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瓏 張建濤 肖玉艷 (天津市公安醫院呼吸科,天津 300050)
肺栓塞(PE)是指由于嵌塞物質進入肺動脈及其分支,造成組織血液供應阻斷而引發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國外PE發病率極高,其中,美國每年發病率達到60萬,占死因第三位。近年來,有報告指出隨著接受抗凝治療的增加,PE發病率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在臨床上,缺乏判斷PE預后的觀察指標。本文旨在探討血清肌鈣蛋白T(cTnT)對判斷PE預后的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2005年6月至2011年5月,選取我院呼吸科收治的PE患者20例作為觀察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36.3±5.6)歲,經CT肺動脈造影確診,且排除心肌病、急性冠脈綜合征等心肌損傷疾病。本組患者住院期間死亡4例,死亡率為20%。同時,選擇同期非PE患者2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37.6±6.3)歲;本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無死亡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抽取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分析法檢測血清cTnT濃度正常值<0.1 ng/ml。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行t檢驗。
2.1 兩組患者血清cTnT濃度比較 觀察組血清cTnT濃度為(0.29±0.12)ng/ml,顯著高于對照組血清cTnT濃度〔(0.05±0.03)ng/ml〕(P<0.05)。
2.2 觀察組中死亡和非死亡患者血清cTnT濃度比較 觀察組死亡患者血清cTnT濃度為(0.35±0.24)ng/ml,非死亡患者血清cTnT濃度為(0.18±0.04)ng/ml,死亡患者血清cTnT濃度明顯高于非死亡患者(P<0.05)。
據統計,約20%~30%的PE患者因為未能及時診斷和治療而死亡,因而,及早發現病情并給予抗凝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目前,PE診斷方式主要有電子束斷層掃描成像(EBCT)、D-二聚體檢驗、超聲心動圖檢查、胸部CT檢查、深靜脈檢查、動脈血氣分析、心電圖、肺血管造影等〔1~3〕。
cTnT在臨床上常被應用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診斷,近些年來,大量研究表明血清肌鈣蛋白不僅僅可用于心肌危險事件的檢測,還與其他嚴重的損傷以及死亡有著密切的關聯,如休克、腎衰竭、PE、化療等等〔4〕。本次研究表明血清cTnT濃度與PE的發生和死亡聯系密切。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PE發生時肺血管阻塞,從而引發不同程度的血流動力學以及呼吸功能的改變,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升高,右室后負荷以及右室張力增加,從而引發繼發急性右室勞損,最終導致cT-nT濃度升高〔5〕;另一方面,PE極有可能造成右室梗死,心肌細胞壞死,細肌絲降解,最終導致cTnT釋放〔6〕。另外,心臟前負荷增加使心肌張力急性增加而出現肌鈣蛋白釋放、蛋白溶解等也有可能造成PE患者cTnT濃度升高〔7〕。在PE時,無論有無冠脈疾病都可能會出現血清肌鈣蛋白濃度升高的現象〔8〕,如果近期內血清肌鈣蛋白濃度呈現進行性升高的趨勢,通常表明損傷較為嚴重,病情十分險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綜上所述,血清cTnT對判斷PE預后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可以作為臨床PE預后判斷的重要觀察指標。
1 魯德玕,姬曉青,趙培革.肌鈣蛋白T在肺栓塞預后評價中的價值〔J〕.臨床內科雜志,2006;23(12):823-5.
2 陳超峰,王 慧,李堯梅,等.肺栓塞〔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1;3(4):313-5.
3 何翠娥,李華珠,梁力暉.腦鈉肽與肌鈣蛋白Ⅰ聯合檢測在兔急性肺栓塞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9;19(8):1146-8.
4 陳麗君,蘇彥風,Takeshi Isobe.血清肌鈣蛋白T對判斷肺栓塞預后的臨床意義〔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09;31(4):537-8.
5 剛 麗,孫曉義,張新莉,等.肌鈣蛋白T對急性肺栓塞患者預后預測價值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2):65-7.
6 竇建明,陳 峰,林殿杰,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cTnT增高患者的臨床特征〔J〕.山東醫藥,2007;49(31):7-8.
7 羅維貴,黃 霞,韋中盛,等.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肺部影像特征改變與血清D-二聚體、肌鈣蛋白水平變化的聯系〔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32(6):846-8.
8 袁 英.肺栓塞患者心電圖ST段壓低與心肌損傷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6):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