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梅
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療效的影響
趙英梅
目的 討論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療效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DKA的患者32例。按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即采用胰島素泵治療組和對照組即小劑量胰島素持續靜脈滴注組;對比兩組患者在血糖達標時間,pH恢復時間、發生低血糖人次及血、尿酮體恢復時間。結果治療組患者在靶血糖時間、血pH值恢復正常時間、尿酮體轉陰時間及血酮體恢復時間方面均較對照組顯著縮短(P<0.05);而且低血糖發生人次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療效顯著。
胰島素泵;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療效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人體內胰島素嚴重缺乏而引起的高血糖、高血酮、酸中毒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并發癥之一,最常發生于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亦有發生[2]。使用傳統的方法即:小劑量胰島素靜脈持續滴注治療,由于人工不容易掌握胰島素濃度及其輸液速度,容易導致患者不能有效降低血糖,或造成低血糖反應。我科采用胰島素泵對患者持續進行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DKA,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并依WHO1999年糖尿病及DKA診斷標準確診為DKA的患者32例。按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即采用胰島素泵治療組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39±6歲),1型糖尿病11例,2型糖尿病5例;對照組即小劑量胰島素持續靜脈滴注組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齡19~60歲,平均年齡(39±7)歲,1型糖尿病12例,2型糖尿病4例;兩組患者在體重指數、血尿酮體、血糖、血pH值、電解質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美敦力胰島素泵進行連續皮下輸注諾和銳(Aspart,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劑量按0.1 U/(kg ·h)計算,監測血糖頻率1次/h,監測尿酮體頻率1次/4 h,如患者尿酮體轉陰,可以采用方法:胰島素總量的50%以基礎方式輸給患者,另50%以餐前追加量的方式輸入。對照組采用短效胰島素諾和靈R(丹麥諾和諾德公司)按0.1 U/(kg·h)持續靜脈滴注。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患者血糖波動情況進而調整胰島素劑量,如尿酮體轉陰,可改為分次皮下注射。兩組患者均按常規給予補鉀、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積極治療合并癥。
1.3 統計學方法 本論文中所有數據的統計分析由軟件SPSS 13.0完成。計量數據以表示,并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組患者在血液pH值恢復正常的時間、尿酮體轉陰的時間和血酮體恢復時間指標方面均較對照組顯著縮短(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血糖水平均顯示良好,治療組患者在達到靶血糖的時間方面要優于對照組,且有顯著優勢(P<0.05),見表1。
2.3 另外,治療組患者在血糖水平的控制方面顯示更平穩,低血糖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情況對比(±s)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情況對比(±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血糖達標時間(h)尿酮轉陰時間(h)血酮體恢復時間(h)血PH值恢復時間(h)低血糖發生人次治療組5.8±2.5 23.6±2.7 32±15.8 7.0±1.0 0.3±0.3對照組6.7±2.4 41.3±5.8 54±15.9 10.2±1.5 1.6±1.2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遺傳因素、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免疫功能紊亂、自由基毒素及精神因素等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謝紊亂,體內酮體產生過多,導致血中HCO3-濃度減少,失代償時,則血液pH下降,引起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并發癥之一。
以往人們治療DKA方法是采用常規小劑量胰島素持續靜脈滴注,但該方法會造成患者血糖波動范圍大、酮體消退時間長且容易發生低血糖等[4]。上世紀80年代人們發明了胰島素泵,采用該泵治療DKA是近年來胰島素強化注射治療的一種新趨勢[5]。它模擬人體健康胰腺分泌胰島素的生理模式。俗稱“人工胰腺”。內裝有一個放短效胰島素的儲藥器,外有一個顯示屏及一些按鈕,用于設置泵的程序,靈敏的驅動馬達緩慢地推動胰島素從儲藥器經輸注導管進入皮下。胰島素泵能模擬生理胰島素基礎分泌,有波峰有波谷.使血糖平穩、正常,對糖尿病及其酮酸并發癥的控制更完美。
[1] Home PD,Capaldo B,Burrin JM,et al.A crossover compares noncontinu-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against multiple insulin in IDDM subjects,Improved control with CSII.Diabetes Care,1982,5:466.
[2] 胡仁明.內分泌代謝病臨床新技術.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487-496.
[3] 劉增云,李曉偉,周海燕.糖尿病酮癥酸中毒36例的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1:2716-2717.
[4] 陸再英 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8-779.
[4] Zisser HC,Bevier W,Dassau E,Jovanovic L.Siphon effects on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pump delivery performance.J Diabetes Sci Technol,2010,4:98-103.
537307廣西省平南縣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