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厚明
向晏子學勤儉
■ 王厚明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兩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崇儉”的思想,歷經世代滄桑,它凝固于中華民族精神之中,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嬰(后人尊稱晏子),就是以清貧節儉著稱的一代名臣。
晏子是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在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為相,輔政長達50余年,可謂功勛卓著。但他始終過著清貧的生活,穿緇衣,吃粗糧,駕駑馬,居陋室,還多次辭絕君王賜予的城邑、新宅、車馬和衣裘,“以節儉力行重于齊”??鬃釉f:“晏平仲真善于同別人交往!人們同他相處越久對他就越加尊敬。”司馬遷也贊嘆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意思是“如果晏子活到現在,我即便為他執鞭駕車,也感到十分幸福!”
作為“三朝元老”的一國之相,算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卻時時做到身體力行,處處以節儉為本,“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足以彰顯他“重于齊”的緣由。晏子這種儉以養德、儉以立身、儉以治國的品質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晏子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粗布之衣,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30年。有些官員以此來嘲笑晏子,但是晏子卻不以為然。據《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二十六記載:晏子貴為相國,吃的只是粗糠米、烤鳥肉、顆鹽、苔菜而已。景公聽說后到晏子家吃飯,看到了晏子的飯食,說:“咳!先生家里如此貧困,我卻不知道,這是我的罪過”。晏子回答說:“因為世上還有吃不飽的,能吃飽粗糠飯,就是我的第一點滿足;能吃上烤鳥肉,是我的第二點滿足;有鹽吃,是我的第三點滿足。我沒有高于別人的德行,卻有這些食物,您的恩賜很豐厚了,我家不貧困?!?/p>
有一次,大夫梁丘據到晏子家,見他家午餐吃的是粗茶淡飯,肉食很少,于是就告訴了景公。第二天,景公便要將都昌封給晏子,晏子拒而不受,說:“有錢卻不驕傲的,沒聽說過。貧窮卻不遺憾的,我就是這樣的。我貧窮卻不感到遺憾,是因為把貧窮當做老師。如果封給我土地,就等于換了我的老師,老師太輕,封賞太重了,請允許我辭謝封賞。”
晏子居住的房屋十分簡陋,低矮窄小,并且靠近市場,門外人來人往,喧鬧嘈雜。齊景公曾多次為晏子調換房子,都被晏子謝絕。后來特意為他建造了新居,勸他搬進去住。但晏子還是堅持住在破舊的祖屋里,而沒有搬進豪華的新居。
晏子一直乘坐破舊馬車,有一次,他駕著劣馬乘坐破車上朝。齊景公見了問為什么乘坐這么差的車馬,晏子回答說能吃飽穿暖,用破車劣馬對我來說已經滿足了。景公派梁丘據給晏子送去大車和四匹馬。往返了多次,晏子始終不肯接受。
“君子無欲則剛”。晏子不以山珍海味為食,因為他體察百姓冷暖疾苦,以清貧為修身養性的老師;不入高大新宅居住,因為他深知以廣廈千萬間聚民眾歡顏才是己任;不以豪華車馬出行,因為他明白奢侈之風只會導致上行下效敗家亡國;不受邶殿三千賞賜,因為他懷有人心不足欲壑難填是災禍之源的清醒睿智。晏子正是因為淡泊物欲,公私有度,才成就了一世英名。
晏子死后并沒有給家里留下什么財產,留給妻子的遺言是:“吾恐死而俗變,謹視爾家,毋變爾俗也?!彼顡牡氖撬篮髢€樸勤勞的家風會改變。他在給兒子留下的遺書上寫道:“布帛不可窮,窮不可飾;牛馬不可窮,窮不可服;士不可窮,窮不可仕;國不可窮,窮不可竊也?!币馑际钦f,布匹絲綢不能沒有,沒有就沒有衣穿;牛馬不能沒有,沒有就不能耕種;人不能沒有才學,沒有就不能擔當重任;國家不能貧窮,貧窮就不能追名逐利?!彼麑ζ拮觾号慕陶d是要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傳統家風,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美好生活,要靠真才實學去為國家擔當。這無疑對厲行節儉風尚的時下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