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之紅 劉之英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264300)
疼痛是所有疾病中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也是人體5大生命指征之一[1]。在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疼痛應與其他4個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受到同等的重視。疼痛對勞動力和生活質量影響巨大,在發達國家約37%的人患有慢性疼痛,65%的慢性疼痛患者表現為生活質量嚴重受損。疼痛會誘發一些不良的行為和情緒反應,若患者不能恰如其分地評價和應對疼痛,長期處于這種狀態會導致患者的認知扭曲和無助感,產生心理障礙[2]。2011年3月~2012年2月,我們對178例疼痛患者進行了心理分析,并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國際疼痛學會(IASP)將疼痛定義為“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主觀感受,伴有現存的和潛在的組織損傷[3]”。疼痛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而是受心理、生理、社會環境和文化素質等多種因素影響的獨特主觀感受[4]。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不僅會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應,還會給患者帶來心理的困擾,心理因素與疼痛的調節有密切關聯。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發現,同樣性質、同樣強度的創傷或手術其疼痛的程度、持續時間及其不良反應個體差異很大,主要原因是受不同心理狀態影響的結果。積極的情緒,如愉快、興奮、有信心可使疼痛減輕,反之則出現明顯的疼痛反應,這充分說明了心理因素可以影響患者對疼痛的反應。
1.加強患者的疼痛教育。對患者進行疼痛教育,不僅可減輕患者的疼痛,同時通過改變患者對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可改善疼痛對患者造成的心理問題,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5]。經常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及疼痛相關知識、藥物知識宣教,及時掌握患者的疼痛信息,客觀地評估其疼痛程度,以便提供切實可行、高品質的疼痛護理措施,確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適,提高疼痛患者的生活質量。
2.及時解除不同原因的痛刺激。護士在為病人進行各種檢查、治療、護理等操作時,應以和藹可親、鎮靜沉著的態度,穩重敏捷、精細準確的動作進行。這不僅能減輕對患者的痛刺激,而且能使患者倍感溫暖,更加貼近患者感情,增加對護士的信賴感,以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等異常心理狀態,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
3.減輕心理壓力。過度的焦慮、恐懼均可強化疼痛的程度。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談,傾聽患者的主訴,了解患者的性格和特點,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安慰與鼓勵,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對疼痛的耐受性,從而提高痛刺激的耐受能力和減輕疼痛在中樞的泛化。
4.分散注意力。彭慕云等經過腦功能成像研究發現,通過分散注意力可以降低由疼痛激發的丘腦、前扣帶回、內側丘系等腦區的活動,從而減少疼痛的感受強度[6]。護理人員要用幽默的語言多與患者交談,讓患者閱讀有興趣的報紙雜志、小說、看電視節目、下棋等,這樣可消除其寂寞感,分散其注意力,從而減輕對疼痛的異常感受,使疼痛得以緩解。
5.創造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良好的休養環境可使患者獲得安全感和舒適感,使患者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臨床護理中可將疼痛的患者安排在比較安靜的病室,把劇烈疼痛的患者安排在單人房間,取舒適的體位,保持病房整齊、清潔、安靜,空氣新鮮,光線柔和,室內可放置鮮花,并盡量減少嘈雜聲對患者的影響,為患者的康復提供優雅的環境。
研究表明,人的大腦能夠釋放內源性嗎啡類物質,抑制疼痛的傳導,緩解疼痛。而心理護理的原理就是激發體內產生內源性嗎啡類物質,使患者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疼痛,積極參與治療[7]。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和醫護人員的神圣職責。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對疼痛病理生理認識的提高,疼痛的治療與護理越來越被重視和關注。讓我們攜起手,用我們的愛心、熱心、責任心,為患者解除痛苦。
[1]韓濟生.中國疼痛醫學的發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17(11):641.
[2]趙燕平,馬緒臣.慢性疼痛與認知行為治療[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6,41(9):572-574.
[3]Cleve VL,Bossert EA,Savedra MC.Cancer pain in children:the selection of a model to guide research[J].J Speci Pediatr Nurs,2002,7(4):163-165.
[4]王俊.手術后應用自控止痛法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學雜志,1996,11(6):334-335.
[5]宋莉,肖紅,杜邦祥,等.疼痛教育對慢性非癌性疼痛住院患者鎮痛療效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2,18(2):120-122.
[6]彭慕云,譚常連.疼痛的腦功能成像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2,18(1):50-52.
[7]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