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亞春 莊海茹 (吉林農業大學社會學系,吉林 長春 130118)
20世紀末,我國以“未富先老”且快速老齡化的特征,急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由于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社會經濟整體水平相對落后,各項社會養老措施尚不完善,社會尊老、愛老、贍養老人意識弱化,導致日益擴大的養老需求與現有的養老意識、養老能力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針對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危機,弘揚傳統“孝道”,提升“善事父母”道德規范,對于建立尊老敬老的社會意識,提升社會養老水平,解決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危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家統計局的2011年的人口統計報告顯示:到2011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8 499萬人,占總人口的13.7%;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2 288萬人,占總人口的9.1%。我國人口老齡化與先進國家的老齡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異〔1〕。
1.1 老齡人口基數大且“超速老齡化” 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的絕對數龐大,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生活水平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口預期壽命在不斷增長。與此同時,人們的生育觀念與生育行為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生育率逐年降低。人口呈現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發展態勢,其結果是我國老齡人口總數將持續攀高不下。根據預測:到2025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28億,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18%;到2050年,將達到4億左右,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25%,中國將成為高度老年化的國家。
發達國家人口結構的變化比較緩慢,從成年型社會發展為老齡型社會普遍經歷近百年時間,而我國完成這一轉變僅用不到20年的時間。
1.2 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快于城市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農村老年人口在6 000萬左右,占農村總人口的7.35%,而城鎮為6.30%。70%以上的老齡人口分布在農村,農村老齡化速度高于城市。這種趨勢源于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青壯年勞動力的城市遷移,加速了農村老齡化的速度。而農村社會養老處于制度缺失的狀態,農村的快速老齡化,不但制約了農村社會的發展,而且,加劇了農村養老問題的嚴峻性。
1.3 老齡化伴隨高齡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養老、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人均壽命不斷延長,我國的老齡化進程將伴隨高齡化的出現。歷次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高齡化速度不斷加快。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將增加到7 400萬人以上。高齡化的老人增多,意味著養老、醫療、陪護等保障費用的增加,贍養老人的壓力增大。
1.4 “未富先老”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是在社會未進入富裕社會的情況下,快速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在一些老齡型國家與地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基本在5 000美元以上,是在達到一定富裕的情況下人口結構出現老齡化的。我國是在經濟相對來說比較落后,養老和醫療水平相對低下的情況下開始了老齡化進程,成為“未富先老”的國家。到上個世紀末,我國進入老齡型社會時,人均GNP只有800美元。一系列經濟上的制約,使我國的養老問題倍顯嚴峻。
在家庭逐步向核心化模式轉變,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同時,社會經濟整體水平相對落后,各項社會養老措施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老齡化的快速到來,將使養老現象日漸成為社會的突出矛盾,給社會帶來巨大壓力〔2〕。
2.1 家庭的“核心化”弱化了養老功能 家庭養老是我國幾千年來傳統的養老模式,并形成了一系列敬老養老的傳統規范,傳統家庭的養老功能強大。隨著社會的現代轉型,社會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家庭的職能逐步向社會轉移。尤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家庭的人口規模減小,由傳統的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轉化。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激烈,使家庭中的成年主體生活壓力大、工作繁重,照料老人的精力有限,難以更好地關注和贍養老人,家庭的養老功能弱化。而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就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情況調查顯示,95%以上的老年人不愿意住在養老機構,即便是孤老和空巢老人,80%也寧可住在家中。居家養老具有很多社會養老機構不可替代的優勢。首先,居家養老符合幾千年來我國的養老傳統,不會存在觀念上和心理上的沖突;其次,居家養老延續了老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保持了既有的社會關系,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另外,也方便老人與家人的親情互動,滿足其精神和情感慰藉。老年人比率增加以及養老需求的增大,核心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使養老不再是個體的家庭問題,而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3〕。
2.2 社會養老功能尚不完善 隨著現代核心家庭模式的形成,養老職能逐步向社會轉移。但是,受制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惠及群體有限,保障層次較低,迎對老齡化到來的養老服務體系尚不完善。
