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宇旋
(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510405)
《內經》有關針灸禁忌的論述頗多,其中《靈樞》有16篇,《素問》有12篇。《靈樞經》開卷即說:“余子萬民……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榮其逆順出入之會”。著書者希望針灸在治療疾病中發揮較大的作用,又恐針灸使用不當,造成危害,故而《靈樞·玉版》向后人提出警示:“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后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現將《內經》有關針刺禁忌的論述做一粗淺討論。
1.部位禁忌。《內經》特別強調不得刺傷臟腑,傷之則成死癥。故《素問·刺禁論》有載:“臟有要害,不可不察。”《靈樞·本神》則明確提出了內臟是人體的要害部位,針刺時必須認真對待。《內經》有云:“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內經》已經注意到誤刺中樞神經的嚴重后果,如《素問·刺禁論》有:“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脊間中髓為傴”。《內經》認為針刺時必須注意避開血管,尤其是大血管,否則可能導致出血死亡、啞等事故。這類針灸禁忌《內經》也有較多記載,如《素問·刺禁論》曰:“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郄中大脈,令人仆脫色”。
2.穴位禁忌。禁針穴首見于《內經》,但《內經》沒有明確提出禁針或禁灸,而是以事故記錄的方法警示后人,如《素問·刺禁論》有言:“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內經》大多數是警示在某一個區域針刺時應當慎針或禁針,所以在《內經》中有“禁針穴”之實而無“禁針穴”之名,禁針穴位多位于重要內臟和大血管之處,若針刺不當,可能導致死亡、大出血等不良后果。
3.針刺深淺禁忌。《內經》重視針刺深淺與療效及安全性的關系,《素問·刺要論》云:“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后生大病”。
對于邪氣所在的經絡不同,病位不同,針刺的深度也有所不同,如陽經宜淺刺,陰經宜深刺。《靈樞·經水》記載:“足陽明刺深六分……足太陽深五分……手之陰陽……皆無過二分……刺而過此者,則脫氣。”《素問·刺要論》亦強調:“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脈……刺脈無傷筋……刺筋無傷骨……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亻亦然不去矣。”
4.生理層面的針灸禁忌。異常生理禁忌是指人處于異常的生理狀態下,如大醉、大饑等,按《內經》的說法,是因為此時人體“脈亂氣散”,正如《素問·刺禁論》所言:“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內經》已經注意到針灸治療的性別差異,男子和女子由于在生理構造和生理特點上存在差異,某些可以用于男患者的針灸治療卻不能用于女患者身上,尤其是對于經期婦女和孕期婦女。且小兒不可針灸囟門。
5.辨證辨病論治層面的針灸禁忌。《內經》在討論針灸禁忌時,特別強調辨證的準確性,并把辨證辨病誤差作為導致針灸不良后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靈樞·九針十二原》對誤用針刺所造成的危害用“針害畢矣”做總結:“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損不足而益有余,是謂甚病,病益甚……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一言以蔽之,足以說明《內經》把辨證的準確性當作預防針灸意外的關鍵。
針刺禁忌,重在預防。《靈樞·逆順》有云:“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意在說明針灸醫生首先必須明白針灸的適應證,即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針灸治療,什么情況下不能實施針灸治療。還需明確哪些疾病雖然屬于針刺的治療病種,但是由于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嚴重到已經不能通過針刺來救治,如《靈樞·熱病》云:“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針刺或藥物對疾病的干預治療畢竟是有限度的,某些疾病到了某個階段,死亡不可避免,對于必死之證和某些危急病癥,《內經》認為非針灸所能力為,如《靈樞·熱病》曰:“熱病三日……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
對虛證類疾患,《內經》亦記載了不可針刺情形:“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6.時間醫學層面的針灸禁忌。時間醫學層面的針灸禁忌是《內經》的一種極具特色的針灸禁忌,《內經》稱為“天忌”。《靈樞·官能》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素問·離合真邪論》指出:如果“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則會“絕人長命”。《內經》時間醫學層面針灸禁忌的內容十分豐富,有四時禁忌、月相禁忌、用天干地支表述的針灸忌日、據晝夜時辰變化針刺禁忌等,在后世發展過程中不斷被注入陰陽術數方面的內容,而且常被隨意無限制推衍,使得時間禁忌的內容越來越多,有些時間禁忌甚至變得不可理喻,受到后代醫家的質疑。
7.醫生素養層面。《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內經》強調醫生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必須對病人負責。《素問·征四失論》記載了一些由于醫德造成的過失:“謬言為道,更名自功”,“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
《內經》還強調針灸醫生的個體醫術水平,《素問·疏五過論》列舉了醫生的五種過失,每種過失都會導致不良后果,都是由于“受術不通,人事不明”所引起的,警戒醫生要在醫術上精益求精。
《內經》的針灸禁忌非常豐富,基本涵蓋了針灸禁忌的各個范疇。《內經》有關針灸禁忌的論述,已經基本完成了針灸禁忌理論體系的構建。但限于古時針具較為粗糙及對人體解剖部位認識的不足,一些觀點不免存在一些局限性,然其指導意義不容忽視。我們相信,隨著現代針灸學的發展,針刺禁忌理論與實踐也將隨之完善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