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西勝 趙玉紅
(1.山東省東平縣中醫院,271500 2.山東省東平縣接山鎮衛生院)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現在隨著生活方式改變,如長期伏案工作以及長時間接觸電視、電腦,本病有明顯增多趨勢,并且有年齡越來越小的特點。有報道個別病例十四五歲就患有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病變在C5以上者可見頸肩痛或頸枕痛及枕部感覺障礙,在C5以下者出現頸僵、活動受限,一側或雙側頸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無力、持物墜落等癥狀。
本組86例病人,男48例,女38例;年齡20~75歲;病程7d~5年,病程1個月內54例,1個月以上32例。
1.痛點注射及阻滯治療。病人反坐于特制的椅子上,雙手合并,額部枕于手背上,在手麻側的頸部查到壓痛明顯的小關節處或用手觸及條索狀物處作標記。常規消毒后在標記處垂直進針,直達骨面,回抽無液體即可進行注射。但在注射過程中要注意針頭的穩定且反復回抽。每個痛點注射止痛液4ml(含利多卡因2ml,復方倍他米松0.5ml,維生素B12250μg加生理鹽水至4ml),每次最多不超過3個點。同時不能雙側阻滯,2d內注射點禁用水洗,7d治療1次,4~5次為1個療程。
對于神經根壓迫癥狀較重者,頸部硬膜外阻滯治療效果較好,但操作要求較高,有一定的風險。一般經C6~7或C7~T1間隙做硬膜穿刺,成功后注射上述止痛液10ml,注藥后患者平臥觀察30min以上,無異常反應方可離開醫院。
2.牽引:采用枕頦吊帶坐位間歇性牽引,2周為1個療程,每日1~2次,每次3~10min,牽引重量2~8kg,并可按患者體質和自我感受有所增減,但一般不超過10kg。具體方案是第一天由2kg開始,持續3min,以后逐漸增加重量,并延長牽引時間,療程中期重量增加至8kg,持續10min,后幾日牽引再由重減輕,持續時間亦相應縮短。如果有效,間隔1周后可繼續下一個療程。牽引后圍戴脖領固定3h以上,有助于鞏固和提高療效。
3.中藥熏蒸治療:多采用活血化瘀藥物加水后產生蒸氣(40℃~50℃)熏蒸患部,也可將藥物碾成粉末,利用自動控溫加熱產生蒸氣,以提高藥效和保障安全。每次30~60min,每天1次,注意防止燙傷。
4.靜脈用藥治療:可用甘露醇125ml加地塞米松2.5mg解除壓迫神經根的水腫,同時還可滴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等活血化瘀藥。
療效評定標準:以癥狀完全消失及可恢復工作者為優;癥狀基本消失能參加一般工作者為良;癥狀無改善者為差。
結果:本組患者治療1~2個療程后,結果58例優,28例良,無1例為差。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較常見的一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向后外側突出和從椎體邊緣、小關節突關節、鉤突關節后側陷凹以及椎間孔長出骨贅,關節突關節上下錯位,使椎間孔縱向狹窄,韌帶松弛,椎體滑脫,使椎間孔橫向變窄,神經根袖處粘連和瘢痕攣縮等原因,引起神經根刺激或壓迫,產生一系列癥狀。橫突和椎旁小關節注射的復方倍他米松直接作用于神經根對消除炎癥及水腫有重要作用;維生素B12能營養神經;利多卡因可使韌帶松弛,便于牽引而獲得更佳的效果,減輕對神經的刺激或壓迫;同樣靜滴甘露醇、地塞米松、復方丹參注射液也減輕了神經根的水腫。中藥熏蒸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本治療方案多法同治,其效果較以往單一的方法治療為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