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蘭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蘇木衛生院,021500)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臨床上比較常見,多發生于從事持久站立工作、高強度體力勞動者或久坐少運動的人。以左下肢多見,但雙側下肢可先后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淺靜脈擴張、伸長、迂曲。如病程繼續進展,當交通靜脈瓣膜破壞后,可發現踝部輕度腫脹和足靴區皮膚營養性變化,包括皮膚萎縮、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皮膚和皮下組織硬結、濕疹和潰瘍形成。
本組20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齡25~65歲;病程1~25年;其中雙下肢發病12例,合并下肢潰瘍者8例。
放血療法:①放血前幾日起病人口服分離病血及正常血的湯藥,根據病情選用三籽湯、梔子湯、苦參湯等。②術前準備:安靜、溫暖的環境,選好放血部位,放血部位應是靜脈曲張最明顯處。放血部位的上方四指處用止血帶或細繩結扎,使血管充分暴露,常規消毒放血部位及放血器械等。③放血量:觀察血色,審辨病血及正常血,病血放盡而正常血出現時,即可停止放血。
原則上多次少量放血,5~7日放一次血,雙下肢輪流放血,放血1~2次,年老體質虛弱者應少量放血為宜。放血后患者感到下肢疼痛明顯減輕,活動輕松,消腫等。合并潰瘍也用放血療法及外用生肌散等,放血療法有促進血液循環、祛腐生新,使瘡色化濁轉鮮的功能。放完血后,常規處理刀口,囑病人避免長期站立、劇烈活動及受濕寒、患肢稍抬高等。
方藥:為了鞏固療效同時服用清熱、活血、燥黃水的藥物,如四味文冠木湯、壯倫五味湯、三味納如丸等。
治愈:曲張的靜脈、腫痛癥狀消失、有潰瘍者愈合,計8例(40%);顯效:曲張的靜脈部分消失、腫痛減輕,計12例(60%),總有效率100%。
牧區交通不便,缺醫少藥,醫療條件差。牧民常年在室外工作,生活條件艱苦,勞動強度大,經常受寒冷潮濕的刺激,保健意識、衛生知識缺乏,下肢靜脈曲張是牧區常見病。放血療法是蒙醫傳統療法之一,適應范圍廣泛,療效顯著,適合各種環境條件。如能驅逐脈病、下瀉病血、止痛、消腫、祛腐生新,根治膿腫及黃水,使瘡色化濁轉鮮。蒙醫放血療法應用得當無明顯副作用,且治療費用低,病人易接受,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