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鐵生
(北京市懷柔區楊宋衛生院,101400)
膝骨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骨關節炎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絕經后婦女更多見。年齡越高,發病率越高,60歲以上的人口中,50%的人群在X線上有骨關節炎表現,其中35%~50%有臨床表現,該病的致殘率可高達3%。2011年1月~2012年10月,我運用自擬方雙藤壯骨湯治療膝骨關節炎36例,同期與中成藥藤黃健骨片對照,進行了療效對比觀察,現報道如下。
72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門診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對照組各36例。治療組中男15例,女21例;年齡最小41歲,最大75歲,平均52.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2年,平均病程2.2年。對照組中男17例,女19例;年齡最小43歲,最大76歲,平均53.3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0年,平均病程2.1年。兩組病例性別、年齡、病程等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及納入標準: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1986年制定的膝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①近1個月內大多數時間膝關節疼痛。②關節活動時有摩擦感(音)。③膝關節晨僵≤30min。④年齡≥38歲。⑤有骨性膨大。根據臨床表現,符合①+②+③+④條或①+②+⑤條或①+④+⑤即可診斷為膝骨關節炎;凡符合其中一套標準即可納入。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②不屬于藥物作用范圍內病例。③并發病影響到關節者,如牛皮癬、梅毒性神經病、褐黃病、代謝性骨病、急性創傷等。④哺乳妊娠或正準備妊娠的婦女。⑤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⑥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⑦病情嚴重,關節間隙明顯狹窄,有手術適應證者。
治療組:給予雙藤壯骨湯治療。藥物組成:青風藤15g,海風藤15g,川續斷30g,白芍30g,生甘草6g,熟地黃15g,懷牛膝20g,骨碎補20g,當歸15g,生黃芪30g,桑寄生30g,生杜仲30g。疼痛明顯加細辛3g,蜈蚣1條;肥胖者加僵蠶10g,牛蒡子10g,生薏苡仁30g;腎陽虛者加巴戟天10g,淫羊藿10g;血瘀者加土鱉蟲6g,烏蛇6g;濕熱者加忍冬藤45g,絡石藤30g,黃柏10g;腎陰虛者加女貞子30g,旱蓮草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每次200ml。
對照組:給予藤黃健骨片,每次6片,每日2次,飯后口服。
兩組患者均不允許使用激素治療,均以4周為1個療程,然后進行療效觀察。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擬定。臨床控制: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顯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能正常活動和工作;有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除,關節活動輕度受限,參加活動或工作的能力有所改善;無效:疼痛等癥狀與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
治療結果:治療組臨床控制11例,顯效14例,有效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6.11%。對照組臨床控制5例,顯效8例,有效11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6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膝骨關節炎是目前中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進展性關節疾病,病變主要影響關節軟骨、滑膜和軟骨下骨等組織。西醫學認為,滑膜炎癥在骨關節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炎性滑膜大量分泌炎性介質,能促進軟骨細胞產生大量的基質金屬蛋白酶,進而引起細胞基質形成和降解失衡,臨床表現為軟骨退化變性、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滑膜增厚,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中醫認為,膝骨關節炎屬于“痹證”、“骨痹”等范疇。《素問·長刺節論》有“病在骨,骨重不可舉,寒氣至,骨髓酸痛,名曰骨痹”之論,其病機在于腎精虧虛為本,還與經久勞損,風寒濕邪入侵,痰瘀阻絡而致經絡不通,氣血痹阻有關。古代文獻記載本病大致可分為3種情況:①肝腎虧虛。《內經》云:“腎主骨,肝主筋。”《中藏經》指出:“骨痹者,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腎氣內消……則精氣日衰……邪氣妄入。”腎虛不能主骨,肝虛無以養筋,致筋骨失養而發病。②風寒濕痹。《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因中年人肝腎兩虛,氣血不足,復受風寒濕外邪乘虛而入致病。③氣滯血瘀痰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傷痛,形傷腫。”風寒與痰飲留注關節,氣血凝滯,絡脈受阻,不通則痛。臨床治療以益肝腎,祛風寒,補氣養血,化瘀祛痰為法。
雙藤壯骨湯方中青風藤、海風藤祛風通絡;川續斷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止疼痛;白芍、熟地黃養血通絡;懷牛膝、骨碎補補肝腎、強筋骨、通絡;當歸、生黃芪益氣養血通絡;桑寄生、生杜仲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生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收補腎壯骨、益氣養血、祛風止痛之效。據證加減,使脈絡通、氣血暢、肝腎足、寒濕祛,病癥自愈。
本實驗結果表明:雙藤壯骨湯加減用于治療膝骨關節病在目前治療劑量和時間范圍內安全有效,可以改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療效優于對照組口服中成藥。
[1]邱貴興.骨關節炎流行病學和病因進展[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04,19(12):22.
[2]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8.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