔J〕.Biochim biophys Acta,2004;1670(3):165-71.
3 周明學,徐 浩,史大卓,等.西洋參莖葉總皂苷對載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及脂質代謝相關基因周脂素和CD36表達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7;15(12):881-4.
4 Lu AP,Liu JP,Lu D,et al.Effect of Panax quinguefolium fruit saponin on hemodynamics and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in coronary artery ligated dog〔J〕.J Jilin Univ,2006;32(3):383-6.
5 胡京紅,司銀楚,洪慶濤,等.天麻素對體外模擬腦缺血損傷大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2):124-5.
6 羅紅琳,王 玲.天麻注射液對家兔急性心肌梗塞范圍及脂質過氧化的影響〔J〕.華西醫大學報,1992;23(1):53-6.
7 丁誠實.天麻糖蛋白GGE2b的分離純化及對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變的影響〔J〕.食品科學,2010;31(1):240-2.
8 任世蘭,于龍順.天麻對血管阻力和耐缺氧能力的影響〔J〕.中草藥,1992;23(6):302-4.
9 王正榮,羅紅琳,肖 靜,等.天麻素對動脈血管順應性以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1994;11(3):197-201.
10 徐麗君,黃光英.丹參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概〔J〕.中西醫結合研究,2009;1(1):45-8.
11 高學敏.中藥學〔S〕.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79-80,297.
12 吳兆洪,楊永華,柳玉瑾,等.首烏沖劑改善高脂血癥與高凝狀態的臨床觀察〔J〕.中成藥,2000;22(12):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