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雁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人民醫院,271100)
針藥并用治療黃褐斑140例
劉美雁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人民醫院,271100)
黃褐斑 針藥并用 辨證分型 臨床觀察
黃褐斑是指顏面出現黃褐色或棕黑色的與皮膚相平的斑片,多發生于孕婦或月經不調的婦女。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門診應用自治中藥結合針刺治療黃褐斑140例,療效頗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140例均為女性,年齡20~40歲,其中30歲以下82例(占58.6%);病程1個月~10年;肝郁型66例,腎虛型30例,脾虛型44例。
1.辨證分型:本病與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之關系較為密切。雖然在臨床上均出現黃褐色斑片,但各自的兼證卻有別。
(1)肝郁型:口苦,咽干,頭暈,頭痛,易怒,易驚,肋脹,納差,善太息,食后腹脹,失眠,多夢,善忘,月經不調、前后不定期、經血塊多,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肝郁型治以清肝解郁、理氣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2)腎虛型:腰痛,腰酸,乏力,喜寐,多夢,易驚,口干,頭暈,頭痛,肢冷,白帶多,月經愆期、經色淡等,舌質紅,少苔,脈細。證屬腎陰虧損,精血不足,血不養膚,氣血瘀滯。腎虛型治以滋水涵木、養血潤膚,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
(3)脾虛型:本型常表現為脾虛濕盛癥候,面腫,肢冷,浮腫,沉重,氣短心悸,納差,白帶多而質稀,月經愆期、色淡,腹脹,喜寐,舌質淡潤,脈緩弱。證屬脾虛濕滯,血瘀不行。脾虛型治以健脾益胃、利濕消斑,方用參苓白術散合三仁湯加減。
2.針刺方法:局部皮損以圍刺為主,配穴曲池、足三里、三陰交。肝郁加肝俞、太沖、支溝、合谷;腎虛加腎俞、太溪、照海、足三里、三陰交;脾虛加膈俞、關元俞、足三里。
療程:本病一般需治療3~6個月,個別需治療1年。但病人往往不能堅持長期治療,本組療程定為3個月。
療效標準:黃褐斑全部消除者為痊愈;黃褐斑消退70%以上為顯效;黃褐斑消退40%為有效;黃褐斑消退40%以下或無變化者為無效。
治療結果:肝郁組66例,痊愈12例,顯效30例,有效16例,無效8例。腎虛組30例,痊愈4例,顯效10例,有效10例,無效6例。脾虛組44例,痊愈12例,顯效6例,有效14例,無效12例。
患者,女,41歲,2009年2月28日初診?;颊邚?007年春季患病,右顴部有條形黃褐色斑,逐漸擴大到雙顴部、顳部,素有神經衰弱史,平時易怒、眠差、多夢、胸肋滿悶、善太息,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證屬肝郁氣滯,治以清肝活血。中藥、針灸治療1個月,斑色由深變淺,范圍變小,直至完全消退,為鞏固療效又治療半個月,以資鞏固。
西醫認為,黃褐斑的形成是由于組織細胞間的微循環淤阻,細胞溶解死亡,黑色素增多形成色斑沉著所致。中醫歷代醫家對黃褐斑的成因有不同的見解,有的認為該病是由于肝氣郁結,臟血損耗,肝郁化熱,肝火上沖,血熱不能華面而致;有的認為是由于腎虛,腎水不充而腰腿酸痛,心腎不交而易驚多夢,精血虧虛則無以華面;也有的認為是由于脾經受病而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濕停滯影響了氣血的生成和運化,故證見納少、乏力、頭面四肢浮腫、腹脹等脾虛濕重的表現,脾病濕熱蘊結上蒸于面所致。140例病人中既往病史為胃腸道疾患48例,神經衰弱失眠16例,肝炎16例,肺結核8例,甲狀腺瘤8例,134例患者月經不調(痛經、月經血塊多、月經愆期)。可見黃褐斑病人中,常兼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疾患或慢性感染性疾患。
因為本病為整體機能失調而反映于面部,所以治療時除了局部取穴外,配合中藥辨證治療調整機體的功能,臨床效果較佳。平時應注意避免太陽光直接暴曬,不宜濫用藥物涂面,舒暢情緒,減少憂思惱怒,對治療和預防本病均有幫助。
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