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娟
與時俱進的大寨精神
■馮 娟
艱苦奮斗是中國人民的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寨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人們對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并不陌生。從1964年毛澤東提出“農業學大寨”這一號召開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業學大寨運動前后持續了近15年。“農業學大寨”不是偶然的,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國農業遭到了嚴重的挫折,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迫在眉睫。大寨村的陳永貴也在為糧食問題發愁,他想辦法增產增收,于是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小塊兒變大塊兒,造海綿田”的想法,并發動群眾,號召大家以自力更生精神將“七溝八梁一面坡”的窮山溝改造成為“層層梯田米糧川”,解決了村里農民吃飯問題。農民陳永貴和國家最高領袖毛澤東主席在解決糧食問題上不謀而合。因此,中央決定在全國農村學習大寨精神。
新時期的大寨精神是以郭鳳蓮同志為代表的新一代大寨人改革創新的縮影,也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結合。在大寨采訪期間,一臺反映大寨新風貌的大型演出《歲月如歌》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以反映大寨精神面貌、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名人軼事等為主題的現代化的展覽館已對全社會開放。新生事物給大寨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與時俱進的大寨精神是踐行黨的方針政策的結果。
30多年的改革開放,大寨與時代共同進步,已嬗變為現代氣息濃厚的“大大寨”。以往的大寨被“左傾”陰影籠罩,但大寨不等于“左”,更不等于“文化大革命”。相反,大寨是“左傾”和“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在經歷曲折后,大寨人沒有倒下,大寨精神沒有倒下。1991年,郭鳳蓮重回大寨主持工作,大寨掀開了改革與創新的序幕。大寨人創造性地提煉出了新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的英雄氣概;顧全大局、致力民生,共同富裕的愛國情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永不言敗的時代風范”。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聯合山西大學、西部大開發雜志社長期關注大寨的變化,多次實地調研,目睹了改革開放以來大寨的新風貌,總結了大寨從“政治品牌”到“經濟品牌”華麗轉身的成功經驗。與時俱進的大寨,體現了以下時代特色:
第一,多種經濟形式并存。新時期的大寨人與時俱進,大膽改革,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利用大寨品牌的政治、經濟、文化效應,引進項目,引進資金,引進人才,從單純農業經濟走向了多元發展之路。2009年12月,大寨經濟發展集團成立,這是昔陽縣第一家登記注冊的企業集團。目前,集團擁有17個成員公司,2個集體控股公司,5個參股公司,4個獨資企業,6個冠名企業。
第二,改革成果群眾共享。2011年底,大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6億元,人均收入12600元,村民們已逐步分享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實惠,現在全村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村里給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補貼200元,70歲以上老人每月補貼300元。全村實現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財產保險全覆蓋。大寨真正實現了改革成果由群眾共享,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數。
第三,大寨田變成“大棚田”,土地“海綿田”變成營養液“海綿田”。傳統的大寨科學種田,深耕細作,種出了著名的“海綿田”。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寨緊跟時代步伐,發展科技種田,設計建成大寨·華通現代科技農業示范園。該園區具備科技農業示范、農產品會展、農業觀光、農事體驗、旅游休閑、研發培訓、農資物流、餐飲服務等功能,使大寨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第四,“大大寨”戰略中的城鄉一體化規劃。“大大寨”戰略是把大寨精神作為大寨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文化軟實力的具體實踐。“大大寨”規劃體現的是城鄉一體化思想。它將調整城鄉結構、鄉村建設城鎮化、城鎮建設現代化納入其中,從整體上加快大縣城建設推進力度,通過資源整合、優勢配置,構建了經濟發展快、輻射能力強,具有時代特色的“大大寨”建設模式。
第五,領導支持,頂住懷疑,尊重歷史。大寨精神起起落落,但在人們的議論、爭議和懷疑聲中,大寨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91年,郭鳳蓮重回大寨,成為大寨村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標志。在她的帶領下,“臥薪嘗膽”的大寨破舊立新:辦羊毛衫廠、辦水泥廠、成立大寨公司……昔日計劃經濟的排頭兵大寨,如今在市場經濟的潮流中重獲新生。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應該代代相傳,山西人民會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轉型跨越要求,不斷豐富大寨精神,創新大寨精神,再造大寨精神的新內涵。今天的大寨,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勤勞的三晉百姓會在未來創造出更多偉大業績,以印證大寨精神不息的活力。
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