從社會養老保障情況看,老齡化的結果是醫療、養老等贍養老人方面的費用增加,擴大了對社會保障的整體需求。據2005年有關部門統計顯示:全國養老保險基金在未來25年間將出現收不抵支的狀況,總缺口高達1.8萬億元,平均每年717億元。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面對龐大老齡人口的出現,還不能實現對全體老年人的全面保障。我國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覆蓋范圍僅限城市中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而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基本上全部游離于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之外。這部分人的養老問題如何解決,仍然是我國居民養老面臨的主要問題。建立完善的城鄉統籌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改善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成為考量我們社會文明程度與發展情況的試金石。
從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看,社會養老機構容量有限,供養水平、服務層次以及服務種類都不能滿足日漸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需求。據統計,2000年,我國老年人口過億,而國家舉辦的福利機構1 364家,集體興辦的敬老院39 377個,合計供養人數為75.8萬人。可見養老機構的發展遠遠滯后于老年人口的發展規模。已經出現的各種養老機構,供養水平單一,對于老年人多種個性化的需求難以滿足。
2.3 敬老、愛老、贍養老人意識弱化 家庭的核心化是導致養老功能弱化的客觀因素,而敬老愛老、贍養老人意識淡薄是促使家庭和整個社會養老功能弱化的主觀因素。每個社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會形成與之經濟、政治相聯系的道德準則,傳統敬老、愛老、養老的“孝道”文化在我國幾千年傳統歷史中曾是不變的道德規范。而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和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批判之后,“孝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因受到劇烈沖擊而弱化。批判的同時未將傳統孝文化的合理內涵進行有效的繼承,導致幾千年來形成的“孝道”文化損失殆盡,“孝道”的道德約束力越來越低,“善事父母”這一人性中基本的感恩敬本情懷與行為都變得不再尋常。
在改革開放,進入市場經濟社會以來,現代家庭關系和倫理觀念受市場經濟的沖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建立在血緣親情基礎上的孝文化,受經濟理性影響以及西方價值觀念沖擊再次面臨重重危機。家庭內部道德失范,無規則可循,不孝現象比比皆是。在兒女眾多的家庭中老人無人贍養,相關的起訴案件越來越多;有些子女不但不贍養父母,虐待、打罵父母的現象頻頻發生;在獨生子女家庭盤剝、肯老現象也日益突出;子女普遍疏于對老人精神上的關心,導致多數老年人對老年生活充滿了不安和恐懼。這些不僅傷害了含辛茹苦的老人,破壞了家庭的溫馨和睦,而且阻礙了社會的文明進程,還會威脅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隨著“孝道”的弱化,老齡化現象給社會帶來的壓力會更加突出。社會老齡化本身加深了對傳統孝道倫理的挑戰;而孝道倫理的弱化又反過來加劇了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危機。針對社會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意識淡薄等現象,傳承和弘揚“孝道”是解決老齡化社會養老危機的關鍵。
人口結構老齡化的快速轉型,帶來的家庭結構、社會關系、道德觀念、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如何應對這些新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并且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協同解決。為了解決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危機,養老模式正在向多元化方式轉變。社會化養老雖然是一種新的養老選擇,但不能就此忽視家庭的贍養義務,以及子女對老人身心的關愛,老年人的情感慰藉還主要來自家庭子女。但是,無論什么樣的養老模式,尊老、敬老、贍養老人,是每個社會個體以及社會整體應有的意識和無可推卸的責任。對老年人的供養觀念、供養水平、供養層次反映一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程度。針對目前整個社會的養老水平層次低,尊老、敬老、愛老意識淡薄的現狀,弘揚傳統“孝”文化中的合理內容,提升敬老、愛老、贍養老人道德約束,對于建立尊老敬老社會意識,提升社會養老水平,解決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危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孝道”是指一切有關“孝”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文化制度、規范準則等客觀存在。它是倫理道德的基礎,是中國傳統社會最重要的道德意識和價值理想。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孝”解釋是“孝,善事父母者。”尊祖敬親,對長輩的贍養與服從。“孝”是傳統社會中父母子女之間的倫理規范,“孝”是多層次的,最低層次是“能養”;最高層次是“恭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的實質是一種愛與敬、感恩與回報的情感規范,它不僅是道德之本,也是一切倫理教化之本。因此,“孝”具有多重社會規范功能。首先,“孝”是家庭成員間的倫理規范。家庭秩序正是形成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這些“孝道”倫理,對于和睦家庭關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家庭倫理也逐步泛化為社會倫理與政治倫理,“孝”由家庭擴展到國家和社會。由于“移孝為忠”,“孝道”擴展到社會生活領域,形成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秩序。在現代社會,我們既要傳承傳統“孝道”中的精華,也要摒棄其糟粕,根據時代的發展需要,賦予其新的內容。“尊”、“親”、“敬”、“養”就是“孝”文化中的傳統美德〔4〕。
傳承和弘揚傳統“孝道”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也是解決老齡化社會養老危機的客觀要求。“孝道”的實質就是感恩敬本,因此,秉承孝道的人自然會內化對父母、親人的愛與責任,并擴展為普遍的尊老、愛老、贍養老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因此,弘揚“孝道”解決的不僅僅是家庭內部的養老問題,還將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促進老年人供養水平的提高〔5〕。
“孝”是人性中最基本的文明品行,善待老人不只是家庭內部事情,也是一個社會文明的表現。缺少“孝道”文化的社會,經濟多發達都不是一個文明的社會;不講“孝道”倫理,缺少對父母敬愛的人,無論多成功都是一個不完善的人。我們必須倡導具有時代特征的孝道倫理,使“善事父母”成為全社會每個成員自覺遵守道德規范,以便在快速到來的老齡化社會中,妥善解決養老問題。
1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第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2-90.
2 金麗馥,石宏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15-40.
3 計志宏.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內涵特征及社會功能〔J〕.前沿,2010;10:15-7.
4 熊丙輝.中國傳統孝文化在現代家庭道德建設中的價值〔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2;1:32-6.
5 彭希哲,胡 湛.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1;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