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山
(山東省諸城中醫醫院,262200)
顱腦外傷綜合征在顱腦損傷后十分常見,約20%的病人受傷后會留下某些神經方面或精神方面的障礙。該病包括腦皮質機能障礙、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等。我院神經外科2009~2012年運用中醫藥綜合療法治療顱腦外傷綜合征,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顱腦外傷病人350例,年齡20~60歲,平均46.8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3年。臨床上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痛(固定性頭痛)、頭暈、思維遲鈍、失眠、健忘,或伴有偏癱、失語、下肢麻木、情感障礙、癡呆等。舌質紫黯,脈象以弦滑為主。
1.辨證論治口服中藥治療:①氣滯血瘀型:頭部刺痛,痛有定處,頭皮麻木或有蟻行感,頭昏頭脹,時輕時重,重者昏迷目閉,不省人事;舌暗紅有瘀斑,脈弦澀。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方選補陽還五湯加減:人參、黃芪、當歸、桃仁、紅花、川芎、地龍、赤芍、龍齒、三七粉、酸棗仁、鉤藤等。②氣血兩虛型:頭暈乏力,心悸失眠,氣短懶言,勞累加重,唇舌色淡,苔薄,脈沉細弱。治以益氣養血榮腦。方選補中益氣湯和歸脾湯加減:黃芪、人參、太子參、當歸、白術、天麻、升麻、茯神、酸棗仁、遠志、龍眼肉、赤芍、大棗等。③心腎不交型:頭痛且暈,健忘,目光呆滯,反應遲鈍,久則骨骼痿弱,偏廢失用,舌紅無苔,脈細或細數。治以填精榮腦。方用大補元煎加減:紫河車、龍眼肉、桑椹、熟地黃、太子參、丹參、赤芍、白芍、郁金、石菖蒲、遠志、茯苓、蒲黃。④痰濁蒙竅型:頭重昏蒙,失語,癲癇,口膩納呆,嘔不欲食,舌淡,邊有齒痕,苔厚膩,脈滑。治以健脾升清、化痰熄風。方選蠲飲六神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曲、陳皮、茯神、旋覆花、石菖蒲、白術、天麻、茯苓、陳皮等。⑤肝郁氣滯型:眩暈耳鳴,情志郁悶或易怒,舌紅脈弦。治以疏肝理氣活血。方選柴胡疏肝散合通竅活血湯。
各型均可根據病情酌情用蟲類搜風逐邪、通達腦絡,如全蝎、蜈蚣、水蛭、鱉甲、地龍、僵蠶等。每日1劑分服,最短服藥20d,最長服藥60d。
2.其他治療方法:①針灸治療:針刺的作用主要有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常選百會、風池、啞門、十宣、涌泉、人中。言語不清、吞咽困難者加上廉泉、通里;聽覺障礙加聽宮、聽會;煩躁失眠加內關、神門、太沖;眼瞼下垂加陽白、合谷;口角歪斜加地倉;上肢癱瘓加曲池、外關、合谷;下肢癱瘓加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懸鐘、昆侖。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5~7d再繼續下一療程。②中草藥熏洗:選用黃芪、艾葉、川芎、紅花、千年健、牛膝、桂枝、秦艽、荊芥、川烏、草烏等熏洗癱肢、手足30min,每日2次。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除;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消除或減輕;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
結果:痊愈210例,顯效100例,有效20例,無效20例。痊愈率60.0%,總有效率94.3%。
顱腦外傷綜合征是指腦外傷病人在恢復期以后長期存在的一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或精神性癥狀,包括頭痛、精神緊張、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頭暈、失眠、疲勞、失語、癲癇、癡呆等癥狀。而神經系統檢查并無異常,神經放射學檢查亦無陽性體征。顱腦外傷綜合征屬中醫“頭部內傷”范疇,為腦部外傷后腦絡受損,氣滯血瘀,經絡不通,不通則痛。腦外傷后的病人都有血瘀的情況,產生癥狀的主要病機是瘀戀腦絡,未得清澈,傷后瘀阻,氣血難以上注以致腦失所養,髓海空虛。“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血瘀則氣滯,氣滯血瘀謂之不通,“不通則痛”,故病人皆有頭痛,且頭痛常系腦外傷綜合征的主癥,故治療必須活血,但活血必須辨明虛實寒熱。外傷后的血瘀證均為實證,故組方中活血藥的比例宜大。
中醫學理論認為,“離經之血便是瘀血”。西醫學證明,腦血液循環障礙是顱腦損傷病情發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學基礎之一,腦損傷后,受損腦組織缺血、缺氧,二氧化碳分壓升高,乳酸積蓄,局部血漿滲透壓升高,從而使紅細胞黏稠度增加,同時由于兒茶酚胺及自由基大量產生,又促使血小板凝集,進一步加重血黏度,加重腦循環障礙導致的頭痛[1]。活血化瘀藥可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血管滲出,減輕腫脹;還有抗炎、減輕炎癥反應的作用,調節代謝,加速病損愈合,促使增生病變的轉化和吸收[2];并可改善腦循環,糾正腦缺氧,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視病情不同,配合運用溫化寒痰、填精榮腦、養血益氣安神、清營消瘀等治法,必將取得更好的療效。
[1]謝裕華,劉艷霞.祛瘀通絡豁痰方治療腦外傷后綜合征31例[J].新中醫,2001,33(5):57-58.
[2]馬福東.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外傷綜合征50例[J].中國中醫急癥,2004,13(7):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