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光 張 敏 通訊作者:陳新華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130021)
紀青山教授長期從事中醫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經驗豐富。紀老針刺施治除重視治神、守神、導氣、得氣外,還強調以候氣、守氣來提高針刺療效,認為治療一些沉疴痼疾,非疾刺重提插不能取效也,治病應重視患者得氣后要留針守氣,以保持患者的針刺感和刺激量,才能取得滿意療效。紀老臨證50余年,平時注重基礎理論的研究,常以“通”字為法,臨床療效確切。我們跟師左右,在耳熏目染下細心領悟老師針刺手法,受益匪淺,現將老師臨證經驗總結如下,以嗣讀者。
特 發 性 突 聾 (idiopathic sudden hearing loss,ISHL),又稱為突發性耳聾(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HL),文中簡稱突聾,是指原因尚不明確、突然發生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患者表現為聽力常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急劇下降至最低點,相連的2個頻率聽力下降20dB以上。單耳發病較多見[1,2]。
該病中醫認為屬于“暴聾”范疇。最早見于《素問·厥論篇》:“少陽之厥,則暴聾”。《景岳全書》將此病稱為“閉”,其中“火閉”、“氣閉”、“窮閉”及“邪閉”多為“暴聾”的范疇。《丹溪心法·卷四》將“厥”稱為“厥聾”。在陰平陽秘的狀態下,氣血運行如常,如陰陽失調,就會導致氣血運行失常,出現多種臨床癥狀。現代中醫多認同由于肝氣郁結,且氣逆于上,出現陰陽失常相生相制,可致暴聾,且認為是本病共同的病因病機,而不再以“氣聾”、“厥聾”劃分。《諸病源候論》稱其“宗脈之所聚,其氣通于耳”,一旦正虛風邪乘虛而入,“其經脈虛,風邪乘之”,可能有損聽力,“使經脈痞塞不通,故為耳聾”。《古今醫統大全·卷六十二·耳證門》提出:“治耳聾當以通氣開郁為主。”
患者,男,52歲,2011年8月診。自述1年前夜寐,睡至夜半子時許忽發右耳隱痛,耳內悶脹作痛,晨起現右耳失聰。于多家醫院中西醫診治,CT、內診等查無器質性病變,診為“突發性耳聾”,治療效果欠佳。現右耳聽力明顯下降;8月6日前來紀老診室就診。患者自述近日情志不舒,伴神疲倦怠、面色失華,目赤,眠差心煩,口苦,咽干,便秘,夜寐欠佳,脈弦數,舌紅,苔黃膩。
吾師診為“暴聾”,證屬中氣不足,肝郁化火。取左側四瀆穴、液門、行間、百會行恢刺法,左側天牖穴以疾刺重提插法,直刺進針0.5~1寸,以加大刺激強度,使穴感達到左側面部,并有鼓膜外凸感為佳。留針20min,期間行針2次,刺后患者自覺右耳悶脹感明顯減輕。后經12次治療痊愈。
按:紀師分析,患者年逾五旬,臟腑功能低下,氣血漸衰,加之日久不愈,其情志不遂,氣機郁而化火,傷及陰液,氣血不足,陰陽失和,虛實夾雜是其主要病機。虛火上擾耳竅,肝木上炎而目赤、口苦,咽干;火性上炎傷及心脾陰液,神失所藏,故現神疲倦怠、面色失華,則眠差、心煩。陰陽之氣失衡,“孤府”失通暢,少陽火衰故見失聰之癥。血虛腸失濡潤則大便干,小便黃,均為中氣不足、肝郁化火之征。
審證求因:百會貫達全身。位于頭顛,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陽中寓陰,可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百骸,通于督脈,可通陽達邪;在調節陰陽平衡氣血失衡方面可起重要的作用。天牖、四瀆穴為三焦經之穴,耳與三焦通,三焦之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能疏耳部郁滯之經氣,通利三焦氣機而通耳閉;液門為三焦之滎,亦可泄熱開竅。行間為肝之滎,引肝熱下行。此五穴合用,遠近上下配合取之,可扶中氣之虛、清肝膽之熱,疏耳部之竅,故可復聰。
紀師云:重用恢刺和巨刺所體現的是針灸調氣的作用,上取下,左取右;以促氣運,調以候氣、守而氣來。在臨床上達到“以通為主”、“以調為輔”的治療目的。
《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紀老近50余年的臨證經驗,抓住一個“通”字。總結出:臨證變化萬千,病因不外內傷七情、外感六淫、飲食勞倦之不同。然其病機歸根結底只有一個,那就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或阻閉不通,造成氣血逆亂,營衛無序,血氣壅滯,乃諸多病癥的產生之源。針灸的術法繁多,手段千秋,但促其經絡得“通”是相同的,針灸療法的最終目的就是恢復經絡“通”的功能,以“通”取效,達到治病的目的。
現人多“重穴輕刺法”,吾師臨床重視刺法,取穴少,見效快,針感持久,故能取得快速而滿意的療效。
[1]黃選兆,汪吉寶.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1.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突發性耳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05年,濟南).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