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勤 通訊作者:隋克毅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463000)
小兒外感發熱是急診兒科常見病癥之一,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治療不及時易致驚厥、抽搐等變證。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優勢。筆者采用中醫辨證施護,配合藥物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選擇2009年7月~2012年9月我院急診兒科外感發熱病人共計126例,全部經抽血化驗為病毒感染者,隨機分為兩組。西醫護理組57例,其中男24例,女33例;年齡3~6歲;病程3h~2d。中醫護理組69例,男31例,女38例;年齡3~6歲;病程2h~3d;辨證分型為風熱型42例,風寒型9例,暑濕型18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感冒的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排除標準:①合并肺部感染。②合并腦炎、腦膜炎。③其他內科疾病引起發熱。④不明原因發熱。⑤細菌感染。
兩組病例均常規給予抗病毒藥以及中成藥熱毒寧靜脈滴注。西醫護理組采用西醫護理方法,中醫護理組根據中醫辨證,采用中藥藥浴護理。
中醫辨證及處方:①風寒型:主要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處方:風寒煎劑:桂枝12g,羌活12g,柴胡10g,川芎10g,白芍12g,炙甘草6g。護理要點:應著重配合治療。用藥后,囑患者飲食熱湯、熱粥以助汗出,亦可加姜、蔥湯熱服助汗。汗出身涼時,為表邪已解,囑患者安靜休息,切不可再服發汗劑。此時不可用物理降溫,以免汗孔閉塞,邪無出路,閉邪留寇[1]。②風熱型:主要表現為發熱較重,惡寒輕,汗出,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處方: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5g,連翹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2g,薄荷6g,牛蒡子12g,甘草5g。護理要點:取微汗即可,令患者靜臥;伴有咽痛者,可服用清涼飲料如西瓜汁、蘋果汁等,或經常用溫生理鹽水漱口等。切忌發汗太過,以防傷津耗液,并發變癥。如果病人體溫過高,可以配合物理降溫。以防熱極生風,發生驚厥、抽搐[1]。③暑濕型:多見身熱不揚,汗出不徹,肢體酸重或酸楚,口中黏膩,大便不爽,脈象濡而微數。處方:新加香薷飲加減:扁豆花10g,厚樸10g,香薷10g,金銀花15g,連翹15g。護理要點:要注意持續微汗的原則,特別要注意患者避免汗出當風,要保持衣服、被褥的干凈清潔,降低室內的濕度等。此外,要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1]。
藥浴操作方法:將藥物用清水2 000ml浸泡0.5h后,武火煮沸,繼用文火煎煮10min,濾出藥液,上述方法連續煎煮3次,加入適量涼開水冷卻至38℃~39℃,倒入大小合適的浴盆中。讓患兒坐在浴盆中,全身藥浴,對未能浸泡的部位進行淋洗,5min后重點擦洗腰背部、大腿外側部位。洗浴過程中注意保溫,每次藥浴15~20min,以汗出為度。藥浴結束后以37℃~38℃溫水淋洗全身,毛巾拭干。每天1次,3d為1個療程[2]。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降溫起效時間、體溫反復次數、完全降溫時間以及癥狀改善情況。
療效判斷標準[3]:治愈:治療24~48h內體溫恢復正常,不再回升,臨床癥狀消失;顯效:治療24~48h內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70%。有效:治療24~72h內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30%;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結果:西醫護理組57例,治愈21例,顯效25例,有效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7.7%;中醫護理組69例,治愈30例,顯效28例,有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2%。
小兒外感發熱是急診兒科常見病癥之一,由于小兒形氣未充、臟腑嬌嫩的生理特點,病情發展迅速,且易發生變證,導致驚厥、抽搐。因此在接診本病時需要對患兒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并密切動態觀察病情,及時有效處理各種變證。
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優點,近年來很多種傳統中醫治療方法被納入現代護理,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療效。中藥熏洗即傳統療法之一,具有綠色療法之美譽,《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其有邪者,形以為汗”即指熏洗療法。
由于小兒獨特的生理特點,形氣未充,臟腑嬌嫩,皮膚角質層較薄,滲透作用強,易使藥物通過皮膚吸收,更有利于發揮藥浴的作用。加之小兒都喜歡嬉水,藥浴療法寓治療于嬉戲之中,使小兒樂于接受,避免了小兒服藥困難的弊端。此外,藥物經皮膚吸收,不通過肝腸循環,減少了藥物對胃腸的刺激和消化功能的影響。因此中藥藥浴療法在兒科治療領域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1]任繼霞.小兒發熱的中醫辨證施護[J].河南中醫,2006,26(10):87.
[2]王曉燕,武琪琳,張艷梅,等 .風寒煎劑熏洗治療小兒外感發熱(風寒型)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2,4(2):5-8.
[3]王凈凈,龍俊杰.中醫臨床辨證療效診斷標準[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