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觀察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系你和我。你評,我評,大家評,眾說紛紜各千秋。觀點各有不同,視角各有側重,只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
新聞背景:受大霧影響,3月27日早晨7點半左右,京港澳高速距離長沙雨花收費站4公里左右處發生連環車禍。車禍造成至少14人受傷,近20輛車損毀。就在醫護人員和高速交警在現場救人時,不少當地村民哄搶從事故車輛上散落的柑橘、土豆。
輿論熱議:村民們的“哄搶”行為,看上去是貪小便宜,客觀卻造成了對私有財物的侵犯。大部分村民可能也不懂自己的行為是否屬于違法,更多的還是一種跟風行為,而這種跟風行為卻容易被縱容得越走越遠,對社會的危害性也會有加大的可能性。在批評教育無效的情況下,適當地給予處罰教育很有必要,只是這種處罰還需要從法律角度加以完善。
——中國青年報鄧閩軍
哄搶本身反映個人素質和道德水平。有學者曾指出,越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道德淪陷得越徹底。強調每個人都有一顆向善、向光明、向希望、向上流社會的道德之心,但若這顆心的生存空間逼仄,是非觀、價值觀、倫理觀必將扭曲。面對哄搶現場,個人“心中的道德律”便顯得尤為可貴,那是個體道德自覺和社會法律準則的結合體。一個在道德上自主的人,其行為雖受客觀環境的影響,但自由能力卻是擁有的,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法律準則就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了參考標準,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都是明確的,只應遵循。
——江南都市報廖林立
點評:哄搶行為,是一種特殊的違法行為,看似個人“小節”問題,犯不著大動干戈興師問罪,可眾多個體所形成的“集體行動”必將聚小惡為大患,給他人造成嚴重的二次損失。要我說,這種哄搶最終遭搶的是人的“良心”!
新聞背景:有這樣一批人,他們不用上班,通過“出租”個人職業資格證,就能輕輕松松坐收數萬元。一級建造師、注冊巖土工程師、注冊電氣工程師、爆破工程師……各種證明碼標價,從培訓輔導、中介介紹,“掛證”行業形成利益鏈,而這種“人證分離”的現象,引發了人們對于工程質量安全的擔憂。
新聞熱議:“行政部門有要求,市場有需求,考證掛證有奔頭”。長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路橋高級工程師告訴記者,按照建設部門規定,路橋施工企業要使資質升級或保級,應配備專業注冊人員,目前人才數量和實際需求有差距,企業只好“租證”,“掛證”已經成為行業潛規則。筆者認為,這只是表象,每年有那么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公司不會雇傭嗎?雇傭了他們,他們會很快拿到相關證書。但公司不會,因為成本高,因為他們不愿意用真人才。“掛證族”現象,一方面折射了一些公司不愿意雇傭真人才,只愿意雇傭真證件的畸形現象,鏟除這個現象,需要我們的勞動部門加強督察,督促公司用真人才,要把真人才的比例當作衡量公司資質的重要標準。一方面也折射了我們的一些工程技術人員作賤自己,不愛惜自己證件的現象,我們應該建立資質證書的年檢制度,對證書的使用情況進行統一檢查,發現資質證書被濫用的,要堅決取消資質證書。
——北京晨報殷建光
專業人員掛證吃空餉,是中國才有的怪胎。公司資質審核不是靠實力,而是花高價買證應對,這本身就是令人憂慮的怪胎。真正的從業人員忙于工作,無暇考資格證書,非專業從業人員下大力氣考證掙錢,這是多么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監管與實際脫節到如此程度,讓人無言以對。一線的老專業技術人員靠考證養老,更是令人心酸。專業技術經驗本身就是一筆寶貴財富,怎么就沒有相應的認可機制呢?一方面是市場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的短缺,因為人才數量和實際需求確實有差距,加強監管刻不容緩,也許10年后就不會再有如此浩大的掛證一族存在了。
——華龍網錢俊樺
點評:掛證族掛起的是資質證書擁有者的銅臭心,掛起的是公司管理者的詐騙心,掛起的是工程質量的危機心。整治掛證族刻不容緩。 (責編:張靈霞)
新聞背景:廣西南寧市橫縣陶圩鎮農民謝汝忠1999年借給鎮政府28萬元,鎮政府僅在2000年還了4萬元。謝汝忠一家討了13年賬,討回了鎮政府的一堆“公章印”。鎮長解釋稱,其他鄉鎮也有一大堆歷史欠債,這個事對陶圩鎮是大事,但對整個橫縣就是小事,甚至不算是事。
輿論熱議:一紙借據,讓謝汝忠從黑發人熬成白發人,他的兒子接過“父業”,官司也打了,也贏了,錢卻依舊要不回。債務人可不是什么普通人,而是堂堂一級地方政府。賬好歹是認的,公章一個接一個蓋,可就是“目前沒錢,無法歸還”,委實讓一般人自愧不如。這樣看來,討賬十余年討回7個“公章”,不僅僅是個別地方政府不講信用的問題,可能還是我國地方債務的一個縮影。據說,不少地方的政府債務大得驚人,能不能都如期償還是個問題,就算不會發生債務崩盤,但像陶圩鎮政府這樣,總不是個事。
——長江日報李建華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地方政府拖債的現象大多諱莫如深。這種民事法律關系上的不正常狀態,不僅影響了政府的信譽,更攪亂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本質上是對法治的破壞。此時,司法機關理當提供及時救濟,將扭曲的民事秩序恢復常態。遺憾的是,很多司法機關面臨此類案件,多以敏感為由予以回避,政府的特殊身份成為司法程序中一道無形的墻,將公正阻隔在執行的關卡外。本案中的法院人士就稱,“涉及黨政機關執行難的,我們已經一案一表上報南寧市,市政法委也在考慮開一個專門會議處理”。如此看來,此類糾紛的化解,還是要求助于更高的權力權威,而非常態化的救濟機制。
——京華時報李輝
點評: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即便欠錢的是政府部門,也沒有賴賬的道理。本案中那一堆“公章印”,其實更是一樁樁官員失職的證據。話又得“分兩頭說”,對于民間“老賴”,法院很有些強制執行辦法,比如在媒體上公布其丑名,拍賣其車輛等資產,限制其消費水平,請其法定代表人去蹲幾天拘留所……若將這些措施應用于政府頭上,相信不僅政府欠債可以迅速償還,對其他民事案件的執行難也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