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剛
(山東省濰坊市安丘中醫院,262100)
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我院對2008年3月~2013年3月收住的16例腹部手術后出現不全腸梗阻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齡40~70歲;均有腹部手術史,3例胃大部切除術后,6例闌尾切除術后,3例結腸腫瘤術后,4例消化性潰瘍穿孔術后;6例術后2~3周診為腸梗阻,5例術后3~4周診為腸梗阻,4例術后4~5周診為腸梗阻,1例術后5~6周診為腸梗阻;4例出現體溫升高,但體溫(腋測)≤38.5℃;均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肛門排氣、排便減少,行X線平片檢查均有氣液平面,均為不完全性腸梗阻。
所有病例均禁食,胃腸減壓,給予抗感染、糾正電解質紊亂、營養支持等治療。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癥狀不緩解或有惡化趨勢時,及時剖腹探查,梗阻癥狀完全消失為出院指標。中醫治療則據“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原則,治宜通里攻下、行氣活血。方選復方大承氣湯加減,藥物組成:大黃(后下)10g,芒硝13g(沖),厚樸30g,枳實15g,桃仁9g,赤芍20g,炒萊菔子20g,柴胡15g,黃芩9g,半夏9g。過濾取汁加入芒硝備用,將藥液分成2~4等份,每份約600~800ml,灌腸,癥狀輕者每日2~3次,重者每日3~4次。在此基礎上采用足三里每天拔罐2次,每天艾灸氣海、中脘1次。治療期間鼓勵患者下床活動,促腸運動功能恢復。
經西醫常規治療加中藥灌腸、拔罐及艾灸,14例病例在2d后腹痛減輕,2例病例3d后腹痛減輕;所有發熱病例3d后發熱消失;所有病例4~5d后腹痛消失、大便通暢;1例病人因兒子結婚,病情好轉出院外,所有病例7d后復查X線腹部平片示氣液平面消失,無1例中轉開腹,不完全性腸梗阻治愈。
腸梗阻多由腹腔內粘連、腸扭轉、腸道腫瘤、腹腔內及腸道炎癥引起[1]。腸梗阻時,大量液體及氣體聚集,導致腸管擴張和壓力升高;腸腔內細菌及毒素大量增加,損傷腸黏膜而發生毒素吸收和菌群易位,并可造成肺泡上皮細胞和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繼而出現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紊亂,最終導致腸管因血運障礙而壞死、穿孔。由此可見,減少梗阻以上腸管內液體積聚是治療腸梗阻的關鍵。術后腸梗阻是Cannon和Murphy早在1906年提出的概念,現在泛指為手術后暫時性胃腸運動功能障礙[2]。臨床表現為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排氣排便時間延遲和不能耐受經口飲食。多數學者認為,腹部大手術后,上述癥狀持續超過5d可定義為術后早期腸梗阻[3]。術后早期腸梗阻的病理生理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可能與手術操作對腸管的擾動、多種因素造成的炎癥滲出、交感神經激活、腸道肌層的炎癥反應以及圍手術期內源性和外源性阿片類物質增多等因素有關[4]。
腸梗阻屬中醫“腸結”、“關格”等范疇,主癥為痛、吐、脹、閉,屬急重癥。中醫認為其形成原因有氣滯、血瘀、熱結、濕阻、食積、蟲積等,從而導致氣機升降失常,其基本病機為氣機閉阻不通[5]。復方大承氣湯攻下之力頗峻,方中大黃性味苦寒,具有瀉熱通便、蕩滌胃腸之功;芒硝瀉熱軟堅潤燥,助大黃破除積滯;厚樸、枳實行氣散結,助大黃加速積滯排出;柴胡、黃芩疏利肝膽,炒萊菔子行氣導滯;桃仁、赤芍活血化瘀。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復方大承氣湯具有改善腸道循環、增強免疫力、改善胃腸功能的作用[6],故可有效地解除腸梗阻。
采用大承氣湯的同時,借助艾火的溫熱刺激氣海、中脘等穴位,通過經絡傳導起到疏通經絡、調理胃腸氣機作用。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該穴位拔罐具有和腸消滯、補中益氣之功效,促進腸功能恢復。
總之,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復方大承氣湯灌腸,有效地控制了病情,減少了患者痛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潘國宗,曹世植 .現代胃腸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222-1231.
[2]Person B,Wexner SD.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ileus[J].Curr Probl Surg,2006,43(1):60-65.
[3]Delaney CP.Clinical perspective on postoperative ileus and the effect of opiates[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04,16(Suppl 2):61-66.
[4]Senagore AJ.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stoperative ileus[J].Clin Exp Gastroenterol,2010,3:87-89.
[5]李乾構,周文學,單兆偉.實用中醫消化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824.
[6]周麗君.大承氣湯加味治療麻痹性腸梗阻30例[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6,23(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